許佳明
(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文化體育站,江蘇 蘇州 215211)
探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吳歌的保護與傳承
許佳明
(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文化體育站,江蘇 蘇州 215211)
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又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吳歌的生存空間也面臨新的挑戰,它賴以生存的農耕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如何保護處于瀕危狀態的吳歌,如何解決吳歌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快速城鎮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與探究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吳歌;保護傳承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又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吳歌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了江南農民和底層人民的生活史,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資料。如今,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吳歌的生存空間也面臨新的挑戰,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農耕環境發生了極劇變化,致使當年人們在勞動作業時借以慰藉心靈的演唱吳歌的方式也逐漸消失。那么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保護處于瀕危狀態的吳歌,如何解決吳歌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快速城鎮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值得我們從業者思考與探究的問題。
下面,我結合蘆墟山歌來談談吳歌的保護與傳承。
蘆墟山歌,起始于明代、盛傳于清代,史前悠久的稻作文化是孕育蘆墟山歌的豐厚土壤。其是記載農民勞動、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民間藝術,是民間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蘆墟山歌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山歌手楊文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然而,這生命之歌,這大美的農耕之韻,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其生存環境漸漸流逝。“田沒了、聽眾難見了、唱歌的人也太老了”的現實擺在我們的面前。面對這樣的處境,多年來,我們對轄區所有的山歌手進行了走訪,搜集歌詞、曲譜和歷史照片,建立了詳盡的歌手花名冊、分布圖,將所有原汁原味的山歌留下了音像資料。近年來,我們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以“館”“書”“社”“隊”“節”等主要環節為抓手,“五位一體”逐步推進,加強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盡管在政府的支持下,圍繞蘆墟山歌,建館、著書、立社、組隊、辦節,蘆墟山歌也唱到了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唱到了央視的專題報道與秋晚中,唱到了文化部的原生民歌大賽上,也唱到了了專業錄音棚,唱到了市中心廣場,唱到了國際藝術節,同時也得到了大大小小的各類獎項。然而,“遺產”終究是一只空殼,如何往里面注入鮮活的生命,怎樣讓“遺產”活起來、傳下去,具有當代人的審美情趣,這還是個嚴峻的話題。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報告中提及的:1978年到2013年,我國城市常住人口從1.7億增加到7.3億,城鎮化率由17.9%提升到了53.7%,城市數量由193個變為658個,建制鎮的數量從2173個變為20113個。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屆時將又有1億農民落戶城鎮。由于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由此帶動的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社會的方方面面取得全面協調發展的同時,保護與傳承由傳統農耕文明為基礎孕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此,本人有兩種看法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是將吳歌用文字、影像資料和數據技術手段保存,分門別類放進博物館即可,不必做活態傳承。因為吳歌,本來是農民在勞作時的自編自唱形式。在計劃經濟時代,特別在大集體、人民公社、生產隊時,人們還喜聞愛唱。但是現在的農業比起以前完全變了,許多農田、村莊被小區、工廠、倉庫取而代之了。勞作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機械化替代了體力勞動,農民所種植的農作物也發生了變化。現在不要說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大城市的郊區,就是整個長三角的城市也很難再看到大批農民在田野里集中勞動的場景。就拿我們蘆墟來說,80年代有22個行政村、242個村民小組,到現在,就剩下一個半行政村,其余的全部動遷,搬到了公寓房、小高層,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根據以上的情況,我認為保護與傳承,并非是讓所有的由農耕文化而孕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活態地生存下來。一項非遺能否傳播下去,首先要看它傳播的基礎是否還存在。如果環境不存在,生存的土壤不存在,它就無法傳播,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人為地讓它“活”下去,無非是政府花一大筆錢養幾個表演者,在某種場合或者在文藝匯演時展演一番,用以證明這一非遺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結合蘆墟山歌來看這個問題,覺得保護不成問題,但傳承困難不少。蘆墟山歌蘇州市級傳承人柯金海深有感觸地說:現在不在田里從事農活,山歌忘記多了,手里不捏農具不捏稻不插秧不耘苗就唱不出那個歌了。
二是基于吳歌的活態與流變的特性,創新保護機制,加大保護力度,建議建立吳文化傳承協作區和吳文化生態保護區,還原原生農耕“生態場”,讓古老的吳歌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長三角地區有著共同的文脈,古往今來互補互助、共同發展。長三角民眾的生活背景、生產方式、語言系統都大同小異,對此,建議:(1)在文化部的統一協調下,建立江浙滬吳文化保護協作區,對吳歌進行系統的保護,杜絕割裂式、碎片式的保護方式。例如長篇敘事蘆墟山歌《五姑娘》,是蘆墟山歌的代表作,也是吳歌的代表作,它不僅僅在分湖之畔的蘆墟和浙江的嘉善傳唱,而且還在上海的青浦和松江等地傳唱。雖然在多地傳唱,也屬江浙滬不同的三個省份,但在生態環境上卻相鄰相居,同屬一個民俗文化圈。因此很有必要建立長三角吳文化協作區,該協作區由文化部統一協調,長三角各地的政府或宣傳文化部門牽頭,制定工作章程,定期活動,做到信息互通。(2)在文化部統一協調下,建立國家級吳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通過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修復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口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等)互相依存,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并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的區域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是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文化生態環境是文化遺產賴以生長和傳承的豐厚土壤,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全國很多地區也正在根據當地的民族和地域特點,積極探索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方式方法。如,安徽省和黃山市立足于歷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對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常重視,著手制定保護規劃和方案,設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專項資金。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也制定了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云南省在文化遺產豐富、自然生態良好、擁有一定規模傳統民居建筑、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27個村鎮,設立云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廣西設立了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三江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賀州瑤族服飾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些工作都對我們開展吳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3)還原吳文化地區的原生農耕“生態場”。所謂生態場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產生、發展和傳承的環境。下面向大家介紹幾個案例,看看我們能否借鑒。①上海證大集團創始于1993年,是一家以金融投資、房地產開發經營、文化創意為主的大型上市民營企業集團,為了讓都市人體驗城市與自然完美合一的生活方式,讓城市人了解原生的農耕方式,他們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留出了1800平方米的土地,種植稻子、麥子,并把上海的田山歌植入其中。2011年的6月1日、25日、10月29日,他們舉辦了“六一親子大派對”“插秧踏歌盛大單身派對”“第三屆水稻豐收季”等活動,來自長三角的幾千人報名參加。前來參與活動的人親身感受到了插秧踏歌、收獲希望的情景,也認識到了田山歌,感受了田山歌在農耕環境中的魅力。②常熟古里鎮政府,他們建設一片莊園,在這個莊園里恢復山歌最本真的生成環境,并且專門雇傭一批人白天在里面生產勞動,每月還給他們一定的工資,這些工資也足以保證基本的生活開支。他們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大家了解山歌的生成環境,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利用這種無形文化來拉動旅游業。③坐落于上海青浦金澤鎮的上海迎祥文化創意產業園,總面積70000平方米,農田約25000平方米,是上海田山歌的保護基地。他們也正努力地在復原田山歌的生成環境,舉辦各類活動,力爭讓田山歌很好地傳承下去。從上面3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在新的社區里保留傳統的活動空間,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要素與今天的社會生活巧妙對接,有機嵌入地當代的社會生活體,那么它就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J69
A
許佳明(1964-),男,江蘇吳江人,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文化體育站站長,大學學歷,群文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