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北京科學中心,北京 100101)
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王 佳
(北京科學中心,北京 100101)
科技館是面向公眾的重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普及場所,越來越作為一種當代群眾文化現象被大眾接受,如近幾年北京市的中考題與高考題,都以博物館、科技館的展陳內容作為出題方向,而老的中國科技館也常被人稱之為北京市的“城市記憶”,所以它以其特殊的教育性、普及性、互動性、服務性、觀賞性、社會性等特征,逐步成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科技場館建設,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是當前實施科學文化普及,保持群眾文化多樣性,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要內容。
科技館;群眾文化;作用和發展
群眾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群眾文化。群眾文化起源于勞動,它是在人類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產生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
原始的群眾文化帶有兩個最鮮明的特點:一是與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直接結合在一起,文化活動就是勞動生產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二是集體創造并為集體所享受。人類創造了群眾文化,也創造了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而群眾文化的繁榮與否又往往能反映出時代的發展程度。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顛覆性的變化,人民群眾對基礎溫飽問題的關注逐漸轉變為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影響群眾文化生成和發展的重要生態項,他們互為環境、交互作用,共同成為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因素,這也是如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技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將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那么科技館就是科技成果展示的前沿陣地。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社會生產力的重大變革和人類社會的飛躍式進步。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
作為與群眾日常文化生活聯系頗深的國家事業單位,以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的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建設、發展和傳播過程當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1月25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中,也提到了要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的新理念。
由此可見,科技館不僅是以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的,主要是為人民群眾講述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展示科學現象及其原理,從而引起人民群眾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社會公益性機構,也是能夠組織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以共同推動群眾科學素質能力提升與群眾文化素質能力提升的公益型科普教育、文化傳播機構。
從行業發展來看,科技館現在發展到了“科學中心”階段,更加注重面向公眾開展綜合性的科普文化活動,以互動體驗的方式揭示科學原理的形式,與文化創意和藝術展現形式密切結合,突出現代科普機構的寓教于樂、教育培訓的功能。2016年,在中國舉行的亞太科技中心協會年會就以“全民的科學中心”作為大會主題,突出全民、狂歡、廣場文化的群眾文化屬性。所以說,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其重要作用日趨凸顯。
科技館的出現源于人類對自然和科學規律所擁有的永無止盡的探索欲望,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科技類博物館不僅可以通過各種標本、實物、模型、互動體驗設施、多媒體互動和演示設施來傳播現代科技知識,而且十分強調個體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因此在倡導科學方法和弘揚科學精神上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通過大量與其科普教育特征相適應的科普展品,完成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的作用,并借助展覽和互動設施,培養人民群眾對科學技術的愛好與興趣,開發人的智力,提升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使人們在與展品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精神,獲得啟發,培養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科技館與群眾文化的普及有寓教于樂、因材施教的共同特點,這是由兩者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寓教于樂,是由于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的公眾大部分都是抱著休閑、放松、娛樂的態度和目的參與;而科技館的科普活動,也是通過“讓公眾愿意、樂于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這一手段,來體現科普的互動性。而因材施教,則是說射箭要看準靶子,有的放矢;正如人民群眾喜愛在開放的公園、小區綠地跳廣場舞,在典雅的歌劇廳欣賞古典的音樂劇,科技館的科普活動,也無不體現著社會的熱點和人民群眾需求之間的平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科技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的差距,是人才和勞動者素質的差距。” 所以,國民科學素質的高低,不僅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決定著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我國對科學和教育工作的認識也不斷深化,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全民科普工作被我黨提升到了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6年,頒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標志著我國科普事業的歷史性戰略轉換。2017年,科技部與中央宣傳部共同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提出了“推動科研人員和文藝工作者的跨界合作”,激發社會各界人士從事科普事業的熱情,由此可見科技館不僅是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更是展現群眾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基地。
科技館的科普工作借助豐富多彩的形式,其為公眾科普的“科普精神”也將始終在人民群眾之中。如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根本特征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被動欣賞,轉變為主動地參與和創造。
科技館中蘊藏著豐富的展品資源和教育資源,有著傳統學校和科研機構等不能比擬的優勢。其通過組織科普展覽以及相關的文化活動,向公眾傳播宣講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科學原理與現代技術的應用,展望科技最新成果和前沿資訊,甚至走出固定場館,深入社區、學校、商圈,為人民群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到科學技術的展示中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滿足人民群眾親身體驗和主動學習科學技術的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探索和創新能力,達到科學教育、普及、傳播和應用的作用,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水平,促進公眾科學素質的全面發展,推進群眾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科技館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一個間接作用的過程,它是通過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來實現其價值的。科技館除了展示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之外,還注重當前乃至未來的科技走向,給社會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公眾提供了了解前沿、尖端科學技術的機會,為國家科技發展和全民創新奠定了基礎。
目前我國科技館的主流功能仍是收藏、展示各個歷史時期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技館的功能定位已經發生了改變,開始逐漸傾向于反映當代高新技術、前沿科學和時事科技的展示,尤其是“科學中心”的概念越來越被大眾接受,科技館的廣場文化屬性與藝術文化屬性將越來越凸顯。
科技館的功能與目標,都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科技、文化創造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標。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傳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科學普及的內涵,更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滿足群眾文化多樣化需求,提升群眾文化傳播效應帶來重要內容補充,隨著科技館與紀念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宮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免費開放,下一步,如何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推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服務項目是科技館內容建設與文化傳播的重要課題。
[1]張曉玲.和諧社會中科普場館的社會責任[C].中國科協,2005:144-148.
[2]石振懷.群眾文化工作實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1):1.
[3]林堅.科技傳播的特征及其社會文化指向[J].科普研究,2008(2):37-38.
[4]王雪.如何深入有效地傳遞科普之光——科技館充分發揮大眾傳媒作用之初探[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3).
[5]王可煒,易和,胡華,肖新明,江洪波,朱才毅.現代科技館新型發展模式探討[J].科普研究,2011(2).
[6]曾川寧.淺談科技館在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提升中的作用[J].科協論壇,2011(4).
[7]劉軍.淺談科技館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J].科技信息,2010(33).
G241
A
王佳(1981-),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