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淳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文化雅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意義
敖 淳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民間途徑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有利補充,甚至在一些具體的交點上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多元化的民間途徑一直是我們關注一個重要話題。那么,文化雅集作為近年來城市文化生活中一支生力軍,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是否也能起到一些積極作用呢?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民間途徑;文化雅集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的、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各少數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構成各民族的重要元素,是各少數民族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支柱,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實現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繁榮,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重要分支。然而,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沖擊,致使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現狀出現了各種不盡人意的現象,主要歸納起來就是“四缺五化”問題。
所謂“四缺五化”即是缺人、缺錢、缺載體、缺場所,矮化、弱化、邊緣化、退化、發展和環境惡化。就拿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問題為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對廣播電視等各方面有需求,但是我們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藝、科普、教育提供民族語言文字服務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從而使得少數民族群眾學習、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興趣在減弱。社會評價多以漢語漢文水平的高低來衡量個人的能力,社會工作和生活也多使用漢語,導致學習民族語言民族文字,往往上不了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個人的發展空間不大,以至于少數民族青少年中許多人更愿意學習漢語漢文,甚至學習外語,也不愿意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等。
國家、政府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多以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宏觀的手段去實施與實現,這是文化保護傳承事業的大方向與主要力量。然后在很多具體情況下,政策法規性質的手段可能在具體實施與實現上顯得不夠精準,多少又會這樣那樣的不匹配的“水土不服”,那么這種情況下,民間途徑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民間途徑可以是方針政策的有利補充,或是對政策法規的“正確打開方式”,或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具體手段全方位發動民間力量,從老百姓自身的日常生活出發,以務實、具體的方式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文化雅集是什么
“雅集”一詞源于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西園雅集”。北宋年間,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李公麟以及僧人圓通、道士陳碧虛等人會于駙馬都尉王詵府邸西園,寫詩作文,品茶尋韻,其言行詩文之雅為一時之盛況。文人雅士聚會由此被稱為“雅集”,而當時承載人物雅韻的茶具則成了“雅集”的標志之一。所以,雅集在古代專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也會有彈琴、品茗、聞香等其它雅事,但必須是以吟詩著文為主的。而今天的雅集比古典意義上的更寬泛,只要是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用來正心、明理、悅性、雅趣、尚禮、崇德、康體的集會或演出,都可泛稱為雅集。譬如:詩詞吟誦會、茶會、香會等。
文化雅集是近年來城市文化生活的一個新現象,并且正以良好態勢發展著,逐漸成為了部分城市居民的一種精神家園。文化雅集的受眾集中了一部分在時間和經濟上相對富裕的人群,對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可以發揮出較大的積極能量,并能夠以較大的輻射面傳播出去。
(二)從哪些方面去實現文化雅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從總體來說,要根據文化雅集自身的特點出發,首先立足于如何讓文化雅集自身得到長足的發展,然后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輻射到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層面上。絕不能只是為了去傳承與保護而做出無根的傾斜和調整,這樣只能導致雅集本身的窮途末路,那就更不要談如何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民族傳統文化了。
1.用文化的傳播喚起民眾的關注,將少數民族的文化轉化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實現由外至內的經濟幫助與拉動
當下,城市居民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文藝以及相關的泛產品越來越感興趣,譬如少數民族的首飾、服飾、配飾,甚至是家具裝飾品以及房子的裝修風格,少數民族元素越來越多被運用到其中,很多人對它的喜愛可能還只是出于自發的覺得獨特、與眾不同,那么這就是最好的切入點。文化雅集可以多進行相關少數民族文化主題的雅集活動,可以分民族、分領域,由淺入深地去介紹、分享少數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與推廣。
2.文化雅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自救”的推動,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實現由內而外的文化+經濟模式形成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落腳點,是通過外力的作用實現自身的繁榮,必須要讓這些傳統文化在本民族的集聚地重新好好地存活下來,并繁衍生息下去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由于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確實給不少傳統文化帶來了一些沖擊,使它們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但實際上這是自身的原因,新的環境出現了那就應該變化滋生出新的發展方向和形式,去開發新環境或者適應環境,就跟生物進化一樣,文化也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與功能。少數民族集聚地的人民應該在各種外力的幫助下,思考如何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展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本民族的年輕一代深刻了解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年輕人的頭腦中找到傳統文化這顆種子的生存土壤。其實真正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是政府以及非本民族的那些人做的,而是本民族自己的民眾要去做這些事情,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的發展需要自身的覺醒與行動。而文化雅集在這其中就是充當了一個媒介或者橋梁的角色。
(三)實現文化雅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重點難點問題
1.如何將松散的自發性質雅集轉變為自覺的有規章制度或者形成有機構設置的文化實體
雅集作為城市居民一項接受度越來越高,甚至是受到熱烈追捧這樣一種文化現象與文化實體,就自身的發展而言已經到了一個很好的時期。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各種文化雅集猶如雨后春筍散布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然而,文化雅集一般多以不盈利,或者微盈利模式在運作,對于活動的定期定點舉行有一定的隨意性;就算是活動有定期定點舉辦的保障,卻對參與雅集的人群并沒有太大的可控性,偶然性更大;再加上經費支持等種種問題。所以,以上的各種問題作為一種現象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作為一項事業,就不能只是自發的松散組織,而要從其自身的機制上尋求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落腳點。而其中一個可以解決這塊短板的思路就是:逐漸形成有明確機構設置與運營模式的俱樂部式雅集組織,活動的定時定點、參與人群,當然還有經費支持,都可以較好地解決。
2.如何將城市文化雅集活動與少數民族文化聚居地的生產生活聯系起來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主題的文化雅集可以是在定點的場地進行定期或系列的講座、文化演出、文化體驗(手藝、技能類),更可以來到少數民族地區組織文化旅行等活動,在少數民族集聚地體驗文化、觀看演出、品嘗美食等。所有的活動都只有一個目的:如何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轉化為被市場需要的文化產品或相關泛產品(特產、美食、服飾等),從而推動少數民族集聚地的生產生活,慢慢實現經濟上富裕帶動文化上保護傳承與發展,才是最為根本有效的途徑。從具體的操作上來說也可以輻射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由淺入深,慢慢進行,可以從比較盛大的文化現象出發,在少數民族的民俗節日、各種有意義的農耕日、少數民族歷史人物和傳說人物紀念日等,在這樣的日子里在當地組織身臨其境的雅集活動,讓城市居民與當地居民共同進行生產生活的各項活動,促進了解、加深認識。一來讓參加雅集的人群了解到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其產生濃烈興趣;二來更加可以讓當地居民充分感受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有利于他們傳承和發展自身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切實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是簡單地將它們“圍起來”,讓它們成為“非遺”就不聞不問了,還讓要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民俗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地“活著”。僅僅依靠國家、政府出臺的相對應的保護政策法規是不夠的,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么民間力量這一塊是不可估量的,必須好好引導利用。民間力量能從最具體的實際出發,方方面面的各種具體方式方法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恰好能夠成為政府扶持最為有效的補充。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