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武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淺談駐馬店驛站
張萬武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駐馬店驛站起源于西周早期的道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不是起源于明成化年間;駐馬店由驛站得名,不是由苧麻村諧音而來;駐馬店人應該銘記駐馬店古老的歷史,弘揚驛城文化,凝聚驛城力量,創造驛城文明。
駐馬店;驛站;文化
駐馬店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處淮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沖,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稱。她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然而,對于駐馬店驛站的起源,卻眾說紛紜。1989年《駐馬店市志》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年),崇簡王見澤就封汝寧,在此建莊。不久,設立驛站,諧原音改苧麻為駐馬店。”2001年《駐馬店地區志》也說:“成化十年(1474年)明崇簡王朱見澤就藩汝寧(今汝南),建莊于苧麻鎮,不久在此設驛站。”出現這樣的記載大概是誤解了《民國二十年·確山縣志》中安增先生的《重修延禧明宏寺治辛酉碑記》,碑記中說:“明成化甲午崇簡王就藩汝寧,實建莊于此土。”
駐馬店驛站起源于西周早期的道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駐馬店境內小國林立,有江國(正陽縣)、道國(確山縣)、房國(遂平縣)、柏國(西平縣)、蔡國(上蔡縣)、沈國(平輿縣汝南縣),河南省信陽市有申國、息國(息縣)、黃國(潢川)和弦國(潢川),以及湖北省隨州市有曾國、隨國,他們有的數百年都是姻親關系,來往非常密切。《左傳·襄公五年》:“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他們之間既是姻親關系又有幾百年國與國的聯系,且駐馬店處于道、房二國之間,又是兩國的邊境處,是兩國來往的必經之地。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國家之間交往特別講究禮儀,要到邊境迎來送往,駐馬店地處道國邊境地,是最佳的驛站設立地。當代學者劉九偉在其論文《道國·“中路”·路(道)姓》中認為:“道國之所以稱為道國,恐怕與道路有很大的關系。道國所處的位置正在中國中部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上。”因此駐馬店符合歷代驛站設置的各項條件,成為不設驛站就無法繞過的特殊地理位置。
道國故城遺址位于駐馬店驛城區古城村東北,城址平面近正方形,由外城和內城兩部分組成。其中,宮城遺址為梯形平頂臺,高出周圍地面3米多,頂部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10米,發掘出土有陶豆、罐、板瓦等殘片和銅鏃。《確山舊志》記載為古道子國,楚成王時被楚所滅。道國雖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諸侯國,但其地理位置卻至關重要,它處于中原腹地的南端,南臨淮河,北接中原。在春秋時代,這里既是楚人北進中原的要道,也是中原諸侯聯盟防御楚人的屏障。更重要的發現是驛城區大全莊東100米處的一處烽火臺遺址,遺址高出地面1米,直徑3米,中間有明顯的火燒痕跡。這應當是駐馬店設驛站的確證。據史料記載,駐馬店驛站在西漢時稱“汝南驛”,東漢時稱“羌驛站”,元朝時在汝寧府西30公里處建15匹健馬的驛站,稱“駐馬站赤”,是當時規模較大、制度健全的驛站。明成化十年,崇簡王朱見澤在前代基礎上重新建設利用,稱“駐馬店驛站”。由此可見,駐馬店驛站是歷代重要的驛站,所以,人們常說駐馬店驛站是年代久遠的文明發祥地之一。
現存的駐馬店驛站遺址是清朝的,位于驛城區練江大道與樂山大道交叉口,原來的老街鄉政府,現在的茵悅之家售樓部。據考古調查知解放前驛站還有20多間房子,門朝東臨街7間房,中間大門,西屋7間,堂屋5間,南面是馬棚,解放后被毀。
“建莊”不是建個村莊或者初建駐馬店,更不是建驛站。“莊”者道路也,五達之路曰“康”,六達之路曰“莊”,如成語“康莊大道”。再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得慶氏之木百車于莊”,鮑照《蕪城賦》“重江復關之隩,四會五達之莊。”這里的“莊”都是道路的意思。誤認為“莊”就是村落,實者非也。“莊”的另一個意思是“村間別墅”。如杜甫《草堂詩箋·懷錦水居止》:“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姚合《姚少監集·送王建秘書往渭南》:“莊僻難尋路,官閑易出城。”這里“莊”都是“村間別墅”的意思。可見朱見澤到駐馬店不是建一個村莊,也不是初建駐馬店,更不是建驛站,而是在駐馬店驛站旁邊修了條道路,或者說是建了座別墅。
朱見澤在汝南為何到六十里外修路或建別墅?因為此時的駐馬店借助于古老的驛站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才引起朱見澤的重視,新修條道路或建套“村間別墅”,供這位王爺從汝南往返確山游玩方便。他的“建莊”,與創建駐馬店和駐馬店驛站沒有絲毫關系。相反,是有了駐馬店和駐馬店的繁榮才有了朱見澤的“建莊”,絕非有了朱見澤的“建莊”,才有了駐馬店。從朱見澤和以后的四個王爺死后均葬于確山縣城南邊的盤龍山可知,他建的是座別墅而已,是從汝南到確山游玩的落腳之地。
清安增撰《重修延禧明宏寺治辛酉碑記》中說:“嘗考鎮東岳廟碑,駐馬店肇自天順初,實安氏名全者為首創。”意思是他的祖先安全在明代天順初年“首創”駐馬店,這種說法顯然違背歷史事實。安增的老師夏云峰(清末秀才,官居五品)曾說:“駐馬店驛站的歷史早于明代許多,但古代的駐馬店不是在現在的老街,而是在練江河南岸某個地方。”安全來駐馬店即使“首創”,也只是有明一代的“首創”,不是明朝以前的“首創”,更不是始建了驛站。
元朝末年戰亂不斷,加之水、旱、蝗災和瘟疫流行,中原地區民不聊生,人煙稀少,當時恐怕除了驛站完好外,大多村莊荒廢。所以到明朝洪武和永樂時期,從山西向中原地區進行了長達50余年的大移民,現在的駐馬店居民大多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的。到天順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使駐馬店驛站重新又紅火起來。“首創”有明一代的駐馬店似可理解,但絕非明代以前的首創駐馬店者,更不能說明代以前就沒有駐馬店驛站。
安增先生記載的筵禧寺,始建于北宋,四進院落,有赑屃座碑刻四通。樹立赑屃座碑刻歷代都需要皇帝敕令,北宋就有引起皇帝青睞的寺院,當時駐馬店驛站居住的人口已不在少數,不然很難想象在平原地區會建有這么大的寺廟。北宋已經有如此繁華的駐馬店,明初怎么還能“首創”?
1989年版《駐馬店市志》說:“明天順初年(1457年),安、張等氏在今老街營房造屋,沿借鎮東古村名稱苧麻……諧原音改苧麻為駐馬店。”這是駐馬店因苧麻諧音而得名的最早記載,此后成為主流話語,被到處引用。在駐馬店市博物館的前言“駐馬店的由來”中也是引用此種說法。這恐怕也是誤解了安增的《重修延禧明宏寺治辛酉碑記》,該碑文最后說:“又見故觀音閣成化碣,鎮屬下隗保,其名曰‘苧麻’。蓋鎮之東,古有苧麻村云。”安增的這段話是說駐馬店鎮屬下隗保管轄,鎮東有個苧麻村,駐馬店和苧麻村同時存在。清嘉慶元年(1796年)《汝寧府志》記載駐馬鎮隸屬確山縣北的下隗保,并不見苧麻村,更沒有說駐馬鎮是由苧麻村諧音而來。又載汝陽驛設驛塘馬十匹,驛塘扛遞等夫四十名。確山驛設驛塘馬五十八匹,驛塘扛遞等夫九十名。不曾有在苧麻村設立驛站的記載。顯然,駐馬店的駐馬從苧麻諧音而來,這樣說法有點牽強附會。駐馬店古為歷代官道,因設驛站而得名這種說法更符合歷史實情。
駐馬店驛站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由西周早期道國的國家驛站起家,逐步發展壯大,到1913年取消驛站之前,駐馬店驛站仍是確山縣20個驛遞鋪之一,依然是較大的驛站。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用驛站命名的省轄市城市,駐馬店人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古代的優秀遺產,傳承文明,弘揚驛站文化,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
[1]駐馬店市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1).
[2]駐馬店地區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1).
[3]確山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民國二十年·確山縣志.1999:491.
[4]劉九偉.道國·“中路”·路(道)姓.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5):109.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