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雁
(遼東學院韓朝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1)
丹東地區小說創作述評
王曉雁
(遼東學院韓朝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1)
新時期以來丹東地區的小說創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張濤、于曉威和宋長江等作家的創作實績為推動遼寧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何建立文學的地標,在歷史與文化中尋找創作題材,這是目前丹東地區小說創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丹東;小說創作;文化
文學是具有地域性的,文學創作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丹東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特點成為文學創作豐饒的資源。僅以小說為例,新時期以來丹東地區小說創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先后有多位作家獲得省內與國內獎項,為推動遼寧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丹東地區小說創作的歷史應回溯到20世紀60年代。“文革”之前丹東地區從事文學創作者人數寥寥,小說寫作者僅有兩三位。“文革”之后,當愛情不再成為文學創作的禁區后,大批深入情感世界的小說陸續問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慶雄發表于《鴨綠江》的短篇小說《愛情》,這部作品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遼寧文壇獲得廣泛好評。
丹東地區兒童小說創作起步較早。1972年春天,岳長貴與李述寬結成創作搭檔,深入到錦江漁業大隊體驗生活。他們決定先從熟悉的兒童文學創作入手,只用3天時間便完成中篇小說《大擼的故事》第一稿。這部小說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民族出版社翻譯成朝文版和蒙文版。此后又有連環畫冊相繼出版發行,總發行量達到350萬冊,創下當時的出版奇跡。
《大擼的故事》時代背景是解放戰爭進行到關鍵時期的1948年春天,此時解放軍展開大反攻,盤踞在馬蹄島上的國民黨軍仍準備負隅頑抗。漁家子弟小鐵與爺爺接受一項特殊任務,將島上的軍事設施圖設法送給解放軍。小說以小鐵和爺爺一起出海完成任務為線索,展開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包括“火燒鯊魚寨”等蕩氣回腸的篇章。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爺爺不幸犧牲,小鐵誤入敵人占領的虎頭島。但他憑著過人的膽識成功逃離魔窟,并把藏在大櫓里的緊急情報及時送到解放軍駐地。這部小說1976年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拍成同名動畫片,并在全國引起不俗的反響。《大櫓的故事》是建國后由丹東人創作、改編的首部木偶美術片,片中的人物“小鐵”和《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成為當時少年兒童心目中的偶像。
新時期以來,丹東地區的小說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有數百人之眾。20世紀80、90年代,丹東地區迎來了小說創作的鼎盛時期,期間有以張濤、林和平、王金力和于德才為代表的小說方陣。21世紀以來,中青年作家成就斐然。于曉威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駿馬獎”,第一、二、三、四、五屆遼寧文學獎。女作家李彥君的《差等生》《再婚》《寂靜的鴨綠江》《咆哮的鴨綠江》等長篇佳作廣受矚目。賈穎兒童小說創作成果豐碩。繼《野狼老巴布》獲得2010年第21屆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之后,又以《為寂寞的夜空畫上一個月亮》獲得第六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大賽特等獎。
這些作家的小說寫作體現出不同的創作傾向,以凝重或詩意的文字書寫發生在故鄉土地上的風云際會和悲歡離合,充滿濃郁的關東風情。其中不乏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品,如于德才以短篇小說《焦大輪子》斬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成為丹東地區獲此獎項的第一位作家。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包思南、鄒金紅等一批年輕作家開始嘗試這種與純文學迥異的寫作形式,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在丹東作家群中,張濤以卓有成就的創作實績豐富了丹東地區的小說創作。其長篇小說《窯地》獲首屆曹雪芹長篇小說獎、第四屆東北文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張濤的短篇小說尤為出色,《斗牛人》獲1985遼寧省政府年獎,《紙窗》獲第四屆遼寧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窯地》是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小說以地處遼東半島腹地的大柞樹村為背景,在百余年滄桑的歷史巨變中展現窯地上關東百姓的苦樂人生。作家著力書寫獨具異彩的遼東地區風俗民情,歷史的厚重感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使這部作品在丹東作家群的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林和平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集《鄉鄰鄉親鄉人》,小說《臘月》《鄉長》等。《鄉鄰鄉親鄉人》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臘月》獲1987年《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鄉長》獲第四屆《小說月報》百花獎和東北三省文學獎。故土與鄉情是他的創作根基,因此他的作品以內涵豐富、貼近生活而廣受讀者歡迎。
在丹東地區的70后小說家中,于曉威是最突出的一位,并且也是中國大陸70后小說家中頗具影響力的作家。2008年,其中篇小說集《L形轉彎》榮獲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他的中篇小說《北宮山紀舊》《彌漫》《瀝青》與短篇小說《圓形精靈》《一個好漢》等都好評如潮。
對生命與存在的思考貫穿于曉威的全部創作。作家認為文學的使命之一便是對抗那種對于生命的麻木感,“讓人對現實保持感覺的靈敏和靈魂的不安”,進而“讓人更加熱愛生命”。[1]許多研究者都指出很難將于曉威的創作歸入某一文學潮流,其原因在于他小說取材的廣泛性與藝術構思的新奇性。作家深知正是由于生命中存在無數的不確定性,才使生命呈現出不可捉摸的未知性與復雜性。對生活中意外事件的描述是于曉威小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他熱衷于書寫“生命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轉彎”。[2]對自由寫作的熱愛使他將歷史與現實、鄉村與都市、欲望與悲哀、生命與死亡這些復雜內容巧妙相融,自如出入于幻想之境與現實之境。《圓形精靈》是于曉威短篇小說中最重要的作品。一枚350年前的銅板在作家筆下被賦予某種神秘的靈性。它的遭遇與一系列人物的命運相交集,成為永恒人生的一種隱喻。
姜宏敏的長篇小說《妻本佳人》以波瀾壯闊的土地改革為背景,以獨特的視角表現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起伏,是對一段民族歷史整體性的深沉思考。作品以樸素練達的文字、流暢生動的敘事,以及深邃的哲學意蘊為讀者留下了那段特定歷史時代的真實記憶,是近年來歷史題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丹東的小說家中,最具平民寫作姿態的作家是宋長江。他的小說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對社會與現實人生的密切關注。在長達三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宋長江創作和發表了近百篇小說。他的作品是當代人生存的客觀真實寫照,以人生感悟的獨特性、現實生活的厚重感和情感描述的細膩性取勝,為讀者提供了解讀時代風貌的密碼。宋長江的小說中沒有敘述者強烈的參與意識,他以真實生動的生活圖景展現人物本真的生存狀態,構成其小說特有的藝術張力。中篇小說《絕當》獲第八界遼寧文學獎。這部小說是當代城市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縮影,表現金錢、權勢與欲望對凡俗人生的沖擊和割裂,傳達出濃重的人生悲劇意識。《誰家有小孩呀趕快出來玩吧》《水袖舞翩翩》聚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表現人性在浮躁喧囂的時代里,在重重束縛中自我博弈的苦悶歷程。
縱觀丹東地區小說創作的歷史與現狀,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創作成果頗豐,但仍然缺少真正能夠走向全國的扛鼎力作,而存在的問題亦不容忽視。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缺少具有突破性與引領性的作品,缺乏真正震撼心靈的力作。這首先表現在許多作家雖然能夠葆有旺盛的創作生命力,卻沒有層出不窮的藝術構思,無法找到小說創作的密碼。
另一方面,在這個極度商業化的時代,對速度的崇尚使許多人變得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效應,缺少精品意識更使他們無法真正潛心創作。時代的浮躁與個體的浮躁相重合,必然使作家們的創作格局變得狹小,無法形成曠然弘大的意境,對大時代和大主題的忽略自然使他們陷入寫作內容狹窄的困境。
唯有增強本土文化自信,才可以成為小說創作的巨大推動力。丹東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歷史遺跡共同構成丹東地區獨具異彩的人文景觀。目前丹東地區的小說創作對本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遠遠不夠,尚需進一步深入挖掘。
優秀的作家,應該時刻具有與時代對話的意識,能夠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觸摸身處的時代。因為小說家首先“是一個發現者,他在摸索中試圖揭示存在的不為人知的一面”。[3]現階段丹東地區從事小說創作的人數雖然不少,但大多數寫作者并沒有真正懂得小說內在規律,也并非將小說寫作視為事業追求。優秀的小說家必定是思想家而成為時代的代言人,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崇高的文學使命感,還應該具備超越現實的思想能力,在此基礎上尋找最切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丹東地區的小說創作曾取得過驕人的成就,但進入21世紀以來,曾經在遼寧文壇領先的輝煌不復存在,甚至面臨后繼乏人的危機。如何建立文學的地標,在歷史與文化中尋找創作題材,這是目前丹東地區小說創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1]于曉威.流動或尋找[J].當代小說,2006(1).
[2]張曉琴.時間之河的隱秘潛水者[J].當代作家評論,2017(3).
[3]米蘭·昆德拉,董強譯.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I247
A
2017年丹東市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17DDSK093)。
王曉雁(1971-),女,遼寧丹東人,文學碩士,遼東學院韓朝學院漢語言系教師,副教授,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特約評論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