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菂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2010-2016年河南箏派相關文獻綜述
徐萌菂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本文從2010-2016年期間發表在中國的河南箏曲相關論文入手,對于這一時期的論文進行梳理、總結。為河南箏派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2010-2016年;河南箏派
河南箏派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境內。大調曲子最初是在開封一代興起,清朝乾隆年間由于自然災害迫使這一代的藝人輾轉到葉縣、汝南、上蔡、南陽、平頂山等地,使得這一風格的箏曲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發展越來越成熟,河南傳統箏曲就是長時間經過歷代箏人在大調曲子的基礎上不斷提煉、豐富而形成的。2010-2016年發表在中國知網關于河南箏派的相關論文共有58篇。
1. 2010年共發表8篇論文。
2. 2011年共發表10篇。
3. 2012年共發表9篇。
4. 2013年共發表6篇。
5. 2014年共發表9篇。
6. 2015年共發表7篇。
7. 2016年共發表9篇。
(一)關于河南箏派的發展歷史、演奏技巧、音樂特征、代表人物共有9篇文獻
對于河南箏派的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梳理,河南箏派以河南南陽為中心,流傳范圍非常廣,因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河南箏樂又稱中州古調。河南箏曲的形成與河南豫劇、河南大調曲子、河南板頭曲、河南曲劇等民間戲曲音樂和民間說唱音樂密切相關。河南箏派的代表性演奏技巧右手有:“大指靠彈”是右手大指彈奏后靠在相鄰的琴弦上;“游搖”即大指在彈奏遙指時,從靠近琴碼的位置慢慢向岳山的位置靠近;“短搖”就是大指運用托劈的彈法進行快速的遙指,在彈奏時第一個音多帶有音頭;“倒剔正打”這是曹東扶先生創作的指法,在彈奏時,中指帶義甲向外剔。左手代表性指法有:“大顫音”是左手大幅度揉弦的技巧;“速滑音”是左手在右手彈奏完以后迅速按至音位。河南箏派的音樂特征,一是以“河南板頭曲”為主,若干民間樂曲為輔的“傳統箏曲”;二是河南地方戲曲及民間音樂素材改編的箏曲。代表人物有曹東扶、王省吾、趙曼琴等。
(二)與古箏各個流派相關的文獻共有14篇
古箏共有七大流派,分別是河南箏派、秦箏陜西派、潮州箏派、山東箏派、客家箏派、浙江箏派、福建箏派。這些文獻對于各個流派的風格特征以及代表人物和樂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
河南箏派,流傳于中原一代,也被稱為“中州古調”。以具有較強的說唱特征著稱,旋律高亢粗狂,極具當地的民風與特征,演奏抑揚頓挫,富有明朗詼諧的性格特征,十分具有地方特色;代表人物:趙曼琴、曹東扶等;代表樂曲:《陳杏元和番》《漢江韻》等。秦箏陜西派,流傳于山西關中一帶。陜西箏中保存著我國古老的燕樂文化,豐富的調式、音階、旋法構成了陜西箏派所獨有的藝術風格,陜西秦箏的節奏明快,演奏時在悲憤中又夾帶溫婉之情,大氣又不失靈動。代表人物:周延甲、曹正等;代表樂曲:《秦桑曲》《鄉韻》等。潮州箏派,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以及閩南地區,以演奏潮州所獨有的音樂曲調為特征,音色優美,表現力非常豐富。代表人物:林永之、蘇文賢等;代表樂曲:《寒鴉戲水》《柳青娘》等。山東箏派,流傳在山東菏澤和聊城一帶,具有強烈的齊魯音樂風格,旋律抒情,節奏采用單一節奏貫穿全曲。代表人物:趙玉齋、趙登山等;代表樂曲:《漢宮秋月》《四段錦》等。客家箏派,主要流傳于廣東大埔、梅縣、韶關、汕頭一帶,在國外有華人的地方也較為流行,音樂風格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典型代表作品:《出水蓮》《蕉窗夜雨》等。代表人物:何玉齋、羅九香等。浙江箏派,盛行于浙江、江蘇一帶,音樂風格古樸悠長,帶有江南音樂特有的溫婉含蓄,音色較為清秀。代表人物:王巽之等;代表性作品:《四合如意》《海青拿天鵝》等。福建箏派,又被稱為閩箏派,音樂風格古樸優美,文雅清幽,代表人物:陳茂錦等。
(三)關于河南地方性特色音樂因素對河南箏派影響的文獻共有5篇
三個方面來論述了河南地方性特色音樂因素對河南箏派的影響。第一,板頭曲對于河南箏派音韻的影響。在河南眾多傳統箏曲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板頭曲的古箏聲部,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對其再進行加工,形成一首首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樂曲;第二,板頭曲對河南箏派技法的影響。彈奏傳統箏曲講究“右手奏音,左手補韻”,右手在彈奏時,要先“扎樁”,運用大指的大關節和手腕,配合手臂的力量來進行演奏極具河南特色的“托劈”“游搖”“短搖”等技法。左手通過“揉”“按”“滑”“顫”的技法來加強音樂的韻味。第三,板頭曲與大調曲子曲牌對于河南箏派曲目創作的影響。大調曲子中的好多曲牌也被吸收到河南傳統箏曲中來,如《小桃紅》《銀紐絲》等。
(四)對于某些樂曲的演奏技法進行分析的文獻有7篇
其中有2篇是對《漢江韻》這一樂曲演奏技法的分析。作者在創作這首樂曲時運用了許多河南地方性的音樂元素,指法上也運用了河南箏派多獨有的演奏技巧,比如“扎樁”“游搖”等。由于河南戲曲在演唱時總會突出音頭的咬字,所以這首樂曲在演奏連續劈托時,也非常突出音頭的重音。《漢江韻》的演奏中非常強調左手的“以韻補聲”,利用左手的“揉”“滑”“按”“顫”來起到潤色旋律和加強河南地方性音樂的效果。這首樂曲歡快明亮、熱情奔放,表現出來勤勞的河南人民對春天的喜愛和勞動時候的愉悅之情。
有4篇對《高山流水》演奏技法進行了介紹。《高山流水》這首箏曲有三個版本,河南箏派、山東箏派、浙江箏派都有自己版本。河南箏派的版本源自于《老八版》,這首曲牌歷史悠久,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在演奏手法上,右手遙指的時值有時候長,有時候短,密度大、音頭強,表現出了“流水”;左手運用“速滑”的手法來表現“高山”。這首樂曲表現出了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熱愛。
有1篇文章是對《鬧元宵》的演奏技法進行分析的。這首樂曲運用了大幅度的“刮奏”、連續性的“托劈”“按弦”“滑音”“雙手交替大撮”和“琶音”,再結合曹東扶先生自創的集中指法,將鬧元宵的“鬧”烘托了出來。這首樂曲以鮮明的音樂形象描繪了鬧元宵時候的熱鬧場景。
(五)關于河南箏樂與河南地域文化的聯系的文獻有2篇
兩個方面來闡述河南箏樂與河南地域文化的聯系。第一河南人的性格對于河南箏樂發展的影響,河南地區人民長期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的環境造就了他們淳樸、樂觀的性格特征,這使得河南箏曲帶有古樸淳厚的特色;第二,河南方言對于河南箏樂的影響,聽過河南方言不難發現河南方言的“二聲”和“四聲”運用得較多,所以在箏曲旋律的走向中運用了許多“上滑音”“下滑音”,演奏中頻繁的運用“上、下滑音”,聽起來旋律的走向基本上和河南方言的走調是一致的。
(六)河南箏樂代表人物介紹的有3篇
曹東扶先生和王省吾先生都是河南箏派的代表人物。曹東扶(1898-1970年),男,漢族,河南鄧州市白落鄉曹營村人。我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家、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中國四大古箏流派之河南箏派奠基人,河南曹派大調曲子創始人。他的板頭曲演奏技術精湛,強調左手的“韻”。曹東扶先生還對古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古箏的表現力。
王省吾(1904-1968年),河南泌陽人,出生于音樂世家,其祖父王周南是“泌陽大調曲子”的初唱者,人稱“王二胡琴”,精通古箏、琵琶、三弦、胡琴、嗩吶等樂器,是《古箏獨奏曲集》的傳譜者,古箏演奏家、古箏教育家。王省吾先生也參與了古箏的改革,他同時也為收集民間音樂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七)河南箏派古箏曲創作對于近代箏曲創作的影響相關的文獻有1篇
河南傳統箏曲對于近代箏曲的創作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采用河南箏派特有的演奏手法,使樂曲更加靈動。
(八)關于河南箏派傳承的文獻有6篇
箏派的傳承和發展與每一位古箏演奏家的努力都有著很大的關系,他們對于整個流派的發展都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由最初的“口傳心授”發展到現在的“學院派”教學。都離不開這些演奏家們的努力。他們不僅傳承傳統的演奏技法,還在傳統演奏技法上進行了創新,使演奏更為成熟。無論怎樣創新,大調曲子都是河南箏派有機發展和延續的組成部分。
本文對于2010-2016年河南箏派相關的論文資料進行了一個梳理,更好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古箏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力量,希望在廣大古箏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古箏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1]王珣.河南箏曲與河南板頭曲和鼓子曲[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1).
[2]吳倩.山東箏派、河南箏派之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3]郝曉紅.山東箏與河南箏藝術風格比較[J].藝術評論,2010(5).
[4]薛亮.曹東扶古箏藝術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0.
[5]呂婷婷.中國古箏山東、河南、潮州三大藝術箏派的傳承[J].音樂生活,2010(6).
[6]張心心.山東河南兩大箏派的比較研究——淺談兩派箏曲及演奏特點方面的相同之處[J].黃河之聲,2010(2).
[7]周璐.我國南方箏派與北方箏派藝術風格的對比[J].大眾文藝,2010(22).
[8]呂婷婷.中國古箏山東、河南、潮州三大箏派的藝術傳承[J].音樂生活,2010(6).
[9]陸媛媛.河南箏派的藝術風格及演奏特征[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
[10]齊晗希.淺談河南箏派[J].大舞臺,2011(3).
[11]馬姍姍.河南箏曲的音樂特征[J].大眾文藝,2011(10).
[12]劉相君.淺談山東箏派與河南箏派演奏技法的不同[J].大眾文藝,2011(16).
[13]張慶華.淺談河南弦索樂中的古箏音樂藝術——以河南箏曲《高山流水》為例[J].科技風,2011(3).
[14]蔡丹丹.山東箏派與河南箏派的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1.
[15]包春吟.淺談中州箏派[J].成功(教育),2011(1).
[16]蘭慶煒.河南板頭曲傳承研究——以傳承人宋光生為個案[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1.
[17]云茜.淺述古箏流派的風格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3(10).
[18]汪莎.古箏流派與民間音樂的流源關系初探[J].音樂創作,2011(5).
[19]佟桂影.河南箏派的演奏方法與藝術風格探析[J].黃河之聲,2012(3).
[20]徐穎.河南箏的音樂特征及樂曲分析[J].大眾文藝,2012(21).
[21]劉宇.河南箏曲《高山流水》兩種演奏版本的比較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
[22]金亞迪.古箏五大流派藝術特點研究及其教學實踐[J].大眾文藝,2012(10).
[23]王丹.略論大調曲子對河南傳統箏樂的影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3).
[24]王燮.古箏流變芻議[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2.
[25]李秋蒔.簡析九大箏派的傳承關系[J].音樂生活,2012(8).
[26]劉芳.論古箏流派的價值體現與傳承[J].湖北社會科學,2012(7).
[27]徐雅靜.箏樂流派之比較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28]宋曼.河南箏派的音樂風格及演奏技法[J].教育科學論壇,2013(10).
[29]曹依依.河南箏的演奏技法和特點——以曹東扶先生所作《鬧元宵》為例[J].樂器,2013(8).
[30]但丹.古箏主要流派及其風格特征研究[J].群文天地,2013(1).
[31]張曉璇.北方地域文化對北派箏樂的影響[D].太原:山西大學,2013.
[32]杜華一.從地域性文化特點看古箏的主要流派[J].赤子,2013(8).
[33]付娜.古箏曲《高山流水》音樂風格及審美意蘊鑒賞[J].藝術科技,2013(3).
[34]朱晨雯.河南箏曲《漢江韻》的演奏技巧[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35]胡融融.淺談河南地域文化與河南箏樂的聯系[J].音樂時空,2014(9).
[36]黃思佳.河南傳統箏曲演奏風格與教學方法研究——以教授青少年學習傳統箏曲《陳杏元和番》為例[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4.
[37]薛嫚.曹東扶先生訂譜的板頭曲技法特點和風格成因[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9(5).
[38]孫嬌.論河南箏樂及其對近代箏樂創作的影響[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39]邊疆.古箏的藝術流派[J].音樂生活,2014(9).
[40]楊夢.關于當代中國古箏九支藝術流派的調查[J].黃河之聲,2014(18).
[41]詹皖.中國古箏的演變及其流派特色[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5).
[42]劉清明.由曹東扶的音樂作品觀其音樂美學思想[J].蘭臺世界,2014(2).
[43]王盈.河南箏派的傳承發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
[44]王建.淺談中州箏派的演奏特點[J].藝術教育,2015(11).
[45]王昆普.大調曲子對河南派箏樂的影響探究[J].音樂探索,2015(4).
[46]蘆陽.傳統箏派作韻技法研究[J].藝術教育,2015(12).
[47]吳琨.各派箏曲〈高山流水〉的比較分析[J].大舞臺,2015(4).
[48]何依璇.南陽地區板頭箏曲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J].音樂時空,2015(5).
[49]馮彬彬.曹東扶大調曲子藝術特征[J].中國音樂,2015(3).
[50]錢源源.河南箏曲地方性風格及其成因之探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51]王帥.南陽板頭曲中的古箏藝術[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6.
[52]袁姍姍.河南箏曲〈漢江韻〉的藝術特點與演奏[J].戲劇之家,2016(17).
[53]蘇杭.王省吾《古箏獨奏曲集》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6.
[54]周海媚.南陽箏樂自然生態特征淺論[D].貴州:貴州大學,2016.
[55]王新如.淺談古箏流派的風格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9).
[56]歐海群,姚惕.論古箏主要流派與風格特征[J].黃河之聲,2016(12).
[57]馮彬彬.曹東扶的箏樂教育思想[J].樂器,2016(3).
[58]韓笑.古箏《高山流水》流派風格論——以河南、山東、浙江為例[J].焦作大學學報,2016(3).
J60-5
A
徐萌菂(1992-),女,漢,河南人,碩士研究生,新疆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