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茜
(中國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芻議宣德時期陶瓷上的水紋裝飾
姜雅茜
(中國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水是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是古代先人的精神寄托,水紋作為陶瓷器物中的一類裝飾紋樣,在許多器物上與龍、獸一同出現,以表達吉祥的寓意。列舉陶瓷發展中不同時期的水紋裝飾器物,對紋樣進行梳理工作,試圖深入分析宣德款青花瓷器中的波濤紋代表器物,探討在宣德時期由于朱瞻基皇帝對于藝術的喜愛和推動,使得宣德時期的藝術成就十分輝煌,歷史背景、政治決策,都對陶瓷的裝飾產生了影響。通過這篇論文對水紋這一類裝飾紋樣的發展過程進行總結和梳理,重點分析宣德時期陶瓷器物上的水紋裝飾、圖形的構成、材料的使用、繪制的方式。
水紋;宣德款;陶瓷
(一)水的特性
水是地球生態得以循環的重要保證。很久以前水就出現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自古東方與西方的思想中水是物質世界的重要元素,中國古代五行元素里面就有一個是水;水也是古代西方理念四元素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書·洪范》。
“水曰潤下”選自《尚書·洪范》,“潤”,便是滋潤的意思;“下”便是向下走的意思。潤下,便有了水是擁有滋潤的特性,和向下走的物理特性。
(二)水的象征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水關系著世界萬物的存在、生長,所以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便自然有了對水的崇拜,由此便有了水生萬物的思想。
春秋時的管子就稱:“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
老子被水生萬物的觀念影響,“淵兮似萬物之宗”之中的“道”與水有著同性的品質,因此從領悟水的品性中領悟出了“道”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了。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水資源是人類與自然共同的,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水有著連綿不斷、洶涌澎湃、一望無際等多種特點。在中國古代,歷代帝王的思想中,水有著“福山壽海”“一統山河”“江山永固”“延綿不斷”“萬世升平”的吉兆含義。
陶瓷器上的水紋裝飾,有不同的幾種表現形態,一種是水流動形態的,被稱之水波紋、波浪紋或者波狀紋;一種是漩渦形態的形態,被我們稱為漩渦紋或者渦紋;海水的波濤形態,我們稱為海水紋或海濤紋。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古陶瓷上繪制出了水波紋,早期河姆渡文化中同樣出現了自然觀察中理解的水波紋,中晚期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器上先民的裝飾方式更加進步,出現了彩繪方式。在刻劃水波紋時,憑借對水的觀察、理解和印象,隨性地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在裝飾上,線條優美并且流暢,構圖形態豐富,極具有生機和藝術感染力。
商州時期陶器上、戰國秦漢的彩陶和原始青瓷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了水波紋。東漢至西晉,在許多青瓷上,水波紋經常出現成為裝飾圖樣。青瓷器上幾乎不見水波紋是在東晉南北朝,也許是宗教信仰的影響,弦紋和佛教的蓮瓣紋取代了水波紋。先民們因活動范圍、生活習慣和視野的因素,水波紋在古陶瓷器上形態,所描繪的是與先民日常生活相關的江、河、湖泊之水,后來的海水紋在氣勢上更勝一籌。隋代以后,水波紋再次出現。
先民們對外界的了解逐步深入,活動范圍逐步廣闊,便有了更為繁榮的對外貿易,海上交通的開展,使得宋人的視野中出現了洶涌澎湃的海濤,因此工匠表現在瓷器上,宋代吉州窯瓷器白地褐彩海水紋出現了、海水嬰戲紋出現在景德鎮影青瓷中、海水游魚紋出現在定窯瓷器上、落花海水紋出現在耀州窯瓷器上,采用模印、刻劃、彩繪等方法表現的海水,驚濤駭浪、波濤洶涌,給人極強震撼。元明清時期,在瓷器上經常描繪海水紋,白龍、青龍、青華龍在波濤洶涌的海水映襯下,顯得氣勢磅礴,表現的是盛世的繁盛、帝王的威嚴。
(一)表現形態比較
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漩渦紋陶罐上的水紋,是概括的,是先民的觀察體現出的形態,與之相比宣德青花上的水紋是更加具體的,由于生產力、觀察視野、理解能力的提高,以海濤紋為主的宣德瓷器,則更加富有生機。
(二)裝飾技法比較
北宋時期以水紋為裝飾的器物,采用的技法是劃刻,劃弧形篦紋,作水波紋,宣德時期則均以青花顏料進行畫瓷,以展現海濤紋的形態。
(三)構圖比較
南宋吉州窯與元代吉州窯也出現了海水紋,并且畫面構圖飽滿豐富,海水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與之相比宣德瓷器上的海水的裝飾作用十分多樣,有以海水為主的大面積表現,也有器物口沿處裝飾一圈海水紋,同樣還有以海獸、躍龍為主的器物,海水紋作為烘托作用的主要裝飾,經常出現在器物上。
明朝隨著國家的實力提升,海上的實力也隨著國家的實力增強,便有了鄭和下西洋的舉措,為宣揚明朝國威,便主動增加了許多去海外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二十多年間,鄭和曾得到命令七次航海,期間訪問了許多國家和偏遠的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隨著對外的了解與交流,通過對外界的學習,明朝水師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由此使得明朝水師在世界上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綜合作戰能力可以列前七位,所以我認為在明朝大量出現海水紋也許與此有關,洶涌的波濤和矯健的海獸青龍,正是海上實力的再次彰顯,表達帝王一統山河、江山永固的愿望,是時代背景的反映。
明高濂《遵生八箋》一書評論明代瓷器時說:“余意,青花成窯不及宣窯,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德朝之后,青花的影響一直不斷,明代自嘉靖朝開始便有了仿制宣德青花瓷器的風氣,之后的每個朝代也都有跟著效仿的行為。繼而多國對中國的侵略行為使得文物被大量掠奪,至此宣德青花便被帶到了國外。
宣德青花之所以長久以來被人喜愛和偏好,一改元青花那種繁密雄健的格調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呈現了一種濃艷、凝重、古樸、典雅的藝術風采。宣德青花的顏色更加有內涵,值得品味,濃淡相宜,恰到好處,線條有意味地暈開,與中國畫在宣紙上作畫相似,有水墨畫的暈染效果,妙造自然、別有風趣。圖案的整體安排以及用筆的方法都取法于中國畫中,筆墨意味濃重、氣韻生動,充分表現出我們古人對繪畫情有獨鐘,以及在陶瓷器物上展現中國畫的趣致。宣德青花在陶瓷中的特別,一方面與蘇麻離青料的特點是分不開的,這種色料有很強的暈染性,能夠表達出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宣德皇帝的藝術修養,他在書畫方面的才藝可與宋徽宗相媲美,也因為這樣使得明初的宮廷藝術得到繁榮,同樣也成就了宣德青花在陶瓷中的成功。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評道:“帝游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爭勝。”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間,使“宣德畫院”得以成立,將大量的名家招攬至皇宮供職,以此來提升全國的藝術氛圍。將元人的特點避開,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時期的藝術追求與特點。這樣的導向指導了明初宮廷藝術的追求,令宣德青花順其自然地得到了指引,有了更為明確的追求。僅以宣德青花海水龍紋作為例子,海水勢頭洶涌澎湃,姿態英勇矯健,在歷代海水龍紋中實屬珍貴。
清朱琰《陶說》論及宣德青花亦云:“此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故論青花,宣窯為最。”
青花作為一種近似于中國畫的陶瓷材料,在陶工的手中也創造出了奇跡,宣德款青花瓷器出自官窯,皇帝精藝與藝術,自然陶瓷的繪畫也受到了影響,所以在安排構圖、繪畫技巧上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中國畫,在技藝上追求文人畫的藝術高度,將內心中的精神幻化為陶瓷上的精美紋飾。
宣德時期,在青花瓷器的制作過程中,選擇原料、制造器物到繪制青花、題款無一不精,是中國青花瓷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因為玄宗紀皇后王氏對藝術品非常喜愛,因此出現了許多精美的青花瓷器,據清代《南窯筆記》記述:青窯雖出于永樂,而宣德為勝,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色渾然一體,青花釉滲青鐵皮綠者,盤足內澀胎無釉。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也稱宣德青花最貴。宣德青花之所以備受推崇,無疑是因為當時所使用的蘇麻離青料有其獨特的藝術效果。
宣德時期,總的趨勢是改變元代瓷器造型的重和粗,更多的往往是輕的、高雅的、精致的。從傳世品來看,制作得精巧別致。近年來在景德鎮御窯廠發現的大件宣德瓷器品種多樣,有大盤、大罐、大缸、扁瓶等,但像這樣大的青花爐還沒有見到。從這些大器上看,宣德瓷器普遍造型規整、紋飾精美,即使器型很大,也沒有鈍重笨拙之感,表明宣德時期青花燒造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1]鐘福民.中國吉祥圖案的象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1).
[2]吳晗.朱元璋傳[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J527
A
姜雅茜(1992-),女,漢,山東,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產品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