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馨丹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論文學文化研究的興起與功能
曾馨丹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文學與文化是人文科學的兩大研究領域,在現代社會中,文學與文化二者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不可分。文學文化研究意味著文化在人們的日常中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審美模式,本文通過對文學文化的興起與對象功能的研究,使文學與文化的本質與價值意義得以顯示出來。
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意識形態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可謂是現代學者研究討論的熱點。文學研究對象廣泛,許多其他學科的學者也紛紛加入了文學文化研究的領域。改革開放以來,普通民眾受文化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學的喜好也日益熱切。大眾文化日益普及,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加重,這些都與文學文化的再度興起和功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搞清楚文學文化的功能,勢必要把文化與生活聯系起來,更全面地了解其本質與功能。
文學文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是一個熱門話題。文化是什么?文化在人類世界究竟有什么意義?有學者指出,“文化是人在面對自然、社會時人所展現的一種姿態,是一種屬性的展現。”文化說到底是“人化”,文化不能離開人的存在。從人文觀來看,文化意味著倫理道德、標準秩序以及社會需要的規則尺度。研究文化要從“意義”上來認識,而不是單純地看到文化所展現的“內容”。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人存在的世界,海德格爾提出現代之本質是世界成為圖像而人成為主體。世界在以人為中心的情況下成為了圖像,人即等于價值意義。
在人類世界里,文化被區分成兩大類,即俗文化與雅文化。俗文化指民眾的日常生活,通常有兩個特征:一是重復,二是瑣屑。這類日常細節往往能真實地反映民眾的生活與文化狀態。相對于俗文化,雅文化的形成標準更高更嚴,需要符合等級社會的標準和尺度。盡管文化有分類,但是文化的核心不排除任何一種特例和個體性。不排除個體性,同時追求集體性、普世性。在這種集體的交流與碰撞中,文化才能實現其共享共通的功能。
相比起文化的普世性,文學更具專業性。文化是社會大眾無時無刻不在體驗和接受的事物,但是文學卻僅限于部分群體。文化在不斷變化中,使文學從“審美”走向了“文學性”。審美是一種間接的、轉化的、有自己獨特規律的意識形態。正因為從文化走向受眾更專業的文學,文化也就產生了許多理論和流派。對于這些文學流派和現象,文化研究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文學家借助理論來理解現實,向大眾闡釋現實;同時指導世界,干預現實。有的文學流派,他們關心自己文學創作筆下的世界,筆觸的視覺并沒有和現實緊密地聯系,作品與現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脫節,比如20世紀80年代國內文壇上興起的尋根文學創作熱潮,被一些文化研究的學者認為是一種退化。這種退化不利于文學的再發展,甚至有可能阻礙文化的正常發展。
文化研究大體上分為兩大類,即文化的研究和文化研究。一個是將人類社會的文化直接作為研究對象;另一個則是以一種文化眼光的研究視覺來看待現象與事件。文化學家更多的則是要關注后面一種,即文化研究的現狀分析。那么何謂文化研究?有學者指出,“文化研究是對人造物的、對人生產活動創造的文化產品的價值、意義的內在梳理”。歸根結底,文學研究是文化事業回歸的拓展。在過去,文學作品為政治服務,是國家政治的附庸和注腳。后來它脫離了政治的束縛,卻又被金字塔內的研究者們僵化,提出了要“close reading”的理論,表明要將文化研究“放到括號里”“放到密閉的實驗室中”。這種文化研究的視覺割斷了文化與作者、讀者包括這個時代的關聯,使得文化研究走進死胡同,無法找到其意義和價值,無法進行人文精神的深度發掘。
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成為整個人類世界的一個夢想。啟蒙運動的基礎是“理性”,而理性存在的客觀要素則是科學與進步。科學的發展有賴于現代科技,這個技術包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類物質水平層面的要求。進步則從時間和內涵兩個層面來看:時間上就是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年輕比年老好,進步的口號是“抓緊機會,活在當下”;從內涵而言,進步的意義是要能不斷發現有價值、有技術含量的物品。啟蒙運動影響了文學界,揭示了面對文學也應要有科學的手段與進步的態度。唯如此,文學的發展才不落窠臼。
在文學闡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決人文性與科學性的斗爭。如自然中美的存在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古典美,特征為永恒、寧靜;還有一種是現代性或者說現實美,特征為瞬間、偶然。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推崇古典美,在《判斷力批判》中通過對知性與理性、崇高與美的論述,表明所謂理性的美最終會戰勝感性的美,“主觀合目的性”的審美判斷力最終會向自然界的“客觀合目的性”轉向,認為古典與理性的美才是永恒與亙古的存在。但是在波德萊爾這里,現代性也是美,它是對現實的和解,即使剎那芳華,存在過即為永恒。波德萊爾認為“美”所含的現代性存在于現代世界,反對崇古抑今的美學觀。正如阿多諾所提出的現代性美學理論“現代性使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它是新事物的堆積。”所以說,現代性與傳統的雙重沖擊下,文化闡釋更要求闡釋者們不能偏安一隅、故步自封,既要繼承傳統,接納精髓;又要體會現代性的當下性和現在性。
文化闡釋者在研究文化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權力與意識形態的影響。這種影響既顯在,又隱藏在日常生活與言語之中。闡釋者需要警醒自己不能為任何一種意識形態所操控,要時刻站在民眾與文化受眾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只有民眾切身體會并且接受這種價值,這種文化闡釋才是穩定和安全的。
文學研究的對象是文學作品,然而文學作品既包含文學文本,也包含非文學文本。文學研究需要把二者聯會貫通起來,既考慮到寫作者的主體性,同時將文本內在特征與讀者關系連接起來,做到不把文本封神,也不貶低文學文本,將文本當成一般的文學材料,客觀中立地進行文化研究。
文化對象的民眾是分類的,其種族、性別、居住環境都不同,甚至于有殖民與被殖民的區域群體。面對這些不同主體,文學研究者的態度也應該是變化的。因為文化研究者不僅是孤立地解決文學問題,也需要要解決人和社會的問題,要避免絕對主義,認識到個性與個體特征的存在。從歷史上看,人類文化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而非單一靜止滯步向前。在文化闡釋過程中,既要避免絕對主義,又要杜絕相對主義,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研究和闡釋文化。任何歷史必將通過敘述與記錄留下痕跡,追尋前任的蹤跡,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與實踐,才能最好地找到文化研究的手段與方法。
消費時代背景下,文學藝術產品的價值與市場價值產生了分離。高精尖的精英藝術文化,其市場價值有可能趕不上通俗化的文化產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科內部結構一般呈現金字塔形,越往上走越精英化,那么相對而言受眾也就越少。二是評判標準的不同。因為科學產品接受的是學科審判,面向對象是專業人士,高精尖的產品價值不會因為接受者的多少而產生變化。而文學產品既要接受專業學科評判,又要接受公眾評判。畢竟文學作品最終還是要由社會大眾來買單。學科評判下優秀的文學產品,不一定能廣泛地被大眾所接受而變成“陽春白雪”;大眾喜愛的通俗文學,其文學價值和作品內的時代背景意義,也未必能通過專業的學科評判。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真正使文學作品可以被解讀并且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這個詞的概念已經被擴大。對文化研究者來說,文化不只是傳統上所謂的精致藝術與通俗藝術,也包括人類日常生活的意義與活動。文化是對文學內在規律和社會價值意義的尋求,如果偏安一隅容易有所偏頗。從整體上看,文化研究結合了社會學、文化理論、媒體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等文學學科,目的是進行文化現象的挖掘與研究。文化研究者需要時刻密切關注社會中的某個現象是如何與意識形態、種族、社會階級或性別等議題產生關聯的。文化研究關心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與活動,而日常文化活動則是指某個文化中的人群是如何去進行這些事情,而這些行為與社會背后的文化意義息息相關。這些都是文學和文化領域的研究者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考慮的問題。
[1]海德格爾,孫周興.世界圖像的時代[D].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康德,宗白華.判斷力批判[D].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趙炎秋.學科視野下的文學與市場[D].文學評論,2014(6).
G122
A
曾馨丹(1993-),女,2015級中國語言文學文藝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