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易明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新媒體語境視覺造型藝術交互模式再觀照
韓易明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后現代藝術之綜合性高于以往任何藝術風格時代,當世界審美模式逐漸浸入信息化新媒體時代的無界交互狀態中,視覺造型藝術家以及他們與世界相聯系的作品都將隨著觀眾的審美需求,以及介入式的鑒賞環境而發生徹底的改變。如何理解新媒體模式下的視覺審美,如何借用此新模式完善中華傳統視覺藝術之沿革,將是有價值的探索。本文旨在觀照這一階段中視覺造型藝術創新發展新模式,尋找新媒體語境下視覺藝術新自覺。
新媒體;視覺造型藝術;交互模式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論是創作還是觀看,都同時進入了新媒體復雜綜合的無界環境中。當視覺造型藝術進入后現代階段,傳統視覺思維也不斷接受挑戰。藝術家與觀眾,在新的交互模式語境下相遇、相知、相融。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觀眾的距離逐漸模糊,界限逐漸被打破。首先要研究傳統的視覺造型藝術審美方式與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化審美模式的異同。進而探索中華傳統視覺藝術文化保護與修復、宣傳與推廣所面臨的機遇。拓展之觀照中國當代藝術品及跨媒體藝術展示的新局面。
(一)傳統視覺造型藝術創作的基本特點縱觀
傳統視覺造型藝術講究形象真實可識別。雖然美術史歷經了從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形態發展過程,但幾乎每一個發展階段的視覺造型藝術都盡可能將藝術家要表述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追求表述到極致,等待觀眾去主動接近,去接觸與認知。
從藝術創作的時間次序上,傳統造型藝術創作全部完成時間確定在觀眾觀賞之前。當觀眾開始審閱藝術品時,藝術品已經具備了所有成熟的語言系統。傳統視覺造型創作本身是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家將以最大可能獨立完成作品,并且將其視覺作品最大可能創造成為一件完整的、整體的并且可以長久保存下去的固定形態。例如文藝復興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年輕時雕刻的《哀悼基督》,人物形態完整,細節精準,至今猶如新創。這件雕塑作品就這樣靜靜地駐在展廳中,歷經無數觀眾對其瞻仰,跨越五百多年而不衰。很明顯,米開朗基羅并不會去征求任何一位觀眾的意見,從而再對其作品進行修改。雕塑也不會主動與觀眾交談,而是淡定地等待審視。
形象真實可識別、視覺語言完整且準確、創作過程不可介入、作品被動等待觀賞者的認知,這是傳統視覺造型藝術的部分特點。藝術家的審美超前、個性強烈且堅持,藝術品的品格獨立,觀眾的審美滯后,也是傳統視覺造型藝術的部分特點。
(二)視覺傳達作為手段與目的的創作探索反思
視覺藝術的現代性表現在其傳播的高效性以及表述語言的廣泛性。藝術是一種語言,這是19世紀以來現代主義藝術家得出的非常準確的結論。伴隨著照相機的發明,西方藝術家們意識到,架上藝術面臨著死亡。因為非常具體而形象的繪畫藝術可以瞬間被照片取代。視覺藝術的本質,從抄襲自然,再現生活轉而變為概括自然,表現生活。視覺藝術作品從追求讓觀看者明白所畫內容,到追求令觀眾看懂創作者所傳達的理念。與此同時,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校請來了當時名震世界的一批意象抽象繪畫大師作為基礎課的設計教師,將藝術視覺傳達理念轉述至設計基礎理念之中。視覺傳達成為視覺造型藝術的一項新技能、新手段、新目標。
(三)新媒體語境的視覺傳達語法環境展望
繼往開來,在跨越至后現代藝術語境下的新生代藝術家和視覺設計師,創作的重心已經從傳統藝術模式中的藝術家主導而觀眾跟隨,轉變至現代藝術的平等傳達關系,繼而發展成為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創新與碰撞。新媒體時代,即為信息化媒體以及所有交互界面和傳統媒體并存的復雜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視覺藝術與造型設計的語境是交互的、動態的、不確定的。在這種語境下,藝術家不是權威者,藝術不再是一種凝固的模式,而是在藝術家和觀眾二者間隨時產生,伴隨交流的波動而變化。
總而言之,視覺造型藝術已經從孤立確定的藝術敘述模式,跳入了藝術家借由視覺藝術造型作品形式與眾多不同領域觀賞者之間的廣泛交流對話的互動海洋中,一方面展示著藝術家面對無限藝術延展可能的觀點碰撞和藝術新方向,考驗著自己的胸懷。另一方面,觀眾們面對著活躍生動的藝術作品,以介入式的觀賞交流模式融入到特別的藝術審美心理之中,鍛造著自己的世界觀,游弋在藝術的海天之間。
談到傳統藝術,中華傳統藝術首推中原文化圖式。河南洛陽是中原文化腹地,十三朝古都旅游勝地。以洛陽龍門石窟彩畫藝術為例,微信模式的推廣與數字修復技術為中原旅游及中華文化保護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文物主管部門設計的龍門石窟微信公眾號為所有安裝微信軟件的游客提供了雕刻圖像宣傳欣賞,也提供了微信購票功能,免去了游客長時間排隊等候的過程。龍門石窟的開鑿從北魏開始,至今能保存下來的較完善的作品主要以石窟造像雕刻為主,彩圖壁畫自古在龍門石窟中就占據不多的比例,而今能展現給觀眾的也所剩無幾,當觀眾面對石窟進行觀賞時,洞窟內的彩色壁畫多數已經嚴重褪色。好在,每一個提供游覽的洞窟前方欄桿上都掛有可微信識別的二維碼,識別后都有對該洞窟作品色彩形態的嚴謹修復和語音介紹功能,協助觀眾了解文物的面貌。
再如,北京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是中國古建筑彩畫的典范,但傳統畫料缺失,繪畫工藝也面臨失傳。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修復、還原彩畫的真實感和造型立體空間,將傳統視覺造型藝術輸入科技的新鮮血液,弘揚傳承中華視覺繪畫歷史風貌。管理方面成功利用APP界面設計,拓展了蘇式彩畫的審美形式,提高了便利度,觀眾在鑒賞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中華視覺圖樣之美。
總體而言,有了信息化的技術語言,利用新媒體視覺語境,許多珍貴的傳統藝術形態找到新的繼承主體,在新時代藝術展示模式中煥發了生機。
“從2016年開始,‘科技介入’成為當代藝術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在各大展覽中,新媒介藝術已經形成了高調展開的狀態。從近幾期的各大視覺造型藝術展覽中可以看出,信息交互設計改變了傳統的審美鑒賞及評價模式。
例如杭州舉行的纖維藝術三年展上,地面上的屏幕在觀眾俯視時掃描其衣服顏色和其他信息,形成獨特的纖維視頻形態,不同的觀眾著不同服裝將“創作”出完全不同的視覺形態。這也可以稱作為二次創造。這樣的創造,是新技術的藝術新思維,同時也是觀眾參與到視覺藝術創設領域中的交互新模式。例如該展覽的另一件作品《杭州管道》,其完善沿革了觀眾觀賞藝術的全新體驗。觀眾是在一個巨型編織甬道中觀看整個長廊,這種攀爬以及休憩的每一個停留和行進體驗,都是觀眾在參與作品的過程,也是其進行互動式審美的嘗試。設計師設計該作品時利用了數字媒體創設了一個可以提供給受眾二次創作和體驗的通道,一個審美新天地。再例如上海雙年展的作品《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利用音樂以及影像藝術,引導觀眾進入一個跨媒介的巨大構造中,迷失在不同維度的境遇,體會受眾與藝術品共存的獨特交互式審美境界。
新媒體視覺語言環境給每一件藝術品多種類多維度審美入口,將藝術品與觀眾緊密結合起來,同時也打破了藝術家與觀眾的孤立狀態,使得藝術家、藝術品和觀眾交互碰撞,靈感互通,將藝術的界限拓展、將藝術的偶然性無限放大。目前的展覽環境中,多種類具有創新的跨界作品越發受到大眾的歡迎。
新媒體語境下的視覺造型藝術創作不同與以往,這是一個充滿著新機會的創意海洋。藝術家的創作離不開新媒體信息化技術,應當放眼長遠,更應注意設計觀眾的審美過程。觀眾的觀賞和體驗豐富了藝術家對于創作之初的藝術理念之設定,藝術的確定性被打破。不論是視覺藝術家、視覺造型藝術還是展覽方以及觀眾,開始的不自覺迷失將會漸漸被自覺的文化反思而代替,從而在新媒體交互模式中理性地自我觀照并逐步推進創意。
[1]黃文卿.跨媒介,“更好玩兒”的藝術如何改變設計方法論[J].美術觀察,2017.
[2]邢蓬華.移動界面的情感化交互設計[J].美術觀察,2017.
[3]米滿寧,陳沖.古代彩畫在APP界面的設計應用探究[J].美術觀察,2017.
[4]吳倩,王聞道,薛陽.美國公共藝術激勵性區域規劃新舊政策的對比研究[J].美術,2017.
[5]米滿寧,陳沖.古代彩畫在APP界面的設計應用探究[J].美術觀察,2017.
G642
A
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AS150221)。
韓易明(1983-),女,漢族,福建省福州市,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美術設計類繪畫基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