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珊子
(云南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白族老友故事的文化吸取與整合
古珊子
(云南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白族老友故事在多種文化的影響下,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文化特性。本文從云南白族老友故事文本的收集整理、異文化的吸納、自身文化的整合等方面來探討、研究,力圖顯示出云南白族老友故事中的文化獨特性。
白族;老友;吸取;整合
打老友在云南白族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交往風俗,白族話叫“掰夫甲”,打的意思是結交,老友意味著從小到老的同性別同年齡的終生朋友,白族打老友情況主要有兩種:同齡兩人意趣相投結成,或由上一代的兩老友讓下一代從小就打老友。結為老友后,彼此稱對方父母為“夫甲爹”“夫甲媽”,兩家也象兄弟親戚一樣交往,紅白喜事均有來往。白族諺語“請客需要干酒,困難需要老友”,表明老友在白族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兩老友型”故事是傳統民間文學中常見的題材內容,最早進行相關研究的是1931年鐘敬文發表的《中國民間故事型式》中的“偷聽話型”,已經將這類故事的核心——偷聽提取出來,但是沒有搜集的文本。1937年艾伯華發表了《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他將這類型的中國故事命名為“動物對話”編號28,這和鐘敬文先生所列“偷聽話型”故事的情節大致相同。1978年,丁乃通發表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稱為“二人行”AT613,引錄70余例,書中首次列有云南白族的相關文本《兩老友》,核心還是偷聽,良心好的在山神幫助下發財,良心黑的被吃。劉守華的《因禍得福的旅伴——多民族傳承的故事類型“兩老友”》一文中,認為兩個旅行者型故事有著悠久歷史,其印度起源已被國際學人用充分的材料加以證實,中國此型故事也源于印度。張潔的《多維視野下的兩朋友型故事研究——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的故事文本為考察中心》,對兩朋友型故事文本進行了形態學分析,并運用過渡禮儀理論分析“偷聽話”母題。
總的來說,對于白族兩老友故事的專題研究較少,學者一般研究的是白族老友故事與其他民族老友故事的共同性,對于云南白族老友故事顯示的文化研究較缺少。因此,筆者擬將從搜集到的文本,對云南白族老友故事進行分析,從結構、敘事等方面,表現其獨特性與創造性。
目前,筆者通過收集整理到的云南白族老友故事共20個文本,具體出處如下: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 云南·大理卷》:
《兩老友趕馬》《阿義和龍王三太子》《大紅龍和紅寶珠》《山神不開口老虎不吃人》。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 云南·洱源卷》:
《兩老友(一)》、《兩老友(二)》、《兩老友(三)》。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 云南·劍川卷》:
《兩個趕馬人》、《木馬浸水一分三》。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 云南·漾濞卷》:
《兩老庚》。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 云南·鶴慶卷》:
《北衙三寶塔》。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組主編,李星華記錄整理《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
《茈碧湖金豬的來歷》《浪穹龍王的傳說》。
楊漢等講述,楊興廷記錄,楊森整理《大理民間幽默笑話選》:
《兩老友》、《外毫偷老友》。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編《白族民間故事選》:
《青蛙討媳婦》《鬼不敢進村》《山茶》《兩老友》《抬支鍋石》。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 云南民間故事集 三》:
《沒有癭袋掛葫蘆》。
從上文所列的故事文本中,兩朋友型故事類型最為突出。無論是《中國民間故事型式》一文所列“偷聽話型”,還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中“動物對話型”,或者《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二人行”,故事的情節都大致相同,重點都在于偷聽,就目前搜集文本來看,《兩老友(一)》《山神不開口 老虎不吃人》和《兩個趕馬人》三則都屬于此類型,情節是一老友被害,得到神的幫助,偷聽神與動物的對話后情況變好,壞心的老友模仿,被吃掉。當然,白族老友故事并不等同于“二人行”故事,還有一些民間故事類型也有所體現,表明了白族老友故事對于漢族文化的吸納。比如《阿義和龍王三太子》是“感恩的龍公子(公主)型”和“云中落繡鞋型”兩者的結合,這些故事類型在晉代漢族文化典籍上已有出現,晉《搜神記》和《鄱陽記》中所記《望夫崗》就是“云中落繡鞋型”的雛形。
云南白族老友故事較漢族這類型故事而言,結構已經比較復雜,故事篇幅一般較長,并且筆者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云南》云龍卷找到的漢族故事《兩老友》《龍的老友》、永平卷《四九見人心》等老友故事文本,與表中所列白族老友故事基本一致,云龍、永平地處大理州,可見大理白族與漢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對漢族此類故事的吸取,并且受影響的時間可能比較久,程度也較深。
“崇信民間文學的變異是自在自為的,一直是處于自然狀態的,而不認為變異有時也是一個發明或創造的過程。”云南白族老友故事就母題類型而言,似乎與其它文化故事類型一致。然而,白族有著自身文化的整合能力,在老友故事中突出顯示了主體對他者文化的吸取與改造的能動性。例如老友故事與地方風物傳說的結合,《茈碧湖傳說》中茈碧湖的金豬就是浪穹龍王送老友媽而來的,茈碧、浪穹都在今天的洱源地區。北衙三寶塔因金柱和小花龍這一對老友救鄉親被雷劈而成,是鶴慶北衙地區的風物傳說,大理三塔寺仿建。
在地方風物與老友故事的結合中,我們看到了一些白族地區著名人物的出現,何元吉是慶洞村出的狀元,有一定地位且被當地熟知,因此被附著于老友故事。另外,如《木馬浸水一分三》中劍川木匠和鶴慶木匠,劍川鶴慶相鄰,兩地木匠手藝高超,十分有名,因此以地區代表人物為老友故事中的人物,與何元吉的性質是一樣的,這是白族老友故事不同于其他老友故事的獨特之處。
不同的文化因為地理位置鄰近的原因,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顯出交叉的同文化因素,但是,不同族群為了保持自身的文化獨特性,既有對異文化的吸收,也有對其的變異與創造。因此云南白族老友故事既有著對其他文化的吸收,有相同之處,也有本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呈現,值得進一步整理、研究。
[1]李星華.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云南各族民間故事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3]大理自治州《白族民間故事》編輯組.白族民間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4][美]丁乃通,孟慧英.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
[5]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編.白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6]鐘敬文.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7]陳慶浩,王秋桂.中國民間故事全集 云南民間故事集(三)[M].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8][德]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王燕生,周祖生.中國民間故事類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楊森.大理民間幽默笑話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2]祁連休.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13]白庚勝.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云南[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14]抬支鍋石[J].山茶,1982(5):89.
[15]楊利先.兩老友[J]. 山茶,1987(1):83-84.
[16]劉守華.因禍得福的旅伴——多民族傳承的故事類型“兩老友”[J].民族文學研究,2000(2).
[17]張潔.多維視野下的兩朋友型故事研究——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的故事文本為考察中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G127
A
古珊子(1991-),女,漢,重慶大足人,云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