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華
(南陽市戲曲工作室,河南 南陽 473000)
南陽風土文化之七夕與牛郎織女
唐明華
(南陽市戲曲工作室,河南 南陽 473000)
發展風土文化,增強城市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與周邊城市的聯動發展,是南陽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在古代,人們夜晚抬頭遙望星空,讓星星指路,慢慢地便開始給星星起名字,星星有了名字,人們就又開始編起了神話,把人的情感寄托進去。神話傳的時間長了,人們又把它與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演變出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
風土文化; 南陽發展;七夕;牛郎織女
一首流行在南陽伏牛山區“對歌調”《天上黃河幾道溝》中唱到:“什么星星弟兄多?什么星星獨自樂?什么星星回娘家?什么星星緊跟著?”“犬毛星星弟兄多,牛郎星星獨自樂。織女星星回娘家,牛郎星星緊跟著。”牛郎織女星星的神話故事,千百年來就是以這樣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著。
南陽漢畫館內現今藏有一塊表現牛郎織女星座的漢畫像石。這塊畫像石既刻有星座圖案,又刻有牛郎織女故事圖案。它發現于20世紀30年代南陽北郊獨山東坡的白灘村。該畫像石為長方形,縱向51厘米,橫向186厘米,厚度26厘米,為淺浮雕作品。畫面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里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畫中的老牛,和現在南陽黃牛是一樣的。
牛郎星和織女星,在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牛郎稱為牽牛。古人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標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標志受到古人矚目的。《夏小正》這部上古農事歷書中說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織女星是茫茫夜空中第五大亮星,由于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看得見。七月天氣開始轉涼,婦女們忙著紡線織布,準備寒衣。“織女正東向”的意思是指由織女星東邊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在燦爛銀河的東岸,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的牽牛星。
七月黃昏,織女星與牽牛星先后雙雙升上中天,分列銀河兩岸,遙遙相望,牽牛、織女的星神愛情故事由此產生。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上弦月,淡淡的月光正好遮蓋了銀河的光輝,善良的人們便以為鵲橋搭好,牛郎織女可以相會了。
南北朝時殷蕓的《小說》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任昉《述異記》有完整的故事記載:“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絍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荊楚歲時記》引《緯書》說:“牽牛娶織女,取天帝兩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這是因借錢結婚,無力償還而被天帝又強行分開的。
以上這些記載是大約1500年前的故事形態,它經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但是牛女二人在天上,是神與神的離合;織女未下凡洗澡,也未變為白天鵝、脫衣為女人。這些記載在今天的南陽民間仍有流傳。南陽大調曲《牛女配》就是以此而編寫的:
[鼓子頭]:天開地啟,盤古分析,日月星辰為三奇,你聽我說說天上各星宿。東方蒼龍七宿位,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丙丁火,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位,奎婁胃昴畢觜參。北方壬癸玄武位,井鬼柳星張翼軫。居中央戊己勾陳位三垣各星近北極。要知三垣各名色,天市紫微和少微。說的是南方丙丁朱雀位,內有一星名織女。晝紡棉夜織機,本是王母親生的。玉皇憐她勤織紡,才把那牛郎配為夫婿。
[陰陽句]:這織女燕爾新婚,十分如意。把那些織紡工作,盡都荒廢。玉皇爺沖沖大怒,要著他夫妻分離。把牛郎貶之到銀河之東,把織女隔之到天河之西。許下他一年一度,在七月七夕。喜鵲搭橋,渡他夫妻。除了七夕之外,永無相會之期。
[打棗桿]:有牛郎,鵲橋飛,見織女,喜心里,夫妻恩愛在今夕。
[羅江怨]:牛郎開言,叫聲織女,咱夫妻恩愛,就在今夕,日出扶桑兩分離。織女回首,珠淚下地滴,尊聲郎君,細聽端底,離長會短可傷悲。
[太湖]:織女聞言淚悲啼,尊聲郎君聽心里。夫妻今夕得相會,且莫耽擱這佳期。手拉手兒往前走,斗牛宮中敘情意。二人進了云霧帳,說不盡夫妻情意足。
[太平年]:分云帳彩云密,月作銀燈排筵席,夫妻同飲合歡酒,去了小盞換大杯。知心話向夫提,怎能天天七月七,勸君更飲一杯酒,怕的是天明兩分離。
[坡兒下]:牛郎開言叫賢妻,為夫有語細聽端的,咱夫妻今夜才遂好合意,為什么珠淚點點往下滴。織女聞聽珠淚悲啼,尊郎君恩愛夫妻怎舍得分離,怎能夠朝夕相伴才稱意。
[剪剪花]:霎時之間罷筵席,斗牛宮中成連理,牛郎配織女。云霞帳里恩愛重,表不盡二人情合意,好似比目魚。
[鼓子尾]:一霎時銀河鵲鳥飛,天高月落星辰稀,日出扶桑紅光現,家家戶戶金雞啼。織女鶯聲郎君喚,知心話兒問問你,全年全月常常有,為什么單單不全七月七。牛郎聞聽眼含淚,他二人抱頭大哭淚濕枕席。無奈何挨挨擦擦抽身起,難割難舍難分離。攜手并肩銀河岸,珠淚點點滴濕衣。織女咬牙鵲橋上,牛郎隔到銀河西,要得夫妻重相會,除非是到來年七月七夕。
南陽《采茶歌》也唱到:“七月采茶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為人不干虧心事,為什么河東隔河西。”還有《織手巾歌》意思大致相同。
中國天鵝故事最早的記載見于晉人干寶《搜神記》,其卷十四中有《毛衣女》一章: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截苦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后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妹妹馮沅君,采錄母親吳清芝口述《牛郎織女的來歷》(《馮沅君創作譯文集》):牛郎名印,年代不可考,是個父母早亡的孤兒。靠著兄嫂過活。他的兄嫂對他很刻薄,終日教他在田間放牛。他放牛出去了,他們便在家做好東西吃,給他的只是粗茶淡飯。
牛郎放的是頭老黃牛。這牛老實精靈,不獨能說人話,且有“未卜先知”之能。它一算到牛郎的哥嫂在家做“巧嘴”(指特別好吃的飯或點心)便說:“印呀:你嫂子在家吃雞,你快回去吃點。”或說:“印呀,你嫂子在家包餃呢,快回去吃!”牛郎依從它的忠告,總沒落過空。
他的嫂子因為屢次失敗,遂決計同他分家。老黃牛聞此消息,又偷偷地告訴牛郎說:他們要同你分家時,你什么都不用要,只要我同那輛破車。牛郎遵命,對他兄嫂提出分家的條件,他夫婦覺得這兩件東西所值無多,都慨然允許了。
牛郎得老黃牛和破車之后,便趕著車漫游各處。因為他祖傳的房產都被他哥嫂所得了。走來走去,走到一個地方,老黃牛忽然對他說:“印呀!離這里不遠,有個池塘。那里有七個大閨女在洗澡。你快去,不論誰的衣服抱一套來。”
牛郎跑到池邊,果見有七個大姑娘在池中洗澡。便照老牛的吩咐做了,并且將抱來的衣服藏在井中。牛郎抱走這套衣服的主人,便是織女,她因失去衣服,不能回家,遂跟了牛郎來,同她結為夫婦。
年復一年,織女已生了兩個兒子,老黃牛也死了。但在將死的時候,曾叮囑牛郎說:“她雖然已生了兩個兒子,但她還沒有和你一心,她若要她的衣服時候,可不要給她。再說我死后,你可用我的皮給你的孩子們和你自己各做雙鞋。她要走時,你們可穿上皮鞋趕她。”
牛郎因為老黃牛的囑咐在先,無論她怎樣要衣服,總不給她,而且用老黃牛的皮做了三雙鞋。一次、兩次,牛郎被她纏不過,又想著她已有了兩個兒子,總不至于一去不歸,就將井中藏的衣服取出還她。她接到衣服,抖了抖披在身上,漸漸地離開地面。牛郎見此,知道不妙,忙取出黃牛皮鞋,父子三人穿上,拉著兩個兒子趕將上去。一人前面走,三個后面趕,看看挾趕上了,織女情急生智,忙取下簪子一劃,波浪洶涌,魚龍出沒,一水之間,竟隔斷了這夫妻母子四人。
南陽民歌《七月七》:“年年有個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牛郎哥、織女嫂,夫妻雙雙來送巧。織女一見倆嬌嬌,吧嗒眼淚往下掉 。牛郎哥,牽著牛,倆娃兒快給媽磕頭。”
南陽民歌《農家傳統節日歌》:“七月里有個七月七,葡萄架下看織女。”南陽民間一直流傳著七夕乞巧、葡萄架下看織女牛郎一家相聚的習俗。梁代南陽人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這樣記述:“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偷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直到20世紀,在南陽的農村,還守著這個習俗。
[1]劉士林.都市化進程論[J].學術月刊,2006(12).
[2]郭培章.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