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鵬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喀什大學藝術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感性教育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探究
劉曉鵬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喀什大學藝術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本文從感性教育相關概述入手,著重分析了音樂教學中的感性本質以及感性教育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探索了感性教育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感性教育;民族音樂欣賞;教學
民族音樂受到民族地理位置、生活習俗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表達了人們的思想和追求。并且,民族音樂能夠加強民族內部的交流,增進民族成員之間的感情。因此,民族音樂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感官享受,還能夠讓人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想起民族的發展和民族的特色。而這些都是音樂帶給人們的感性思想。正是因為音樂的感性本質特征,感性教育在音樂欣賞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各音樂教育者積極重視感性教育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并積極探索感性教育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研究感性教育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民族音樂欣賞教學質量,而且對民族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感性教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方法,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讓教育呈現出畫面、直觀的感覺,讓學生可以在教育過程中感受到教學意向。并且,感性教育也是一種情感體驗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情感的構建,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受和體悟,進而實現學生的情感提升。另外,感性教育屬于個性化教育,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除此之外,感性教育也是一種生命教育,教育過程體現了生命本體潛能的釋放,展現出學生本身的活力。
(一)藝術的感性本質
音樂藝術是感性的本質體現,音樂語言并不是推理性語言,而是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情感的直接表達,能夠有效表達出人們難以言說的情感,并且音樂語言無法用其他語言來代替。而音樂具有突出的生命性特點和情感性特點,是人們在感性狀態下對生命和情感的把握,而且,這種把握是理性無法實現的。因此,音樂藝術直接反映了藝術的感性本質,需要教師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積極運用感性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加強學生對藝術情感的把握。
(二)音樂教育的感性本質
首先,音樂藝術的感性本質直接決定了音樂教育具有感性本質的特征,音樂教育要將教育建立在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的基礎上,讓學生正確了解作為感性存在的音樂,進而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之后能夠真正體會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避免音樂教育的異化現象;其次,音樂教育具有教育性和音樂性的雙重特征,其中,音樂性要求音樂教育必須具備感性的特征,實施感性教育。而音樂的教育性也體現在音樂的育人目的上,要求學生通過音樂學習和賞析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實現音樂對人的理性引導。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只要運用音樂就離不開音樂的感性。
(三)人的感性天性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教育的引導,如果人的成長不需要教育,那么教育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文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而這一心理結構離不開人的感性天性。人的感性會讓人在生活中設想自己的發展或者在閱讀之后產生特定的情感。感性使人的內心變得柔弱。而感性也使得感性教育成為可能。感性教育主要采用感性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情感或情緒,符合人的感性心理結構。
(四)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感性教育的不足
在現代音樂教育中,教育者十分重視學生的理性追求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內在的感性需求,沒有真正開展感性教育。這是因為,我國音樂教育一直十分排斥感性的傳統文化,而追求理性文化。具體來說,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只重視我國的倫理道德文化,而輕視了傳統文化中的感性部分,而倫理道德文化壓制了人們的感性,一味強調人們遵守禮制,不利于學生的感性發展。另外,我國教育者比較重視經世致用,希望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問題。但是,經世致用思想也會使得我們只注重眼前的現實生活,而忽視了未來的發展,缺乏感性的思想。并且,我國的音樂教育受到傳統的影響,音樂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被過度強化,教育者一味強調音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忽視了學生運用自身的感性對音樂的審美和欣賞。
(一)激發音樂情感
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采用直觀形象的音樂藝術來激發學生潛在的音樂情感。而音樂歌舞中的聲音和肢體動作能夠給人最直觀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增強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充分挖掘自身潛在的音樂情感。例如,新疆地區的民族音樂大多伴隨著肢體動作和舞步,當地人在舞蹈和歌唱中表達自身的情感,表達自身對本民族生活的熱愛。而在欣賞民族音樂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畫面和聲音來了解舞蹈中所蘊含的新疆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情感追求,用自身的感性思想來達到與音樂舞蹈創作者的情感共鳴,進而激發自身內在的音樂情感。
(二)陶冶審美情操
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而民族音樂欣賞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文化素養的基礎上通過民族音樂的內容來直觀地了解民族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在民族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和情感感受能力。而民族音樂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音樂藝術的感染下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藝術觀念,培養學生的完善品格。例如,描寫少數民族民俗的音樂作品能夠讓學生在了解歌詞的過程中想象歌詞所描繪的畫面,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培養自身的感性情感,進而實現音樂陶冶情操的功能。
(三)提高藝術修養
少數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而少數民族音樂受到民族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深刻影響。因此,少數民族的音樂無論是在音樂內容、音樂語言還是在音樂體裁上都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直接反映著民族的文化和思維。例如,少數民族人民會運用音樂藝術來表達自身對親人的思念、對生活的熱愛、對戀人的眷戀、對生活的反抗等。因此,民族音樂審美教學應用感性教育能夠讓學生了解少數民族人民內心的真善美,并通過音樂情感的體驗來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
(一)認識的轉變
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重視學生的認識轉變,明確學生的哲學視角。這是因為,哲學視角是開展感性教育的前提。具體來說,音樂教育受到美學的深刻影響,而認識論美學作為美學的內容之一,在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認識論美學強調社會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制約,在這種觀念下,音樂教育主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而忽視了人的感性天性和藝術的感性特征。因此,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應用感性教育應積極轉變人們的認識,使人們充分認識到藝術的感性特征和人的感性天性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加強學生對人的感性和藝術感性特征的重視,注重人的存在與發展,根據自身的內心需求來進行民族音樂欣賞,積極接受教師的感性教育。
(二)設置感性音樂欣賞課程目標
首先,在設置音樂欣賞課程目標的時候,應避免對音樂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功能的過度強調,盡量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懸置”道德,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將重點放在感受音樂畫面、體會音樂情感美等方面。之后,讓學生運用自身的價值觀念對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進行判斷,實現民族音樂道德教育的功能,避免民族音樂道德教育超越民族音樂審美教育的地位;其次,音樂教師應積極設置超越性的民族音樂欣賞目標,超越民族音樂的道德局限,從更高的維度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為此,音樂教師應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到快樂,突出民族音樂中的愛與美,積極培養有愛之人,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課堂感性還原
首先,音樂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造愉悅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處于身心愉悅的狀態,改變傳統嚴肅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融入到民族音樂之中,在愉悅的環境中欣賞民族音樂之美;其次,音樂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承認民族音樂所帶來的美感與快感,拋棄學生在民族音樂欣賞過程中的理性虛偽,強調民族音樂所帶來的精神愉悅的享受,在課堂上還原音樂藝術的感性特征。
[1]費鄧洪.感性 直覺 靈感——兼說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2004(8).
[2]徐陽.感性教育在新疆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芻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9).
[3]張華.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感性優勢[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J605
A
劉曉鵬(1973-),男,山東萊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電子音樂作曲、錄音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