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炳鑫
(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西北各民族共同繁榮的路徑探索
顏炳鑫
(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自古以來,西北地區就是陸路貿易的重要樞紐。隨著21世紀“一帶一路”戰略的倡議和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我國西北地區民族共同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篇文章就“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西北地區民族共同繁榮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西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經濟進步、政治發展三個方面提供了共同繁榮的路徑。
西北地區;共同繁榮;“絲綢之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升級版。歷史上,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往來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實現的,西北地區是中國通向世界的必經之路,也是關鍵的貿易窗口。這條貿易路線對于古代中國的西北地區而言,促進了西北民族的交往交流。陸路絲綢之路從漢帝國開通以后,沿著絲綢之路,西北地區與相鄰國家的貿易往來源源不斷,很多城市的興盛繁榮都和它有一定的關聯。
《史記》卷110《匈奴列傳》載有:“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漢武帝時又有“今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的歷史記載,可見在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興起的匈奴時代,當時雙方便開放“關市”有物資交流,這對漢匈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民族間的往來都帶來了益處。后來匈奴族的南下與西遷,將蒙古草原地帶的絲綢之路進行了強有力的連掇與拓展,與漠南的沙漠絲綢之路形成亞歐大陸南北兩大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帶狀體系。又有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成就了一段佳話。現今,中蒙俄經濟之路將“一帶一路”與蒙古國“草原之路”、俄羅斯的跨歐亞大通道相結合,已成為了中國能源資源方面最堅實的后盾。
“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在世界范圍上的角色發生轉變,即從群眾轉變為主人翁,同樣這項戰略涉及了非常多的國家和民族,其中在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發展對各民族共同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經的交通、能源、經貿、文化交流的通道。西北各民族的發展也直接涉及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發展實施的成功與否。
(一)為西北各民族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平臺
西北地區各民族與其相鄰國家的關系形態粗略地分為三類:最初的聯通互動、合作共贏以及出現反覆。在建立了最初的互動之后,中國便與沿線國家進入了合作發展關系治理階段,推進伙伴關系,建立與沿線國家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對大型項目的注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等。如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的民生項目。這給西北各民族共同繁榮提供了經濟基礎。第三部分的反覆階段以中緬關系為例,“一帶一路”倡議在緬甸實施的中緬原油管道的“遲到”對中國而言,中緬原油管道增加了原油運輸路徑,是一大收獲。同時緬甸在政黨輪替之后,國內對于發展的不同訴求,可能也會對管道的未來運行造成不良影響。但無論是哪一階段,都對西北地區各民族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西北地區占據“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各族人民借著地緣優勢的“天時地利”和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的“人和”,使得我國西北地區人民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二)為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必然的條件
首先,“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下西北各民族與沿線國家的交往合作直接影響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與實施。與西北各民族地區相鄰的國家主要有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國家,這些列舉的國家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訪問的國家。其次,中國在世界范圍中身份角色的轉變,中國想要追求的是和平、合作、創新、開放,可以從習近平主席曾經在印尼的演講中看出來,“一帶一路”不存在歧視,而是平等互利的。在共同繁榮發展的合作過程中,國家可以構建集體認同。西北地區各民族與沿線國家存在政治競爭的同時他們之間也存在文化交流,那么就可以借助這一有利之勢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從而既增強國家凝聚力又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三)為西北各民族的政治繁榮提供很好的保障
新疆邊臨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八大國家,有九個民族跨界。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是正在建設的“一通道、三基地、五中心、十大進出口產業聚集區”。“一通道”,即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三基地”,即國家大型油氣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五中心”即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醫療服務中心、文化科技中心。由此可見新疆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戰略實施區。但是在邊疆地區尤其宗教領域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三股勢力”妄圖挑撥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之間民族關系,破壞其民族團結。如類似于在各國頻頻發生“伊斯蘭國”極端組織襲擊事件,使得西北地區各民族人心惶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避免了一些宗教信徒走上歧途,被恐怖勢力誘導,為穩定人心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同時,也為西北各民族的政治繁榮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中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辟了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對海上絲綢之路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無疑他們走過的絲綢之路都伴隨有文化上、經濟上、政治上的交往交流。在“一帶一路”戰略的總體思路中,清晰地發現,可以通過周邊外交促進大國外交,還可以通過共同發展促進和平穩定,那么,反之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下的大國外交促進周邊外交,通過“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和平穩定為西北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開辟新的路徑。
(一)經濟進步方面
隨著中國經濟力量的壯大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發展,國家對西北地區開展扶貧政策,對沿線地區進行特殊照顧,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懷。這為西北地區開展城鎮化建設、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首先,有利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改善了西北地區的鐵路、公路、空運等基礎設施。其次,有利于促進西北地區對外貿易額的增長,拓展了西北地區招商引資的渠道。如中亞的一些國家注重重工業發展,食品和紡織業并不發達,而恰好西北地區的農牧業和輕工業發展優勢明顯,能夠為中亞地區提供物美價廉的消費品。最后,有利于做大具有西北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加工產業、民族工藝品等。如內蒙古地區的“草原風情”。并且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擁有相似的能源資源,更可以深化彼此間的合作。如新疆地區具有豐富的光資源、油田資源。
(二)政治繁榮方面
“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并非簡單地重現古絲綢之路,還將促進我國西北地區各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再讓人們感覺到西北地區是“山高皇帝遠”的“蠻夷之地”,而是互通往來的“塞外走廊”。交通的改善打破了民族間的地理界線,促進了各民族友好往來。雖然國家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或南下,但是西北地區仍然是主干道。“絲路通、西北興,絲路斷、西北亂。”伴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中國西北地區不斷地開始涌現出城鎮化,不同的民族居住在這些城鎮之中,維護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同時也使自身的政治愈加繁榮,為各族人民奠定了生活基礎。
(三)文化交流方面
文化交流可以推動民心相通。在西北地區,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眾多民族生息融合,各種宗教碰撞傳承。這對西北地區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歷史文化聯系源遠流長,一些與西北地區相接壤的跨界民族語言相通、信仰相同、習俗相近。首先“絲綢經濟帶”的共建保護了我國西北地區的文化遺產,弘揚了優秀的傳統。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遺產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人文環境,而且拉動了西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沿線國家與西北地區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更具有實質性的合作契機和可持續發展實施途徑。現在我國西北地區如新疆的吐魯番開拓了旅游業市場,“絲綢經濟帶”為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共同繁榮開辟了路徑。各族人民在尊重彼此差異,鞏固深化彼此關系下開拓務實合作,使西北地區各民族人民達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給西北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帶來了非常多的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不僅僅是恢復了古代絲綢之路,更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西北地區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經貿發展正逐漸擴大,并在多個領域開花結果。相信今后更深入的合作,會更加促進西北地區的文化交流、經濟進步、政治繁榮,為我國西北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開辟一條嶄新的路徑。
F1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