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飛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文化發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資本美學”視角下文化產業生態鏈的構建路徑探析
——以文學IP改編電影《西游記》為例
高 飛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文化發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創意資本更為深入地發展成為“美學資本”,“美學資本”與“日常生活審美化”、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IP開發及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的相互融合,促使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碎片IP,以資本集聚的方式構建系統性的IP產業鏈,構建起相對完整的“資本美學”體系,對文化產業鏈的生態環境產生質的影響。筆者從“資本美學”的視角,以文化IP改編電影為例,探析其對文化產業生態鏈的影響及創新路徑。
資本美學;美學資本;IP 生態鏈;西游記
(一)“資本美學”與“美學資本”的基本內涵
“資本美學”(Capital Aesthetics)的內涵不是以貨幣、票房、投資效益等為主要評判標準,而是在投入或者創作的起始階段融入“美學資本”的概念。伴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資本機制及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審美活動擴大到資本領域,使得資本投資活動具有了新的思維方式和戰略思考范疇。資本市場的完善和發展,使資本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流動方式開始創新,其流動所伴隨的文化資源配置效應的變化對各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創新活動的開展產生重要影響。此外,“美學資本”的美學思維介入影響了資本的“趨利性”特征,資本開始是從文化創意開發水平較低、文化內涵較低的項目流向文化創意水平高、文化內涵豐富極具美學價值意義的項目中,“美學資本”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自由流動可以擴大具體文化產業領域或者具體文化創意作品創新的差距,也促使各文化產業領域淘汰掉美學理念落后、文化內涵較低的文化項目,將資源投向具有更高價值和美學意義的文化創新生產活動中去。“美學資本”的流動作為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及其他產業合作、融合、互動的重要形式,其所伴隨的知識溢出效應又使得產業創新具有趨向收斂的動力。
《西游記》作為經典IP,在20世紀 90年代前就有過兩次發展高潮:第一次是20年代,以西游題材“神怪武俠片”的興盛為標志;第二次是60年代,以富有民族審美特色的西游題材動畫片和戲曲電影為代表。90年代以來,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及文化產業的發展,《西游記》電影改編再度引領電影文化、電影類型和電影技術革新風潮,以《大話西游》為代表,其成為后現代主義電影的文化經典,《西游·降魔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不斷創造票房神話。2014年《大話西游》兩部曲重映,2017年4月14日《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特別加長版將畫面質量提高到2K高清并于內地上映,引發80后集體回憶高潮。《西游記》與現代電影產業和新技術對接緣于“資本美學”的發展和“美學資本”的持續性投入,使得它與不同的文化語境、產業領域互動輻射出巨大的美學話語張力,對文化創意的持續更新、創新注入文化基因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為未來中式魔幻電影、游戲、動漫、主題樂園等文化創意領域的開發提供發展前景,這也是“美學資本”對西游題材的熱衷和持續性投入,引發的創意產業鏈集聚而形成的產業現象。
(二)以“資本美學”體系構建“美學資本”文化視野
“美學資本”是實現知識、思想與資本的直接結合體,它使新知識、新思想、審美理念轉化為審美生產力,帶動內容產業鏈的創新發展。《大話西游》成為承載這種轉向的符號化載體之一,其對經典的顛覆與解構、穿越式敘事策略、游戲化和戲謔的美學風格,特別是它無厘頭喜劇外衣包裹下的悲劇意蘊,在當時的中國影壇的確獨樹一幟,周星馳式“無厘頭喜劇”被內地奉為中國后現代電影經典。然而,當時由于投資方對《大話西游》的前景不看好,導致其在上映后沒有取得預期的票房成功。20世紀末追捧《大話西游》的70后、80后們,如今已人到中年,在“美學資本”的推動下為滿足這一群體的懷舊心理,2014年《大話西游》重映,一部二十年前的舊作,還能在當下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擠進影院,足以說明其背后的審美生命力之強勁,而這背后也是“資本美學”體系對過去的《西游記》IP進行新的美學審視的結果。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產業類型,勢必產生投資與收益等經濟命題,在《貨幣哲學》梅西爾認為,貨幣的出現會對個性與創造力形成束縛。筆者認為這恰恰是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對貨幣及資本的片面理解,貨幣促進了社會分工,促進了勞動力和生產力的解放,也從而使人們從審美的角度看待社會生活,“資本美學”的價值不僅在于發現資本背后的思想,更要認識到“美學資本”所具有的美學形式。
《西游記》的電影改編往往引領電影類型和電影技術革新風潮,成為特定歷史階段中國電影技術、電影產業、電影美學和電影文化的風向標。《大話西游》(1994)作為中國當代電影文化轉向的標志性文本,更是超越了具體電影作品的層面,在一定意義上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采用線下眾籌的方式,89位眾籌參與者共為影片籌集了780萬元。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對于電影這種高風險的投資,投資者是從什么角度認為這部電影具有可投資性?正是文化眾籌資本的投入使得其美學主張通過作品內容的形式呈現出資本的可再生產性、創造性。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以審美創造力為核心的產業模式,注重凸顯產業自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審美因素、藝術元素,強調文化主體的審美作用,通過美學、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表達美學思想,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美學資本”可以促使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碎片IP,以資本集聚的方式構建成為IP產業鏈體系。
(一)以“美學資本”提升文化創意產業鏈的銜接
成熟的文化產業投資以資本增值收益,形成文化影響力。文化產業鏈資金運動的整個過程就像《資本論》中對資本循環的描述:G—W…P…W’—G’,由G到G’完成資本流轉,并在該過程中實現了資本增值,即G’=G+ΔG(或者G’>G)。因此,“美學資本”本身具備資本運作的屬性,它的最大特點是循環投資:投資—管理—退出—再投資。IP具有雙重屬性,一個是故事本身即內容,另外一個屬性是資本屬性,“美學資本”是內容與資本的結合,也是美學思想、美學素養與資本的融合。IP所具備的跨界能力,能夠撬動起這個IP本身屬性以外的消費市場是緣于IP的本質是內容為王,具備內容,還要具備資本運作的前提,而這內容是必須具備足夠的“美學資本”來支撐轉變的。“美學資本”對所投文化產業項目的生產周期、創新產品市場預測、審美范疇,在開始投資時就要形成美學評判報告,在這些“入口”的問題中,要考慮到該項目的美學屬性、藝術價值、社會意義。從“出口”定“入口”,也就是“為了美學資本的文化增值并獲得藝術的價值而投資”。
(二)以“資本美學”為基礎,構建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美學生態
在互聯網時代,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結合電影、電視、游戲、動漫等更多的文化產品,成為以“文學+”為形式的多元化文化美學生態集群。新浪微博、豆瓣、天涯、知乎、百度貼吧社交平臺可以設置相關話題,形成線上線下、網臺互動的美學討論。因此,要在“資本美學”推動下,構建互聯網時代文學IP改編電影產業生態集群,創新發展與受眾互動的互聯網美學體系。
(三)“一臂之隔”,建立資本與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產業距離
英國政府以“一臂間隔”(Arm’s length)的文化管理模式管理文化產業,形成以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門、各種行業性的文化聯合組織的三層文化管理體制。“一臂間隔”正是在這三層結構中得以實現的。此外,獨立的組織,即非政府組織藝術家協會等,在政策形成過程中也可能具有影響力。近年來許多國家中經濟活動向私人方面的轉移,表明在文化政策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在政府、公司和社區外加入新成員,因為過去純粹以國家為基礎來制定文化政策的方法,已被更廣泛的跨地區和多層次的方法所代替”。在當代中國,資本美學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鏈中重要的基礎時,美學資本與IP改編電影、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構建可以適度地借鑒英國“一臂間隔”模式的有益要素,使得政府真正實現從“直接辦文化”向“主要管文化”的轉變;另一方面,還是要將企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真正主體,在進行“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同時,爭取民間資本在文化產業各個部門內更大地投入和融會。
總而言之,資本美學正出現在文化創意產業為龍頭的發展環節之中,它更加依賴于文化自身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文化創意產業間的創作、開發、再加工、營銷和配給的產業鏈已經形成,當代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已成為了中國國民總產值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也在力求加入“全球化”的進程當中。當下,文化生產、文化投資、文化傳播和消費的方式越來越取決于全球文化資本市場和技術革新,樹立以資本美學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有助于實現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
[1]劉悅笛.美學的傳入與本土建構的歷史[J].文藝研究,2006(2).
[2]王南湜.劉悅笛.復調文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社會下中國文化的走勢[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歐賠彬.文化產業金融支持研究述評——基于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視角[J].財政監督,2009(2):76-78.
G71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