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婧宇
(新疆昌吉市佃壩鎮文化體育廣播影視服務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3)
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方略
廖婧宇
(新疆昌吉市佃壩鎮文化體育廣播影視服務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3)
2007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研究加強公共文化建設,指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引導社會參與,建設重點放在基層和農村,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舉辦的、非盈利的、向農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和保障農民大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種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重點和難點,它的基本特征是公益性、社會化、平民化、系統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隨著農村廣大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需求結構、消費結構發生了極大變化,富裕起來的農民群眾已不滿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生活,他們迫切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樣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在廣大鄉鎮和農村社區,文化機構和團體很不健全。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中心由于缺少專業管理人員和財力支撐,日漸冷落。不少文化站干部成為搞計劃生育、收稅費、行政駐村的大雜家。許多曾為文化事業做過重大貢獻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圖書管理員下崗失業了。農村的文化場所設施陳舊簡陋,鄉鎮圖書館里添不起新版圖書,農村影劇院換不起破損的座椅等。
因而,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演進,也是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實現政府職能轉換的必然結果。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體現在它的“公共性”與“責任性”上。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共性”表現在:第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擁有主體是政府主導下的公共部門而不是私人機構;第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一切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所有村民們的共同需要;第三,衡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績效的指標不是經濟利潤,而是長期的服務質量、數量和滿足村民們需要的程度;第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村民們廣泛參與的文化建設事業,這種參與既包括對文化服務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包括對文化服務體系的約束和監督機制。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責任性”表現在:其廣義的主觀責任來自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組織對農民文化服務責任的認識、理解、感受和農民們對文化服務信賴程度的估價;而其客觀責任則是對農村公眾利益負責,對憲法和法律負責,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織、管理、服務、規劃、政策和標準負責。高層次的公共責任應該表現為“有效地利用所有資源,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終極目標”,要求建立“以人為本、農民需求為上”的理念和“開拓創新”的意識,全面整合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受眾資源、服務資源、管理資源、技術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創建和諧社會及在社會公共服務中的份額和影響力。
因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和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堅持公益性原則。文化服務是公益性的服務,具有典型的“燈塔效應”,公共文化服務只能由政府來提供,尤其是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農村更應以政府為主。
堅持政府主導原則。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樣化、整體性的文化生活層面文化探索需要,這種廣泛的公共權利只有政府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有組織地提供。這是由政府的公共責任所決定的,也是政府能力和績效的具體體現。
堅持“以人為本、農民需求為上”原則。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也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終目的。因此,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優先考慮農民們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
堅持社會公平原則。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在堅持效率原則的同時,更多地要從體現社會公平的角度著手,創造平等的服務和文化環境,讓更多的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是政策法規體系,即鼓勵、保障和扶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規劃和保護名錄等,這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即政府通過預算投人的各種文化基礎設施和設備,以及社會自愿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這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物質基礎。
三是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即培養和組建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業余文化隊伍和支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人員、輔助人員等,這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和發展的核心力量。
四是經費支撐體系,即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順利運轉的基礎設施經費投人和后續服務經費來源。這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保障。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突破以下困境:
需求多元化與投入單一的困境。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復雜化,公共利益相關者的多樣化,對文化服務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服務的壓力相應加大。但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更多資源的可能性并沒有明顯增加,投入主體單一、政府撥款嚴重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
志愿缺失與公益性錯位的困境。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益性機構的社會地位和形象還有待建立,具體表現為志愿缺失,如志愿者隊伍的缺乏,慈善性捐贈欠缺,公益活動狹隘等,使民間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難以成為政府主導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補充。
政府主導、財政支撐、社會合力、資源下移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對策。
第一,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財政支撐體系,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從當前許多省市已全面進入以工促農、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切實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資金中所占的比重,在政府預算中設立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專項基金。同時,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基金采用統一管理、合力共建、各記其功的辦法,基金建立應該由省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協調各市縣建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庫,集中資金重點扶持,提高資金的有效利用率。協調財政、工商、稅務、城建等部門聯合制定相關政策,便于齊心協力貫徹執行。落實文化經營收入稅利返還政策,從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給文化文物管理部門,保證維修和保護經費。這些都是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支撐體系的有效途徑。
第二,建設兩大平臺,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一是文化交流平臺。每個中心村和較大的行政村都應該有文化宮、影劇院等公益性文化設施作為文化交流平臺,對農村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在融資、用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建立以民間藝人為主體,組建以鎮、鄉、村曲藝團、小劇團、秧歌隊等為載體的業余文藝團體作為文化交流基本組織。二是農村文化隊伍培訓平臺。以農村業余文藝骨干為重點,以縣及鎮鄉文藝團體工作者義務定向培訓為輔助,實施“農村文化藝術人才培育工程”,從而為廣大農村帶來實實在在的文化利益。
第三,實施城市文化資源下移。一是“思想下移”,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和影響,對思想觀念的改變和植入,使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文化權平等”的新理念;二是“工作下移”,不斷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思路,把工作的立足點轉移到農村;三是“人員下移”,文化工作要上去,文化工作者要下去,城市文化團體、文化藝人、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農村,“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積極為農民兄弟提供文化服務;四是“資源下移”,不斷探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新方法,把城市文化資源向公眾開放,讓平民百姓也能享受到現代文化生活。
第四,在農村建立起以戲劇和電影為主要內容、以村落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文化產品供求體系,形成“三級補助、市場運作”的機制。農民消費文化的樣式日趨多樣化,但戲劇和電影仍然是最受歡迎的藝術樣式,看戲是基層群眾盛大的文化節日,它不僅能夠滿足農民欣賞藝術的需要,更是農民社交的重要形式。我們要通過政府補助和引導,通過社會化和市場化的機制使更多的文化產品流向農村市場,滿足農民的需求。
第五,在農村建立起以民間藝術文化為龍頭,社區、村落和企業、校園為基礎的群眾自娛自樂享受文化的活動體系,形成農村群眾文化的活動機制。農村群眾既是文化享受主體,也是文化創造主體,并在創造中享受文化的快樂。通過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壯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使民族民間藝術得以傳承、保護和創新。
[1]高雅杰,孟華.淺析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J].臺聲(新視角),2006(1).
[2]盛榮.關于農村公共產品與服務研究現狀的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3]劉保昌.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孝感學院學報,2007(5).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