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 德宏 678400)
邊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創新研究
——以德宏職業學院為例
李紅英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 德宏 678400)
目前高校日益成為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促進邊疆穩定和社會繁榮。
邊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創新與實踐
德宏州位于云南西部,國土面積11526平方千米,州內有傣族、景頗族、傈僳族、德昂族等5個世居少數民族,人口123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比48.07%[1]。德宏州南、西、西北三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達503.8千米,5個世居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它既是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2],也是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陣地。德宏境內有2所高職高專,學生人數近2萬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注重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3]”。
我校依據《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高中階段(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一、二年級)內容標準要求:“①學習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民族理論,提高理論素養;②從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現狀和特點,了解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基本國情及其原因,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③初步了解世界各國多民族國家進退興衰的歷史和現狀,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我們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優越性,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④對在職業生涯中注意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意義有較全面的認識;⑤在職業生涯和交往中具備較強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能力[4]”,來選擇適合的教材,開發鄉土教材,結合教材內容和職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體現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教育目標。高職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授學生掌握民族常識、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理論等知識,而是要通過對民族常識的了解、民族風俗習慣的認識、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的學習,理解并認同黨的民族政策,樹立民族平等觀念、堅持民族平等原則、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最終維護國家的統一,達到各民族共同繁榮。因此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潛移默化地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意識,引導學生認同黨和國家關于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提高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讓學生真正理解習總書記所說的“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5]”。
在高職院校中經歷過師范職業訓練的教師不多,教師們對當下普遍流行的教育教學方法研究較少。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采用簡單粗暴的“灌輸式”“填鴨式”方法,因此教育效果不佳。邊疆高職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要引導教師積極探索體現民族區域特色和學生專業特點,適應高職學生生理、心理、思維發展程度和特征的方法。例如我校學生主要有兩大層次:三年制專科和五年制專科,根據不同的層次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五年制專科學生,應針對其知識層次偏低、思維和心理發展層次較低的特點,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多采用互動式教學、活動式教學,增強趣味性;對知識層次相對較高、思維和心理發展較為成熟的三年制專科學生則可以引導其進行研究性學習,增加實踐性學習,讓他們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并鞏固知識,在研究中獲得感悟形成觀念。
在民族團結教育的教材中,一般包括“中華各民族的特征、民族文化知識、民族風俗習慣、要求學生樹立民族團結意識、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特點、馬克思主義和我黨的民族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等”。作者認為在高職民族團結教育中要根據教育目的,勇于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識板塊,對教材內容重新整合,選取具有西南邊境民族區域特色和符合高職學生專業特點,挖掘本土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并與學生的生理、心理、思維特征相適應的教育內容。
首先,根據教育對象——高職學生,選擇和取舍不同的教育內容,在深度上根據學生的學制層次有所區別,在重點和難點的確定上既要符合《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規定,又要依據地域和學生實際有所調整;因為所處的地區不同、當地世居民族不同、學校里學生的民族構成不同,教育的內容和重點也應根據當地當時的情況,特別是要依據當地民族問題及民族工作的情況,有所取舍。我校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結合本校地域特點和學生的需要開發出系列專題:省情州情介紹、認識德宏5種世居少數民族、潑水節的來歷與傣族文化、目瑙縱歌探究、民族歌舞、傣族剪紙藝術、民族樂器研究(葫蘆絲工作室、景頗巴扎樂隊)等,不同的教育對象可以選擇不同的專題,通過選擇不同專題的學習,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們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到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中,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認識各民族的文化與傳統,尊重不同的民族,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提高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
其次,高職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時要突出對民族學生的人文關懷,把人文關懷作為教育內容無聲地融入教育過程,把黨的民族政策通過教育活動充分展示出來,用好用活黨的民族政策,營造出和諧的人文關懷和育人環境,及時掌握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幫助民族學生解決思想、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使他們在民族大家庭里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再次,在民族團結教育中,邊疆高職院校還要重視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民族團結教育與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關注民族學生,加強心理疏導。根據民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幫助學生進行入學、學習、就業心理輔導和調試,培養民族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律、自強的優良品質,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最后,地處邊疆的高職院校因為當地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于發達地區,很多當地民族學生的家庭經濟不寬裕,在他們完成學業的過程中遇到的經濟困難有時是難以完全靠自己克服的。因此學校要完善貧困學生特別是民族貧困生的資助體系,加強對當地民族學生的資助工作,將其作為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特別是要關注和幫助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讓他們在校期間能快樂生活、積極進取、努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同時要加強對各民族畢業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制訂相應的制度體制,引導扶持他們創新創業。讓各民族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把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一)開發創新校園民族團結教育的多種形式
民族團結教育不單純是課堂教育,它體現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形式能夠更好地承載和體現內容,因此民族團結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重視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作用,開發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的多種形式。我校根據當地多民族的文化資源和各民族學生擅長歌舞的特點,把每年的5月定為民族文化月,在文化月期間,各民族學生們利用歌舞、民樂、服飾、飲食、剪紙等各種形式充分展示本民族文化,在活動中學生們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精華,體驗了多民族文化風情,學會了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培養了民族團結意識,為他們認同黨和國家關于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奠定了基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當地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影響甚為廣泛,是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非常好的切入點,我校利用傣族潑水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組織學生參加了萬人孔雀舞、千人刀舞,氣勢恢弘、影響深遠,學生興趣深厚、參與度極高,成為我校民族團結保留節目。這些校園民族文化活動,充分展現西南邊疆的民族風情、傳承各民族文化精粹、展示各族學生團結和諧共融的精神風貌。通過這些活動營造出了民族團結的和諧氛圍,促進了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培養了他們的民族團結意識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
(二)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實踐教育中融入民族團結教育
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歷來重視學生的實踐教育,在民族團結教育方案中設計了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充分利用本土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民族團結教育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各民族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形式,如大學生“三下鄉”、利用專業特長做志愿者為社會服務等,通過深入社區、深入民族村寨切身體會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邊疆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切身理解認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總之,邊疆高職院校開展好民族團結教育對各民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對培養西南邊疆合格的勞動者和建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關系到西南邊疆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對當地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深入研究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和形式,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1]2010年德宏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 [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tjcn.org/rkpcgb/rkpcgb/201112/22691.html.
[2]中共德宏州委宣傳部.德宏——有一個美麗的地方[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1.
[3]習近平云南考察講話 [EB/OL].中新網,2015.01.21,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5/01-21/6992499.shtml.
[4]教育部.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08.12.09,http://www.jyb.cn/basc/zl/200812/t20081219_230287. html.
[5]習近平云南考察講話 [EB/OL].中新網,2015.01.21,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5/01-21/6992499.shtml.
G642
A
李紅英(1965-),女,云南隴川人,教育碩士,德宏職業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