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娟 吳 俊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 530001)
大數據背景下英美文學研究
李紅娟 吳 俊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 530001)
在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的出現為英美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以大數據這個時代背景作為關照,擬從大數據對英美文學研究的影響和大數據背景下英美文學研究的措施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其目的在于為英美文學研究創造新價值,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大數據;英美文學;影響;措施
1936年,梁實秋撰寫的《怎樣研究英美文學》認為,“所謂研究文學,異于欣賞,絕不是讀幾部作品之謂,研究文學須要像研究其他學科一樣,須要深入,須要有新的發明或理解。”[1]也就是說英美文學研究不應循規蹈矩、躊躇不前,而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在這個圖文并茂、大數據、云計算充斥的萬花筒般的多元化社會,英美文學研究應沖破歷史的局限性,跨越地域、種族、文化差異的鴻溝,以海量數據為參照,從而為英美文學研究開辟新的研究空間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它給英美文學研究帶來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附帶了潛在的負面影響。因此,英美文學研究界的學者不能再固封自守,要迎接大數據時代對傳統的英美文學研究所帶來的沖擊,并尋求新的研究對策。
一方面,大數據時代讓舊的傳統文學研究蒙上了新的面紗,為英美文學研究創造了新的神話。學者們可以輕松地跨越時空,尋求獨特的信息,尼葛洛龐蒂說,“有空間的地方大數據時代將消除地理的限制,就好像‘超文本’掙脫了印刷篇幅的限制一樣。數字化的生活將越來越不需要仰賴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現在甚至連傳送‘地點’也開始有了實現的可能。假如我從波士頓起居室的電子窗口(電腦屏幕)一眼望出去,能看到阿爾卑斯山,聽到牛鈴聲,聞到(數字化的)夏日牛糞味兒,那么在某種意義上我幾乎已經身在瑞士了。”在這個文圖并茂、大數據、云計算充斥的社會,英美文學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斷地轉變。英美文學經典不再是書本上幾行干癟晦澀的文字,圖文加上影像藝術的出現,讓文學經典展現了無限的風光,同時也為英美文學的研究者提供了絕無僅有的研究思考空間。此外,文學的研究也不用緊緊地抓住舊的方法、舊的思想不放,可以通過大眾傳媒這個“超級大的食堂”消費階段后,逐漸轉變研究的方法轉向“開小灶”的方法,為自身量身打造、汲取營養液及豐富英美文學的研究作料。[2]因此,英美文學研究要具有創新性,就必須要借助大數據技術,獲取足夠的數據。
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英美文學研究走向了多元化,但是由于網絡技術及數據統計的主觀性,文學研究在大數據的影響下并非一直處于信息的高度精確化狀態,數據的挖掘并沒有像想像中的那樣徹底和全面。因此,在享受大數據帶來的蜜汁的同時,也要對其潛在的負面影響造成的惡果做出可行的對策,所以在積極汲取大數據帶來的光環效應的同時,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來應對其負面影響。
米勒最著名的論斷是“在西方,文學只是最近的事情,開始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西歐。它可能會走向終結,但這絕對不會是文明的終結。事實上,如果德里達是對的(而且我相信他是對的),那么,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終結。……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哲學、精神分析學都在劫難逃,甚至連情書也不能幸免。”[3]米勒的上述解說告訴我們: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曾一度為英美文學研究注入新鮮血液。隨著技術的不斷嫻熟,大數據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文學正在經歷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文學研究的大數據分析從學理上為研究者帶來了思考的空間:英美文學研究能不能在數據化時代被完全數字化?大數據的存在究竟對英美文學研究的意義有多大呢?當我們完全信服數據分析結果的時候,真正的審美標準是否存在?在大數據、云計算產生之初,一些學術界的有為學者已經嘗試把它與英美文學研究融合,試圖獲得新的成果。其他的行業也不甘落后,例如,“醫療健康、交通規劃、公共管理、教育培養等領域都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悄悄運作著大數據分析”[4],大數據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已完全發揮積極作用。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處理大數據也能做得很完美。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學術期刊上英美文學作品的類型、男女作者的比例、哪些作家最受讀者歡迎等。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大數據的優勢所在就完全相信文學作品的研究可以被數據化。在某種程度上,文學作品的研究在多個維度上是不能被量化的。比如,研究者的學術能力、研究者的人文關懷程度、文學美感的體會程度等。
在信息技術高速運轉的今天,英美文學的研究也要與時俱進:不僅要不斷地更新現有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論,還要轉變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要用批判的眼光對待萬花筒一般眼花繚亂的信息,要用全面發展的戰略要求自己掌握各個學科的基本知識,從而使英美文學的研究具有更高的內涵和說服力。
(一)英美文學創新性研究可以通過轉變思維方式實現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應。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過程的重要特征、根據思維的憑借物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英美文學研究者的傳統思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流,如何轉變思維方式是當下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作為人文學科研究者的英美文學界人士,因長時間地關注語言領域的知識,因此具有一定的語言天賦。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有些學者發現當下的文學研究者思辨能力遠遠地落后與搞科研的大家。愛因斯坦說:“沒有思辨精神,就沒有創造新科學的能力。”他還說:“要創立一門理論,僅靠收集一下記錄在案的現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深入事物本質的大膽的創造型的思維能力。”而大數據恰恰對英美文學研究者在思維方式上提出了挑戰。
(二)英美文學創新性研究可以通過跨學科研究實現
大數據要求學者不僅要懂得本學科領域的知識框架,還要大量地涉獵其他學科的基本知識。較之那些跨學科領域的學者來說,人文學科的學者一般缺乏思辨能力。因此,為了提高學術修養,要適當地補充下數學方面的知識,即要學會歸納、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就跨學科研究而言,作者把它分為兩類:同一學科門類間的跨學科研究、不同學科門類間的跨學科研究。此外,語料庫技術的出現又為英美文學研究打開了一扇明亮的天窗,如建立不同的文學語料庫可以為英美文學研究者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源。心理學、醫學、建筑學、哲學等對于大數據時代下的英美文學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融合這些學科知識,基于海量數據的英美文學研究成果才更具說服力。
(三)面對海量的數據,學者們難免會不知所措,這就要求學者在面對不同的觀點時要結合實際,用批評的態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作者認為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英美文學研究應該堅持求新存異,而不是一味地總結前人的觀點,寸步不前。作為科研的引領人,要尋找創新的突破口,從不同的視角去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就會有新的收獲,要做到在做學問時既要看到森林也要看到樹木。同時學者要善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視角,與新的理論、新的研究方法接軌。只有新的觀點、新想法才能在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會創作出新的成果。
在大數據的幫助下英美文學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研究者可以通過轉變思維方式、批判地對待海量數據和跨學科研究來增加個人的甄別能力,從而使海量數據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盡管我國對大數據和大數據英美文學研究領域應用和探索才剛剛起步,但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研究人員和專業人士的不懈耕耘,大數據必將在未來開啟一個英美文學研究的新時代。總之,大數據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美文學的傳播,從而使其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1]梁實秋.怎樣研究英美文學[J].出版周刊,1936(204).
[2]陳定家.大數據時代的文學生存狀況[J].長江學術,2016(1):68-73.
[3] J·希利斯·米勒,國榮譯.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J].文學評論,2001(1):131-139.
[4]徐杰.大數據時代的新媒體文學研究[J].中州學刊,2015(3):162-167.
H319
A
李紅娟(1989-),女,河北邯鄲人,廣西師范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吳俊(1973-),男,壯族,廣西桂平人,博士,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英語語篇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