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朋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解析當代社會音樂的審美趨勢
——以歌曲《青春舞曲》為例
李奎朋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民歌,它的創作者——歌王子王洛賓通過多年搜集、整理和改編,讓世界人民了解到新疆人民的情感世界是多么豐富燦爛。活潑的節奏和動感的旋律使民歌小曲轉變為家喻戶曉。如今,從民歌歌手到港臺歌星再到“超女”,對這首作品解讀隨著時代變遷一直進行著調式、節奏等的轉型。本文就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為例,探究當代音樂存在現象與變化趨勢,運用當代文藝思潮與審美文化知識從而進行解讀與評價。
音樂;《青春舞曲》;審美
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由王洛賓搜集、整理。改編后的《青春舞曲》在歌詞上進行了很大改動,具有“魚咬尾”的創作特點,使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這首歌有一種別致的韻味:看似簡單之極,但卻瑯瑯上口,歡快明亮。《青春舞曲》首次登臺是羅大佑在一九八三、一九八四兩年歲末演唱會的實況錄音中選出十一首歌做成的合輯,也是當時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演唱會實況專輯,此音樂一發行就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70年代末經由中央樂團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進行演唱,深受歡迎,并收錄在專輯1980年《鳳陽花鼓》中,李谷一老師對于這首《青春舞曲》演唱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恰到好處地唱出了一縷憂傷感,準確地詮釋出了這首歌的真正含義,李老師唱的版本,充分融入了東方文化特色。2011年歌曲《青春舞曲》首次登上春節聯歡晚會。忽快忽慢的節奏、絢麗外形的包裝、歌曲內容的重新組裝再加上現在流行樂器、舞蹈的融合,使歌曲賦予民族氣息的同時披上了“時尚”的外衣,鏡頭下的維吾爾族人民熱烈歡呼,轉型后的音樂頗得臺下觀眾的認可與好評。如今的《青春舞曲》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觀眾喜好,已距離原生態本體音樂越來越遠,歌曲中維吾爾族音樂元素也看似模糊。為了滿足觀眾需求,商業化趨勢化越發嚴重,在形式上有著強烈商業化的功利主義色彩。
伴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審美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藝術成為了人類社會的一種需求,各種流行風格不斷刷新。從音樂的功能看,音樂意識形式逐漸減弱。抒情、宣泄、表達和心靈慰藉等心理需求走向頂峰。調查表明90.6%的人喜歡流行音樂,主要動因是希望獲得感官上的刺激,滿足娛樂心理,將音樂作為一種消遣。時尚變化的心理是一種來自人們的求新、求異、內心本性的抒發,是一種“喜新厭舊”的新時代社會心態。在以北京為首的大都市快節奏的帶領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心理需求的變化周期也逐漸縮短。時尚的首發者大都來自上層,作為公眾人物引領潮流的代表,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同時發言也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時尚流行的根本因素是民眾的從眾心理。一種新興歌曲發行,正符合部分人以新代舊、一心改變舊生活方式的心態。從市場經濟方面來看,時尚激活了原生態,是促進新興事物的催化劑,為市場的運轉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眾化是指一種泛階級的傾向,表現為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對世俗生活的貼近。大眾化從表面看具有集體自發性,但實際背后隱藏著商業利益的操控,在商業化的驅使下,人們為了滿足對世俗生活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無所不在的大眾消費文化,其遠遠超出了藝術本身范圍,它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更深層次。由此發覺新興藝術對民眾生活、情感、審美觀的廣泛影響是不容忽視,它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逐漸被大眾化需求所接受。
在當代中國,后現代主義思潮已經出現。其種種特征和主張,如消解深度、浮上表面、取消中心、走向邊緣、摧毀傳統、蔑視經典,以及商業化、大眾化的他律傾向,在我國當代文藝中都有許多相應的表現。審美文化呈現出繽紛、雜亂、無序的景況。在創作時,藝術家注重通俗、流行、時尚等因素的加入,形式上有強烈的商業化的功利主義色彩。它是屈從現實,被商業需求和工具理性而同化。這種反形式的態度不能發展藝術和真正創新藝術,只能斷送藝術。
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由“西部歌王”王洛賓根據維吾爾族民歌整理創編的歌曲。此曲節奏輕快、活潑,具有強烈的律動感,是典型維吾爾族活力元素的代表。全曲貫穿民間舞蹈和模擬手鼓演奏的風格。歌曲原調為 f 調,4/4拍,音樂結構短小精練,分為A、B兩個部分。歌曲出現多次反復和變化反復。歌詞富于哲理,警示年輕人要珍惜青春與時光。隨著時代發展,人類思想開放和社會流行因素的灌入,歌曲《青春舞曲》為了迎合新疆市場需求,開始改變了原本樣貌,加入了現代新興元素,受到觀眾熱烈呼聲的同時,音樂本體已經開始發生改變,人們對于新疆民間音樂感受和熱愛已經不再濃厚。正因如此,迫使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在抹去高雅文藝與通俗文藝的界限。但這并非是藝術趣味的改變,其中更多承載著商業運作的要求。他們放棄了終極關懷,喪失了創作沖動,只關注世俗瑣事,使音樂介入市場機制,走向了商業化,藝術從而全面進入了大眾生活。
中國正處在與社會轉型期相對應的文化轉型期,后現代主義的出現為人類生活帶來了很多弊端。首先,它打破了藝術生活與人類社會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認為崇高和高雅的藝術被印上了商品經濟的烙印。后現代藝術對古典藝術、當代文化的沖擊,導致了崇高和理想的衰落。如果后現代主義藝術的熱潮占據了文化市場,并逐漸趨于主導地位,其難免會導致文化生態失衡,使大眾文化素養走向低俗化。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創作,如果缺乏自律,沒有底線,淺顯滑向淺薄,通俗滑向爛俗,這樣在夾縫中生存的藝術將沒有出路。貽害無窮的同時也會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復制性”導致“快餐文化”泛濫,由于急功近利者無節制地解構、戲仿,使千錘百煉的音樂文化的出現變得幾乎沒有意義。近些年,許多新興作品泛濫成災,“藝術家”們日復一日地為受眾提供各種大同小異的流行音樂文化,這如同滿街琳瑯滿目的快餐,廉價而暢銷,批判熱情、創造動力都消失殆盡。這樣的音樂文化市場如同焚林而田,表象受到觀眾一時接受,實則毀壞了音樂本體,終究會讓各個層面的受眾感到厭倦。
音樂作為維系人民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后現代化的手段賦予了它轉型和快速發展的巨大空間。筆者認為充分認知各種音樂文化類型的差異性是當下首要任務。各類型文化應堅持崇尚創新、自律、健康、可持續發展,保持整個社會的音樂文化生態平衡,才能延續音樂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后現代主義藝術在逐漸發育的同時,更應該逐步提升作品的藝術水準和“藝術家”的精神高度,克服自身的發展不足,拒絕商業不當謀利,才能走出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傳播困局,走向主流的捷徑真正被社會所接受。
[1]王虓.后現代主義音樂的文化特征[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
[2]弗·杰姆遜教授,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懷與值反思[J].文藝研究,1993.
[4]陶東風.后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J].文藝研究,1993.
[5]管建華.西方學者對東方音樂的新觀望[J].中國音樂,1995.
J6
A
李奎朋(1994-),女,江蘇徐州,在讀研究生,新疆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