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博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淺析玻璃材料在雕塑創作中的獨特性
王鑫博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西方雕塑對材料運用觀念的影響,玻璃材料在雕塑中的運用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玻璃在雕塑創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玻璃材料在中國雖然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在雕塑中的運用還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提起玻璃我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窗戶上的玻璃、酒瓶、杯子等生活用品,人們對玻璃材料認識還停留在實用的功能上,在雕塑創作中的應用常常只是考慮玻璃的透明特性,實際上玻璃的藝術表現力是無限的,而玻璃材料其他的獨特性很少被人考慮到,玻璃作為一種新興雕塑材料,由于人們對于這種新材料認識的局限,常常產生材料特性的誤讀。因此只有對玻璃材料的深刻認識,雕塑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和體現玻璃材料獨特的視覺美感。
玻璃材料;玻璃雕塑;流動性;空間;視覺美感;雕塑創作
雕塑這門古老藝術形式的表現要依托各種材料的使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不論是傳統的木頭、石頭材料,還是現代的金屬材料、塑料、玻璃等,在藝術創作中都被更廣泛地應用。而玻璃材料因為其自身的獨特性,在雕塑創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生活中大量玻璃的使用,使人們對玻璃的印象固化在它的透明、易碎和折光性等特點上,而實際上玻璃是一個大的概念,各種配方的玻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被用作各種不同的用途。玻璃與其它各種常用材料不同的地方是,它自身既有豐富的表現力,同時玻璃語言跟它的特性一樣有豐富的延展性和作為創作媒介的巨大潛力。玻璃用于藝術創作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玻璃工作室運動的背景下產生的,1962年出生于美國的Harvey K.Littleton 與Dominick Labino提出而且用行動證明了熱融玻璃可以作為極具創造力的現代材料,使玻璃材料的應用與工業使用相分離。使玻璃工作室運動迅速發展,改變了玻璃材料的使用傳統,很多藝術家從此開始使用玻璃材料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和美學觀點。從此改變了玻璃藝術的傳統,豐富了玻璃藝術語言。玻璃材料因為它獨特的視覺美感、加工過程中的流動性、獨特的空間感等特點,在雕塑創作中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獨特性。
玻璃大概是我們的第一種合成材料,本身充滿了矛盾和不拘:玻璃是堅硬的,也是易碎的;是柔軟的,也是脆弱的;可以是肌理粗糙的,也可以是精致光滑的;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朦朧的;是一種固體,同時也是一種液體。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無機氧化物,而二氧化硅是最重要的成分,并使玻璃具有一系列的優良性能。玻璃材料中的其他氧化物只是起輔助作用。硅是自然界中來源非常豐富的元素。用來生產玻璃的硅石主要來自于自然界以沙石形式存在的石英,而其他的氧化物常常使玻璃呈現各種豐富的顏色變化。通常含鐵的氧化物使玻璃呈現綠色和黃色,加入二氧化錳(Mno2),玻璃呈紫色;加人氧化鈷(Co2o3),玻璃呈藍色,大多數金屬氧化物能使玻璃散發像光譜一樣的色帶,鈷能使玻璃變軟且增加光的折射,而硼砂使玻璃變硬且可以增加對熱沖擊的耐受性。玻璃的這些特性使玻璃具有豐富的顏色變化和加工的可能性。藝術家在創作思考時,光、顏色、體積和空間也是玻璃創作者所關心的。顏色和光同時創造出真實和虛幻的體積;在空間以一種實體存在——另一種實體。光的作用能使玻璃產生獨特的空間結構和視覺美感,增強玻璃材料的視覺表現力。玻璃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材料。它可以透過光線,又可以使光線在玻璃內部折射,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并不斷帶給人們驚喜。玻璃材料這種獨特的視覺美感是其他材料無法取代的。
玻璃在加熱的作用下,因為有抗流動性,流速非常緩慢。隨著溫度的升高,不同大小的玻璃料之間就會相互地流動融合在一起,玻璃料的流動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可塑性越來越強。玻璃料的融合溫度通常在750℃-800℃范圍內,這時玻璃失去剛性,表面開始融合。在重力的作用下,軟化的玻璃會向低處流動。當使用不同顏色的玻璃料時,各種顏色料的流動由于具有不可控性和偶然性,使玻璃材料在雕塑的創作中產生的效果更加迷人、更加獨特。在雕塑的鑄造過程中,常常會使用銅、鐵、不銹鋼等金屬材料,金屬材料由于其堅固、抗腐蝕等易于長期存放的性能,在傳統雕塑中更多的是起到材質的替代作用。這些金屬材料在加熱時只會融化而不像玻璃的軟化。在重力的作用下澆注的過程中不會產生顏色的豐富變化和內部的空間層次變化。而玻璃材料不論是塊料還是顆粒料,在融合的過程中由于顏色的不同,在重力的作用下產生流動而且在玻璃內部產生顏色的融合與流動的變化。加強了玻璃雕塑的視覺美感和裝飾效果。這是傳統的材料所沒有的。作品在鑄造過程中,在開始擺放玻璃料時,各種不同顆粒大小、顏色不同的玻璃料在填充模具會對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作品內部的顏色變化也是一種重要的雕塑語言。Colin Reid是玻璃鑄造藝術領域的先驅,他的作品注重玻璃材質中顏色的流動性。他的作品展現了透明原料與色粉融合時,色料的流動而形成的獨特的鬼魅圖案。使觀看者可以看到玻璃是如何流動的。作品雖然只是一件靜態玻璃作品,但達到了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能量,表現了一種動態美。作品中透明玻璃料和其他顏色玻璃料的流動融合,使人產生聯想,這種玻璃料獨特的流動感賦予作品的魅力是其他雕塑材料不具備的。通過這種流動賦予作品生命,而這種流動又會產生豐富的變化,也是玻璃材料在雕塑創作中的獨特性所在。
雕塑的空間是有兩方面構成的,一是雕塑的實空間,一是雕塑的虛空間。雕塑的實空間是指雕塑作品占有的實際空間。虛空間是指雕塑所界定的空間范圍內雕塑實際形體所包圍和分割而產生的空間和孔洞。在有些雕塑作品中,虛空間的使用使雕塑作品更加個人化。例如亨利摩爾的《母與子》,巧妙地通過多個凹陷的面把雕塑已占有的空間明顯地表現出來,而這些凹面所造成的陰影更給人以超越實體界定空間聯想。在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中,畫家在繪畫作品中常常通過留白的虛空間,與畫面中的物體形成的實空間形成對比來襯托畫面。虛空間的存在使雕塑語言形式更為豐富,它既能烘托出實體造型的形象,而且虛空間又有一種超脫的哲理感,向人展現出巧妙的智慧,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常常被人們稱作孔洞的藝術,他對虛空間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作品中加強了虛空間的作用。玻璃雕塑不僅有雕塑虛實空間的特性,而且因為本身的材料特性而形成玻璃雕塑特有的空間。玻璃材料由于本身的透明性,使玻璃雕塑可以看到空間的重疊、穿插,展現了雕塑前后的獨特空間感。例如,捷克的Stanislav Libensky的玻璃藝術創作在語言和形式等方面都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其作品開創了玻璃藝術的新領域,他第一個提出琉璃材質和光的互動,他讓光走入透明的內部里,探索新的境界。利用琉璃的厚薄和內部的光影,產生琉璃內在新的、自由的光影空間,反映光線的投射,同時映照出四周與其內部所盛放的物體的形態,間接強化空間主題的塑造。
材料在雕塑創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雕塑材料傳達給人的感受也不相同。由于過去的技術不成熟,玻璃材料在現代雕塑的創作中很少見,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玻璃材料認識的加深,玻璃材料在雕塑創作中運用將會越來越常見。對于用玻璃創作雕塑的藝術家來說,認識玻璃材料在雕塑創作方面的獨特性很重要。只有這樣玻璃材料才能被藝術家賦予生命力。對于玻璃材料獨特性的應用是形成藝術家獨特風格的前提。只有這樣藝術家才能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展現玻璃材料的各種藝術魅力。
[1]呂堅.大師藝術教育經典·布華頓[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
[2]蕭泰,成鄉.現代玻璃藝術設計[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3]吳少湘.雕塑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J304
A
王鑫博(1989-),男,河南人,碩士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裝飾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