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甘肅省甘南州博物館,甘肅 甘南州 747000)
略談民族地區博物館發展現狀
楊 娜
(甘肅省甘南州博物館,甘肅 甘南州 747000)
甘南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為甘南州民族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民族地區博物館應緊緊抓住發展民族博物館事業的良好契機,充分發揮民族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最大可能地收集、保管好民族文化遺產,對人類文明做出最大貢獻。
民族地區;博物館;發展現狀
在第四十一個“5.18國際博物館日”與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本人略發感言,談談民族地區博物館的發展前景。甘南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為甘南州民族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民族地區博物館應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民族博物館事業的良好契機,充分發揮民族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最大可能地收集、保管好民族文化遺產,對人類文明做出最大貢獻。
對于博物館來說,很多人認為用精美的陳列展覽或用有聲光電等先進電子工具就可以吸引觀眾前來參觀。當然,有聲光電高科技展示手段確實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新感覺,但對于我們民族博物館來說,缺乏“物”與觀眾面對面,沒有收藏具有真正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那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句空話。要想實現民族博物館的價值與社會使命,我們還是要回到藏品、回到遺產這些問題,離開這些,民族博物館就不是博物館了。
少數民族文物包括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社會生產、時歲節令、人生禮儀、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物件,民族文物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而獨具特色,是少數民族歷史長河中聰明才智和創造力量的具體體現,對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自尊心、振奮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因為好多原因讓少數民族在各個時期所創造和留存下來的物件沒有得到重視。有些人認為民族物件是老舊的、不值錢的東西,被征集到博物館后隨意堆放,沒有采取科學的保護,如果庫房保管不當,由于潮濕和霉變造成的自然損壞就不在少數;有的破損物件沒有及時修復,被丟棄一邊,多年無法和觀眾見面,更無法很好地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更有些人甚至認為民族物件中還在繼續使用的就不能算文物。
上述這些觀點的產生,是因為對民族文物缺乏了解和認識,主要是混淆了民族文物與歷史文物的根本區別。歷史文物是通過考古和勘探歷史遺跡等方式獲得的歷史文物和遺存;而民族文物首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點,其次是它也具有“文物”的特點。“文物”一詞在民間稱為“古董”“古玩”“老物件”。直到新中國80年代,“文化遺產”一詞才成為我國適用的法律概念。民族文物我們應當理解為“民族”與“文物”的結合,離開了民族性,也就有可能有民族文物。
文化的根脈在于延續和傳承,它是構建在人的記憶之上,人的一切行動、知覺、經驗,包括行為準則、道德標準如果沒有記憶作為儲存與提取方式,那是無意義的。同樣一個社會的文明也是構建在它自己的記憶之上的,組成文明的核心部分就是文化,而文化就是由不同方式、不同形態的記憶儲存在文明的各個層面上,這些東西都需要經過長期積累和探索才會形成。
民族博物館之“物”記載和保存了少數民族歷史上某個階段的文化印記,是文化的積淀和文化記憶的物質體現。博物館文物藏品能定格歷史,并將歷史直觀地呈現給現實,能把歷史和現代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說博物館之“物”能傳承文化之“憶”。博物館的“物”傳承特點是不依賴個體傳承,也不像口傳心授那樣帶有經驗性的教誨和傳承,而是通過客觀存在的外觀、造型、結構、色彩等展示,使接受者能獲得口傳所不能感受到的直觀信息,它可以跨越地域和時間的局限,為愿意獲得知識的群體提供直接接收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物”的傳承是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和途徑。
民族博物館展示少數民族論的方式主要分三種:一是通過文物、照片進行靜態的展柜式陳列,這也是博物最傳統、最直接的陳列方式;二是通過藝術場景再現或還原少數民族生活中的某種場景和生活狀態,讓觀眾通過直觀觀察體驗和了解少數民族文化;三是通過數字化展示方式讓觀眾能搜索、點擊、查詢所需要少數民族文物的音像、圖片和視頻資料,這主要體現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為主。現如今大部分民族博物館的展覽因受場地、空間、展示時間和投入經費等條件制約,不可能原封不動照搬或移植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場景,對于民族藏品的陳列主題和內容更沒有多選的余地。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但目前很多民族博物館的展示存在對內容挖掘不夠或過度解讀的問題。
對少數民族文物內容挖掘不足主要表現在陳列展示單調,如大多數民族博物館采用傳統的民族民俗文物、文物名稱牌、圖片的固有模型,這樣就不能全面和形象地闡釋少數民族文物背后的內涵和文化。特別是展示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用品,如果只是簡單的擺放,往往被認為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是低下的、原始的,對于不了解民族文化的觀眾容易產生誤解和歧義。應該說民族文物與歷史文物比較起來,其文化價值的體現還在繼續延續,是研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的不足。例如古老的儺戲、紋身、刻木記事等文化事項發端在中原文明消失無記載,卻奇跡般地被少數民族較好地保存和延續,是研究民族文化連續性的富貴財富。歷史文物已作古,但民族文物的當代性價值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說展示的解讀不足,不僅不能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所在,更容易造成誤解和誤傳。
還有一種現象是陳列展示的過度解讀、修飾和美化的傾向,這也大大造成了文化傳承的歧義。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對少數民族特定生活場景的模仿和模擬,成功的場景是再現場景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能很好地給觀眾以帶入感,使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可是大部分民族博物館為了營造絢麗的陳列展示效果,對少數民族的特定場景進行了夸張性處理,使前來參觀的觀眾產生虛幻的感覺。比如說像有些少數民族銀飾的陳列展示,在陳列時忽略了銀飾打造的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和手工價值,而是將展廳布置得富麗堂皇,儼然一個珠寶展示區,象這種刻意強調某種文化的優點而附加了虛幻和美化,偏移了歷史的真實性,削弱了文化記憶的真實性。
如何能讓觀眾從民族博物館展示的陳列展品身上找到蘊藏的往事,或者說能從這些古舊的展品中看到過去和現在世界的關系,那就需要博物館的講解服務。博物館的講解服務工作是觀眾了解文物的橋梁,也是傳承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因此說講解員是文化傳承過程的核心人物,而講解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文化的傳承效果。民族博物館講解具有特殊性,區別于革命博物館的嚴肅性、歷史博物館的莊重性、科技館的趣味性,它的講解應強調其傳遞知識專業性、互動的趣味性和情感上的自豪感,尤其是在講解少數民族歷史上的某些習俗時,應注意語言的措辭,以免引起誤解。
民族博物館講解的情感運用同時也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我們的講解人員在講解時應努力做到“情”“聲”相結合,以情感人。要把自己對文物藏品的情感恰當地用眼光傳遞給觀眾,講解要層次分明,讓觀眾隨著講解去瞻仰、品味、思考和受到教育,讓他們獲得美的享受。講解的過程也是觀眾獲取知識和文化滋養的過程,傳遞者不應以教育者的姿態呈現,觀眾也不必以“學生”的心態有壓力,而是要在講解員如數家珍般的娓娓道來中,潛移默化地對少數民族文化有所認識和感悟。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觀眾流動頻繁,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觀眾量越來越大,民族博物館如何應對口味眾多的觀眾,是加強公眾服務急需解決的問題。互動環節是民族博物館吸引觀眾、傳承文化的亮點,精心設計的互動活動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可以改變觀眾的認知、經驗和價值觀,可以有效地發揮傳承功能。
民族文化互動體驗活動中包含了對中國傳統民族知識、民間技藝、民間藝人的介紹,并且鼓勵觀眾積極參與,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參與其中,在玩樂中體會文化的內涵,這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重建都有著積極的啟發作用,也是現代民族博物館積極探索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互動體驗活動是民族博物館陳列展示的延伸,是一種文化休閑生活方式的詮釋,更是將休閑活動與文化傳承有機地結合,使年輕人更樂于接受。目前我國大多數民族博物館還停留在說教和灌輸層面,缺乏創新意識,忽略互動體驗的多樣化和人性化,不能積極整合民族博物館多方面的文化資源。民族博物館不是孤立、高高在上的教育機構,而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分子,只有和大家心連心,走進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觀眾可看、可聽、可感、可知、可游,只有讓觀眾認可、接受這種方式才能將傳統的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和傳承下去。
民族博物館就如同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它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體會到了民族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時時牢記自己的祖先與血脈,延續中華文化的根脈,傳承華人世界的共同精神內涵。
G2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