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問題青少年”怎樣同志愿者掛起鉤來?通常的情況是:志愿者幫助“問題青少年”,促進他們改變。我在這里講的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問題青少年”當上了志愿者。
故事發生在上海。小D是一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由于受到不良社會影響,有一些違法行為,甚至故意傷害他人。因為年紀小,違法行為還比較輕微,被檢察院列為觀察教育對象。
任務落到共青團組織。團干部和小伙子談了幾次話,發現他就是一個什么都不明白的小男孩。共青團是干什么的,他當然不知道。什么是街道、社區、居委會,他也不知道。倔頭倔腦,誰的話也不聽,家長也管不住他。
團干部決定從讓小D參加團組織舉辦的各種公益活動開始。
第一次,他被安排到老人日托所,陪老人聊天。小D表現得很靦腆。
第二次,他負責打掃小區的居民樓的樓道。說話不多,但干活很賣力。
第三次,他陪社區里的小朋友做手工,全程笑瞇瞇的,特別喜歡。
第四次,他跟一群來滬務工青年一起包元宵過節,他說,“感覺挺溫暖的”。
很快,為期半年的“觀察教育”結束了,小D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社區青年工作志愿者。
這樣的變化奇怪嗎?
不奇怪。存在決定意識。正是社區公益活動的實踐催生了小D頭腦中的正能量。
人是社會的動物。在這些公益活動中,小D和這個社會開始有了接觸,接觸了老人,接觸了孩子,接觸了自己的同齡人,接觸到社區居民的生活。這種接觸就是融入的開端,他感覺到了融入的溫暖,開始珍惜這種感覺。
人生的價值在于個人為他人、為社會所需要的程度。在這些公益活動中,小D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對他人是有用的、有益的,感覺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在這些公益活動中,他和他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這種尊重是由于他能為他人提供服務。正是從這里開始,他學會了要尊重自己,懂得為他人服務才是最大的自尊。他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這就是最根本的正能量。
列寧曾經說過,只有把工作和能力貢獻給公共事業的過程,青年男女才能培養成共產主義者。這個論斷并沒有過時。
要相信我們的孩子,包括一些誤入歧途的孩子。但是要研究誤入歧途的原因,研究他們缺少什么,把他們引導到集體當中,給他們貢獻自己力量的機會。這樣,大家包括他們自己才會發現他們身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