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
前幾年,一位作為交換生從魁北克來我家寄宿的高二男孩某天閑聊時告訴我:“去年,我參加了爸爸媽媽的婚禮。”
按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乍一聽,不是一頭霧水,就是把他家長當二婚。可我想提醒您,在加拿大什么事都可能發生。對這類敏感話題,我一向秉持的原則是:少問為佳。
果真,從后來和他聊天中得知,人家是父母雙方的親骨肉。
其實,當地像他家這樣孩子都十幾歲,父母還不結婚的現象簡直再正常不過了,有些男女甚至一輩子只當父母而不做夫妻。
加拿大人的婚姻狀況很難用 “圍城”來解釋,因為很多人的婚姻觀念里根本沒有這個選項,他們是既不結婚也不單身。至于造成這一社會現象的原因,可謂五花八門。
加拿大人絕不輕易談婚論嫁,他們從相識到步入婚姻殿堂是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基本上要經過約會、拍拖、確定戀愛關系、正式男女關系、結婚意向這五個步驟。只要在前四個步驟中任何一環不理想,尤其是感情和性生活不合拍,都無法跨入終點站。
事實上,對很多人而言,結婚只是始發站,離婚才是下一站。加拿大近二十年來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越發沖淡了人們對步入婚姻殿堂的向往。
若是結婚,兩個人好的時候一切好商量,一旦弄到分道揚鑣的地步,殘局可不好收拾。一想到日后可能面臨的曠日持久代價昂貴的離婚拉鋸戰,誰還有勇氣結婚?不如干脆同居算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加拿大省份頒布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不結婚的配偶在同居(通常是指一對配偶生活在一起,沒有履行結婚儀式,沒有辦理結婚的法律文件)兩年之后,與結婚的夫婦享有同樣的基本權利。“不結婚和結婚有什么不一樣”的論調在當地還是蠻有市場的。
再說,很多人仍然相信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名言。我過去國稅局的同事米歇爾就是個典型。
作為一個年過半百的女人,既沒有一個穩定的家,膝下也無一兒半女,在我看來多少有點凄涼。可她就是堅持不結婚,即使終于找到相愛的另一半時,仍不改初衷:“我覺得我們現在這樣挺好,我們并不天天見面,而是一周四五天在一起,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使我們更能保留自己的一塊天地。這樣,我們眼里會更少對方的缺點并更多對方的優點,我們彼此會更欣賞對方。”
她很享受自己“另一半”的真誠體貼,譬如有時他們做的飯不夠第二天兩個人帶,她男友就會自己帶便當,而給米歇爾10加元在單位餐廳買份她愛吃的飯。或者,在她累的時候帶她去看場電影。
米歇爾堅信,“不婚”是他們的愛情保鮮劑。
(摘自《牡丹晚報》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