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為酒
中學歷史教科書里形容十月革命有這么一句話: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爆發了這場舉世震驚的革命。當時的俄國為什么是最薄弱的?首先沙皇俄國的政體落后,在幾乎整個歐洲都實現了現代代議制政府時,俄國的專制流毒仍然十分嚴重,再看一戰時期俄國軍隊的表現,前線見了德國人,幾乎每戰必輸,經常被打得動輒十幾萬人投降。戰爭又耗費財力,國內民眾吃不上飯,俄國這幾年民生凋敝。
列寧同志權衡利弊之下,又和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幾位同志開會做出了決定,決定單獨和德國議和。一個想結束兩面作戰的境遇,一個想結束戰爭轉向國內,兩國一拍即合。
從1917年的12月開始,兩國在俄德邊境,也就是德軍的東方戰線司令部的駐地布列斯特開始和平談判。經過兩個月不眠不休的爭吵,失去耐心的德國人在1918年的2月向蘇俄發出了最后通牒,要么割讓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地,再加上30億馬克的賠款,不然還得戰場上見。
這最后通牒下來可讓俄國人犯了難,從來都是我們搶占別家的地盤和錢財,這次反倒被德國人敲竹杠,于是有很多同志轉不過彎子來,在蘇維埃政府內部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很多人強烈反對在和約上簽字,并且放狠話說,要從德國開始點燃解放全世界勞苦大眾的革命火焰。
列寧這時候頭腦很清楚,他力排眾議主張和談。國家連年征戰,且不說經濟生產嚴重滯后,人民連糧食都快要沒得吃了,再加上國內各種錯綜復雜的勢力,還有完全不服氣的白軍,這一攤子事兒怎么打?于是列寧同志在會議上指出:現在,對社會主義事業來說,再沒有也不可能有比俄國蘇維埃政權的崩潰更大的打擊了。
主要負責談判事宜的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托洛茨基,卻對列寧同志并不認同,并且挺著腰桿子向德國人喊:蘇維埃會退出戰爭,把軍隊都遣返回家,但是和約我拒絕簽署。
德國人一看,喲,別廢話了那就打吧!2月18日,德軍開始在東線恢復對俄軍的全面進攻,本來就毫無斗志的俄軍這時候正在搞復員,哪里是德國人的對手,各條戰線崩潰的消息像雪花一樣飄向列寧格勒,德國人眼看就打過來了!
這時候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幾位同志慌了神,連夜召開緊急會議,表決了列寧同志關于同意德國人通牒簽署布列斯特條約的提議。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蘇俄人民委員會就趕緊照會德國政府,說同意簽署和平協定。
這一天德國人也給了回電,但比起之前的協議,德國人幾乎是把價碼翻了一番,割讓領土的面積必須擴大,賠款增加為60億馬克。這下幾乎整個中央委員會都炸鍋了,人人喊打,不惜決一死戰。
列寧同志此時又出來力挽狂瀾,發表即席演講:同志們,這完全是一種必要的退卻,如果繼續這樣搞空談主義,我將會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冷靜下來的委員們最終只得低頭同意。
這次條約對于俄國來說堪稱苛刻,俄國人失去了接近一百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和接近五千萬人口,并且大批的戰略資源和基礎設施也在一夜之間淪為他國異域之物。不過這次條約卻給了新生的革命政權以喘息之機,之后蘇俄政府,全面恢復經濟,大力建設紅軍鞏固政權,給之后統一國內形勢,反對外國武裝干涉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摘自“愛奇藝曉松奇談”微信公眾號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