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玫
“雙十一”剛過,快遞還在送貨。電商“狼來了”,兇猛沖擊著零售實體店。2010年,網絡零售市場規模還不到1萬億元,到2015年時已增長至3.2萬億元。從8年前開始,這個源于網絡的購物節,漸漸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也深刻影響著傳統零售行業的生態鏈。
數據顯示,2012~2015年間,百貨零售業共關閉138家門店。從今年6月份開始,深圳本土百貨連鎖“新一佳”陸續爆出“門店倒閉”“老板跑路”的傳聞。
可以說,百貨行業已過了自己的鼎盛期。
傳統百貨商場的格局通常是這樣的:一樓皮鞋、化妝品、珠寶;二樓超市,速食小檔口;三樓女裝;四樓男裝;五樓童裝加體育用品。格局大同小異。無數個品牌陳列其中,銷售員循循善誘。這里每一寸土地的產權都屬于業主,商場只是租賃經營。幾層樓的商場,對應著成百上千戶小業主。開發商將每一層樓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劃分為面積不等大小不一的小鋪位,照著示意圖開賣。想做一番實地考察,售樓員勉為其難指個大概位置。因為她們自己也不知道,這密密麻麻的螞蟻鋪,哪間是哪間。開發商以“返租”形式吸引業主購買、投資。
商場并不直接與成百上千的小業主面對面。他們中間隔著管理公司。每季度,管理公司以鋪位總價的10%比例,向業主們支付租金。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趕上零售業的黃金時期,商場、管理公司和小業主,幾方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開發商或管理方允諾相對低價的租金,吸引商場進駐。同時為了吸引業主投資,盡快回收資金,開發商將商鋪分割銷售。以總價10萬元的一個小柜臺為例,前十年租金每年1萬元。前三年租金可在購買時折抵房價。就是說,業主在購買之初,只需自掏腰包7萬元。業主需等到合同第四年才能繼續收取租金。
這種被業界稱為“內鋪”的物業,看上去很美、投資也不大。吸引了很多退休老人、家庭主婦購買。雖說商鋪的位置不詳,可商場客似云來生意火爆。投資的小業主們只需要安心坐等。每個季度的租金,管理方都準時轉入銀行賬戶。由于總價低,回報可期,打理容易,這種小內鋪,催生出不少二手交易。比如深圳的南山中心區某百貨商場,樓下一間鴿子籠大小的地產中介鋪,幾年間靠著樓上的內鋪轉手買賣,日子過得相當滋潤。有些內鋪甚至已經賣到第三、第四手。
然而,突然從某一天開始,業主們發現轉到自己賬戶上的租金,少了許多。一邊是貨幣貶值,錢越來越不值錢,等值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另一邊,租金從每年1萬元陡降至3000元。回報率不足3個點。小業主們慌了,費盡周折打聽到,原來是管理公司從中攪局。商場在此耕作多年生意興隆,舍不得搬走。管理公司借機漲租。小業主們在固定收取幾年租金之后,出租合同到期,管理公司趁機壓價。成百上千的小業主們平時一盤散沙,彼此間并無聯系。獲得的消息嚴重不對稱。待想到抱團取暖與管理公司理論,拿出合同一看,對方設計的租金計算方程式,難倒99.9%的業主;法律條款則規避了所有不利于自身的漏洞。多數業主只能忍氣吞聲,默默承受。
早在電商大潮沖擊實體店之前,商場、管理公司、內鋪小業主之間,其利益關系已經危機四伏。或者說,這種經營管理的模式,從運作之初就埋下隱患。三方之間沒有制衡,放任管理方一家獨大。小業主雖然人數眾多,但各自為政。業主中的大部分中老年人,也缺乏對合同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認知。一些商業大廈,因為招租的商場經營不善,最后清倉甩賣關店走人。眾多小業主們訴求不一,使這些大廈幾年來都處于空置狀態。管理方承擔著不菲的建筑物折舊費、日常管理成本,直到斷水斷電。小業主痛失租金之余,可能連當初的購買成本都無法收回。
伴隨著傳統零售行業的沒落,其生態系統中各個鏈條上的關聯者均體會到了“寒冬將至”。
(摘自《證券時報》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