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
一到歲末迎新的關口,聚會酒席就不可避免地多起來。但是,上海人和北京人對于喝酒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其實逛一下超市,就能感覺到北京人民除了生活在首都,還生活在“酒”都里。拿二鍋頭來說,這可是北京人喜歡的“名酒”,56度的,香醇甘洌。北京人除了一瓶一瓶在小賣部買,一旦進入大賣場,就會一桶一桶買,這里的“桶”,與上海主婦買食用油的桶差不多大小,有時候看得不仔細,還以為貨架上陳列的都是桶裝水。
換到上海的超市,別說是白酒,就連上海人喜歡喝的黃酒,也沒看到過立升這么大的經濟大桶裝,即便有這樣的大桶,若是哪個男人買了回家,估計保準會在家門口就聽到家里女人嗓門高八度的埋怨:“要死勒,儂這個酒鬼……”
在上海的飯館吃飯,飯桌上可以沒有酒,但是一定會有茶。當服務小姐問一聲:“各位喝什么?”如果不想喝酒的,說一句“喝茶”,一般不會有人反對,而且說這句話的,有女士,也有可能是男士。如果有男士提議說喝可樂、橙汁,大家也會欣然同意,甚至有些女士還會把這種行為和“體貼”相互掛鉤。當然,上海人也有酒量很好的,也有勸酒口才奇好的,但他們不往死里勸,能讓你感覺到一種尊重。所以說理智的人更喜歡和上海人喝酒。
要是在北京,無酒不成席。我曾經參加過一次北京人主辦的答謝酒會,飯桌上就是不供應茶,再多問一句,服務小姐說套餐里不包括茶,也不提供單點,只有紅、黃、白三種酒和三種果汁,頓時讓人覺得有種誤入賊船的感覺。飯桌上的性別也一下子被這兩種飲料貼上了更為渭涇分明的標簽,而且只允許某種單向度的混淆,果汁可以“升級”成酒,但理應喝酒的人,卻萬萬不可“降級”為喝果汁,因為在北京人的飯桌上,果汁可以理解成“你的名字是女人”。
上海人喝酒多講究情調,北京人則追求熱鬧。哪怕是吃飯喝酒,上海人也喜歡建立并遵守不成文的規則,吃飯在飯店里,喝酒還是更喜歡去酒吧,尤其是白領。若是聽到上海人說“我們去喝一杯吧”,這句話往往就是要從飯店移步至酒吧的信號詞。可能是因為在飯店喝得酩酊大醉,“吃相”太難看,倒是在酒吧里喝酒買醉,同道人更多,更容易掩飾窘態。
北京人在酒席上其實喝的是面子,但更是感情,如果你想不理智一回,那最好和北京人喝酒。他們不喜歡挪地方,吃完飯原地不動,繼續喝酒聊天。而且北京人喝多了,話就自然多了,個個都成了語言大師,在嘈雜的酒吧里,這一技之長怎能酣暢淋漓地發揮?
偏偏就苦了那些對方皆醉我獨醒的聽眾,如果聽眾里還有性格嚴謹的上海人,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種“一頭牛吹成十頭牛”的演說,而且還得克制著自己不上廁所,因為在有些北京人的酒局上,哪怕十幾瓶啤酒下肚,也得追求紋絲不動的境界,誰先上廁所,這桌就得誰買單,有時候一桌酒席2000多塊,怎么著也得死扛,撒尿方便事小,荷包出血事大。難怪北京人的飯局時間很容易就長得摧枯拉朽,原來能讓他們誠惶誠恐動感情的,不是哥們兒的情誼,也不是自個兒的膀胱,倒是褲兜里的錢包。
(摘自“FT中文網”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