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萬歷五年(1577年),黃河決堤。次年六月,曾經有過兩次治河經驗的潘季馴被推舉出來,處理這危急的局面。其間,他不顧個人安危,與役夫一起勞作,率領民眾堵口、筑堤、修堤,成功避免了災情擴大。
為了避免黃河再次決堤,潘季馴實地勘查后,結合之前的經驗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策略,也就是在淮河筑堤束水,再利用淮水沖擊黃河的大量積沙,達到疏浚、治理黃河的目的。然而,淮水弱于黃河,想要“束水攻沙”,就必須加高位于洪澤湖西畔的高家堰。潘季馴將自己的治河策略上報后,以為肯定能得到批準,但是飽受河患問題困擾的萬歷此時竟猶豫不決了。
原來,在高家堰附近坐落著明代第一陵——明祖陵,這是朱元璋為其祖輩修建的陵寢,是保佑大明江山永固的風水寶地。大筑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必然會淹沒明祖陵。
一邊是因河患問題飽受涂炭的百姓,一邊是關系到大明江山存亡的祖陵,到底該如何抉擇?最終,萬歷下令,高家堰大堤只許整固,不可加高。
于是,黃河兩岸的堤防工程相繼筑起,但具有決定作用的高家堰只能被加固修復。潘季馴望著無法加高的高家堰,心里不禁隱隱生起憂慮。
新建的堤防體系發揮了作用,此后多年,黃河都沒有出現太大的水患。直到萬歷十七年,黃河再次決堤,治河難題又擺在了萬歷面前。潘季馴上疏陳述黃河利害,懇請皇帝以民為重,批準自己加高高家堰,以杜絕黃河水患。然而,萬歷又拒絕了他。潘季馴無奈,只得整修加固一些堤防、閘壩,以期為治水防汛提供最后一道防線。萬歷二十年,潘季馴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結束了自己漫長且艱辛的治河生涯。
不給力的堤防抵御不了連綿不斷的水患。明朝末年,黃河水禍不斷,所經之地糧食絕產,餓殍遍野。水災又帶來瘟疫,百姓為了生存,紛紛揭竿而起。內部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外部又有女真不斷擾邊,內憂外患下,大明這座帝國大廈最終轟然倒塌,而萬歷一心想要保住的明祖陵最后也由于黃河奪淮而遭“浸及”,于康熙年間沉入洪澤湖。
這座本為保佑社稷永固的祖輩陵寢卻間接導致了江山的覆滅,這恐怕是萬歷不曾料到的。但是,在萬歷棄百姓安危于不顧、以祖陵為重的那一刻,這樣的結局就已經定下了。
(摘自《百家講壇》 圖/張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