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氣息漸漸濃重,大城市上下班的路途慢慢不再擁堵,街頭巷尾的早點鋪子陸續開始貼出“回家過春節,元宵節后正式營業”的告示,朋友圈里也開始各種美食誘惑:家里的牛肉已經腌上,就等隨吃隨煮了;今天老媽去灌香腸了,晾在陽光下好誘人;意大利帕爾瑪火腿,已在漂洋過海的路上了……
似乎無論中外,美食都是節日的重頭戲,而最傷感的話不過是,再也吃不到小時候的味道。記得小時候每逢寒假,就被忙于工作的父母流放到鄉下的奶奶家。那時候老家做飯用的還是燒柴的地鍋,我最喜歡端個小板凳坐在灶臺后幫忙燒火,就著紅彤彤的灶火,小小的人兒也被烤得暖洋洋的,看奶奶在灶臺邊忙忙碌碌地準備年節的食物,似乎要將雞鴨魚肉都過一遍油鍋,炸得香香脆脆的。而我最喜歡看的是炸麻油馓子,將面粉加少許鹽再加適量水,和面,待面團柔軟光滑后蓋上濕布醒半個小時;然后將面團搓成大拇指粗細的長條,一圈圈、一層層的碼在裝有1/3麻油的紅陶盆里,浸大約1個小時;接著將面條在手上繞圈,再用一雙長長的竹筷抻開,放入七成熱的油中,隨即從中間扭轉造型,抽出筷子,稍稍推、翻幾次,炸至面條呈金黃色、表面有細微的油泡時撈出瀝油即成。這滿屋子香噴噴的味道就是小時候過年的味道。
如今,炸麻油馓子因工序復雜很少自家炸制,而是買現成的了。但過年的餃子一直都是父母再忙再累也要親力親為的。父親搟皮,母親調餡,一家人圍坐包著形狀各異的餃子,用聊天來填補這一年未見的空白時光。
春節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美食也不僅僅只是美食,而是承載我們心理訴求、情感得以慰藉的重要載體,成為一種文化及心理沉淀在日常生活中,是念念不忘之后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