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鵬(西安理工大學)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普法宣傳教育:機遇、困境及對策
易 鵬(西安理工大學)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痹诮ㄔO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媒體肩負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作為重要戰略任務,提出了“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②《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的使命。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是領導干部和青少年。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互動,通過媒介融合深度發展從而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媒體普法宣傳教育格局,引導全民養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法律觀念、法律信仰,形成尊法守法的思想認知和行為習慣,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舉措。當前國內理論界對于媒介傳播推動普法宣傳教育的困境與機制建設研究成果較少,因此亟需結合媒介融合時代背景對普法宣傳教育轉型與創新策略進行研究和闡釋。
融合意指事物之間邊界的模糊、交叉和相互影響。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發端于美國,逐漸波及歐洲和新興市場國家。目前學術界關于什么是媒介融合并沒有形成共識。美國學者布萊恩·布魯克斯認為:“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和一些藩籬的打破,電視、網絡、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介將融合在一起”③周鴻鐸:《傳媒經濟學教程》,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一般認為,數字傳播技術不僅推動了媒體的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也推動了媒體之間的融合,也就是媒介融合,它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浦爾教授提出,是各種媒體發展的共同趨向。媒體的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各種媒體之間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產品的融合。國外媒體融合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媒體互動、媒體整合、媒體深度融合三個階段④楊萬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調研報告》,《學習月刊》2014年第23期。。當前,隨著數字技術裂變式突破和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資本與市場化推動的商業社會掀起了對媒介的經營模式、產品形態、產業發展融合等重大問題的探索浪潮,這也引發了媒體傳播格局的深刻調整和媒介輿論生態系統的重大變化,傳統媒體的受眾、話語權等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現了“邊緣化”危機。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
在媒體已經進入“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泛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發展對普法宣傳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以報紙印刷品、廣播電視等為載體的傳統媒體和以網絡媒體、自媒體等為載體的新興媒體交融發展構成了當前法治宣傳教育傳播的現實圖景。全媒體時代帶來了法治宣傳教育傳播形態的深刻變革,使其日益呈現出載體迷你化、信息精簡化、對象細分化、結構扁平化的特征和趨勢。這種機遇表現在:一是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開展法治宣傳活動,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參與度高,能夠契合“海量信息、實時更新、雙向互動”的網絡傳播特點,可以收到好的實施效果。二是從網絡輿情上高度關注法治議題,社會公眾通過網絡對法治事件的全程關注、參與討論和視界融合,可以起到廣泛的普法宣傳教育效果。三是媒介融合發展使得法治類系列節目及專家訪談能以文字、視頻訪談錄播和專題網頁的形式在一些門戶網站推出,形成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文字和圖像共同出擊的立體報道模式,使訪談更直觀、更生動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極大地豐富了報道形態,促進了報網融合,而且直觀式、圖文并茂式的宣傳方式可以提升受眾對法治宣傳內容的關注度和喜愛度,從而增強普法宣傳教育的實效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系統化的普法宣傳教育,并隨著大眾媒介和新興媒介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明確了對新聞媒體等媒介的具體普法要求。實踐中,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類載體,通過刊載法治新聞、法律解釋和法治故事等方式進行普法。廣播、電視、電影等電子類載體,通過法治故事演繹、情景再現等方式傳播法律知識。我國各級政法機關、大學研究機構、協會等相繼開通門戶網站等網絡媒體,來發布權威性的法治新聞、法律條文;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單位等普法主體紛紛開通普法官方微博、微信賬號,通過傳播法治資訊、權威解讀、法律名言等“微”應用欄目很好地闡釋了法律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但由于受到主客體、客觀環境等多種因素制約,普法宣傳教育也出現了一些困境。
(一)傳統大眾媒體話語權的衰落導致權威性普法宣傳教育的影響力下降
面對新媒體的勃興,傳統媒體正陷入到了深深的“數字鴻溝”當中,影響力逐漸下降?!皵底著櫆稀笔且环N形象化的說法,是指新傳播技術對不同群體帶來的影響。其中,因為受眾數字技術使用能力的差異導致的不同群體自身發展差距被放大是當代社會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在網絡時代以前,傳統媒體作為連接官方與民間的大眾傳播渠道,在傳播法治新聞事實與進行法理分析中具有強大的權威性。傳統的平面媒體(報刊)受發行期限、發行地域、版面等的限制,傳播范圍相當有限,而網絡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開放式媒體,新聞資訊傳播范圍廣。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觀念、模式、流程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⑤柳邦坤:《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問題探析》,《今傳媒》2015年第1期。。伴隨著新媒體而來的大眾傳播權力的分化和去中心化,傳統媒體獨享的公共話語權不斷被來自民間的草根意見領袖和新媒體平臺分享,進而在一場關于傳播數字化應用能力的競爭中逐步邊緣化。一些政法系統的官方門戶網站、政務微博等不僅內容陳舊,長期不更新,活躍度不足,而且欄目缺乏互動性,參與度偏低,僅僅為法律法規文件和政策的復制板,提不起受眾瀏覽、閱讀和學習研究的興趣,關注度和吸引力不足,難以起到廣泛的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
(二)現行分割的普法宣傳教育運行機制導致普法教育實效性不足
媒介融合的網絡時代,報道不再是單落點、單形態、單平臺的,而是將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這種傳播要求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體的共同參與,而要構建這樣一個大的報道體系,生產流程的細化是必要的,需要傳播內容的控制與平臺及渠道的控制這兩者的分離,通過多家媒體的集合效應對受眾形成強大的吸引力。但是我國目前還缺乏這樣的資源整合機制。許多政府機構仍然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搞成“兩張皮”,現行的割裂的普法宣傳教育模式和平臺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一些傳統媒體不能順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沒有發揮好傳統媒體在品牌影響力和內容生產權威性、專業性和公信力上的優勢,未能適應市場需要,與普法宣傳教育數字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傳播模式相匹配,最終導致普法教育內容空洞、形式化嚴重,缺乏時代性,不僅不能引導公眾形成較為完整的法治觀念,起不到法治宣傳的良好效果,反而讓群眾厭惡和反感這些“走過場”式的普法活動。
(三)互聯網輿論生態發展的失衡導致系統性的普法宣傳教育被消解
當前互聯網信息的理性化進程加快,但一些負面的非理性因素如情緒化、極端化、片面化、網絡過度“娛樂化”、網絡狂歡現象凸顯。現實生活中的利益摩擦折射到網絡所引發的輿論生態發展亂象,也對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有著消極的影響。網絡的虛擬化、碎片化傳播模式使得網民片面地去了解和看待某一法治事件,往往斷章取義,使網絡成為情緒宣泄的平臺,系統性的普法教育被割裂。此外,法治新聞報道還存在娛樂化、庸俗化、低俗化問題,這些報道中充斥著大量血腥、暴力情色的描寫,一些報道故意夸大事實,對案件的傳播與炒作使得事實真相被網絡輿論淹沒,這樣的新聞報道對媒介傳播的法治宣傳帶來不利影響。
(四)全能型高素質人才匱乏導致普法宣傳教育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全民普法教育是專業化、規范化的實踐活動,全民普法機制變革需要有具備法治意識、法律知識和媒體新技能、新思維的記者和編輯作為支持要素。但是目前從整體來看,我國還缺少這樣的全能型媒介傳播和普法教育人才。當前由于許多網站沒有自己的專業采編隊伍,所發布的法治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和鑒別,缺乏權威性和可靠性。人才匱乏導致一些法治新聞報道不夠專業,法律專業性缺失,表現在法治新聞報道中,比如不能準確使用法律的專業術語和文詞,錯用法律概念,法律用語不規范,造成“內行不愛看,外行看不懂”的現象,這不僅不能使群眾受到正面的法治教育,反而無形中消解了社會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
針對以上困境,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的有效變革與結合構建“五位一體”的普法宣傳教育運行機制,努力形成相對穩定的、常態化的普法宣傳教育樣態。
(一)普法宣傳教育目標調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⑥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全面普法宣傳教育目標是引導社會公眾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信仰、思維、觀念、價值原則轉化為公民的某種深刻而穩定的心理、文化基因和價值取向,從而使人們自覺成為法治中國的踐行者,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因此,從宏觀上需要各類媒介在全社會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播法律知識,在全社會形成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良好氛圍。在微觀上通過媒介傳播法律教育資源幫助公民培育法治思維,培養法律意識。公民個體以法治思維方式進入公共領域,那么公共領域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權威就容易被樹立起來。
要堅持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一方面,開展全民普法宣傳教育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流文化相融合。核心價值觀是基于民族認同和理想、傳統承續和延展、時代主流和融合、未來設計和規劃等凝聚而成的共識性的價值觀,能確保共同體積極健康向上發展。它與普法宣傳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承載著公平正義的理念,旨在引領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價值態度、價值判斷和理性的行為能力。因此,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網絡建設全過程,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加強全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傳播法治輿論的正能量,通過教育的力量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法治教育專題及案例的選擇、設計和講解,要以樹立正確法治理念、培養公民堅定法律信仰為目的,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識和法律素質。案件新聞報道要把握住正確的輿論導向,揭示法治新聞事實的價值和社會教育意義。網絡媒體要秉持法治精神和專業品格,對于社會上各種熱點難點問題、涉法案件事件、涉法觀點等,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原則進行準確解讀,以案說法、就事論法,形成正面和專業的輿論強勢,提高媒介傳播的法治傳播質量和水平,把公眾情緒和社會輿論引導到理性、法治的軌道上來。
(二)普法宣傳教育的平臺整合
蓬勃發展的新媒體倒逼、催生著傳統媒體的加速轉型變革,平臺整合是媒介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耙獦淞鹘y媒體和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⑦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黨建》2014年第5期?!弊罱K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有機統一和互利共贏,共同構建有效的法治文化傳播機制。如電視法治節目的即時一次性傳播特性被打破,同一期節目可以在網絡實現不同時、多次性的重復傳播,方便了受眾的同時也避免了節目制作方的節目資源浪費。要進一步整合電視節目平臺,以普法公益性的要求來提供法治節目、視頻的資源下載通道,形成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要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普法專業新媒體。司法行政系統自辦的法治宣傳教育專業網站是網絡普法的基礎平臺。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原則,依法依規辦好各級各類普法網站,不斷豐富內容,創新方式,匯聚法治資訊,傳播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文化傳播能力和法治輿論引導水平,不斷增加網站點擊率和訪問量,增強實際影響力。網絡媒體在開展法治宣傳中,要注重頂層設計,專題制作、選題策劃、議題設置要緊跟社會發展腳步。要圍繞重大主題,在重要節點組織開展新媒體法治宣傳活動,可結合實際開展大型網上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要把各具特色的普法網絡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吸引受眾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治理念的熏陶。
(三)普法宣傳教育的方式滲透
是指以電視、手機、網絡等為媒介,法治教育內容大量滲透在不同的法治新聞、視頻、欄目和節目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思維方式。在觀看電視法治節目、手機法治新聞等過程中,受眾會自然而然地受到這些節目和新聞的熏染,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其所包含的法治觀念,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
要注重特定群體和重點群體的法治宣傳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普法,要通過媒介融合發展,增加法治宣傳教育的內容供給,豐富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和渠道,發揮法律的指引導向功能,增強青少年的法治觀念。例如,對在校的大學生青年,可以通過課堂上對當下法治事件、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來增強其法治理念。
(四)普法宣傳教育的制度保障
加強協調配合制度建設。發揮好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優勢,需要各級法治宣傳教育職級部門、各類互聯網站新媒體單位等各方面加強溝通協調、密切配合。作為一種普法工作的“柔性溝通機制”,各地因地制宜建立的“法制宣傳聯席會議機制”⑧梅義征:《當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歷史方位及推進方式研究》,《中國司法》2009年第9期。不無裨益。明晰全民普法教育工作的職能部門,積極構建協調配合機制和加強制度建設。各級各類新媒體在普法過程中,需要相關信息和內容或者需要普法職能部門配合和支持的,司法行政部門作為普法依法治理職能部門,要與互聯網信息管理部門、宣傳部門溝通協調,積極支持各類新媒體開展普法教育,形成新媒體普法宣傳工作的新格局。
培養媒體法治傳播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強化法治傳播人才的跨界思維,繼續提升法治宣傳人員的素質水平,尤其是提高一線法治報道新聞工作者的采編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選擇新聞素材的第一關過濾出優質的、具有報道意義的法治新聞、法治宣傳報道事件。在當前的媒體法治宣傳人員隊伍中要加強自身法律能力培訓力度,實現人才的跨界交流與匹配。
(五)普法宣傳教育主體的廣泛參與
全民普法宣傳教育是一項涉及到各個社會層面、要素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才能形成普法宣傳教育的合力。在媒介融合深化背景下,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創新需要“通過公眾參與模式建構公眾在場模式、大普法模式和新媒體模式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⑨林凌:《法制宣傳教育:從普法模式到公眾參與模式》,《編輯學刊》2015年第5期。。從政府層面來說,需要廣泛參與,強化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依法辦事觀念與能力。從社會力量來說,廣泛發揮如研究會、圖書館、各大高校及各類協會的作用,有針對性開展調查研究、學術研究,舉辦多層次的普法宣傳活動。
媒介融合時代需要更多社會主體的廣泛參與。特別是記者、版面編輯不僅要承擔原有的采編角色,還要兼顧攝影、主持等多種角色,甚至還要兼顧涉及普法宣傳教育方面的活動策劃、編導、制作等多項工作。因此,要完善普法宣傳教育與網絡輿情人才培養體系。媒體人要順應“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發展要求,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高水準的社會輿論引導與法治宣傳工作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進而擴大法治意識在虛擬網絡和現實社會的影響力。高校、研究者要進一步深化研究媒介融合視域下的普法宣傳教育模式運行的應用策略和具體途徑。根據各種媒介特性尋求融合路徑和方法,以充分發揮不同媒介在普法宣傳教育中的作用,最終形成“內容生產+平臺搭建+受眾參與”的普法宣傳教育模式。
(見習編輯 賀 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