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
也談審執分離
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但審執分離究竟應該是指法院內部的分離還是指法院與司法行政部門之間的外部分離,一直爭議很大。筆者認為,泛泛地說內部分離好,還是外部分離好,都過于簡單化,應當從執行權本身的性質著手,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其實,我們今天說的執行權包含了兩項內容,即執行裁判權和執行實施權,這兩種權力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執行裁判權是指法官就執行中的重大事項或爭議作出裁定的權力,此類權力涉及的范圍較廣。例如,對于不予執行的仲裁裁決和債權文書的裁定;在被執行人提出執行異議的情形下,是否追加第三人為被執行人;在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情形下,如何執行財產等。執行裁判權常常涉及執行過程中的一些重大的程序事項,例如,涉及執行過程中的執行異議、執行復議、執行程序是否終結等問題,在性質上屬于程序法為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所提供的救濟途徑或者司法程序的運行問題。對此類事項的裁定其實也是一種判斷權,在性質上應當是審判權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審判權的延伸或者審判程序的組成部分。從比較法上看,在大陸法系,執行裁判權也都是由法官行使的。在我國,此種裁判權也理應由法官行使,而不宜由行政部門行使。
所謂執行實施權,是指法院在執行事務時所涉及的對具體事務進行處理的權力。最典型的就是查找被執行人的財產、拍賣和變賣執行財產等事務,這些事務的執行權是否都應當由法院來行使,值得探討。應當看到,執行事務中確實有一些事項涉及裁判的問題,如發布實施執行的命令,作出查封裁定書、變賣裁定書、拍賣裁定書等,此種權力也應當由執行法官行使,而不能交給行政機關。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作出實施命令都是由法院簽發。但從實踐來看,大量的執行事務并不是裁判的問題,而主要是一些具體的行政事務,如法官簽發查封裁定書后,對該裁定書的送達以及如何查封,如何張貼封條、制作財產清單、管理執行財產以及如何對財產進行評估、酌價、拍賣、變賣等。此類事務在性質上并不屬于判斷權,而應當屬于行政權的范疇,此類事務就不需要由法官具體執行。
可見,雖然都涉及執行事務,但執行裁判權和執行實施權在性質上并不相同,審執分離也應當是指這兩種權力的分離。執行裁判權在性質上屬于判斷權,應當由法官行使,而執行實施權則不宜由法官行使,可以考慮將其從法院分離出來。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執行實施權在性質上不是判斷權,不是審判權的組成部分。執行實施權主要解決執行過程中的具體事項,是法院在作出裁判之后交給他人實施的問題,其并不涉及判斷權,應該由一般的警察或司法行政部門來完成,而不宜由法官來完成。第二,由法院包攬執行實施權,容易引發司法腐敗。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法院為更好地承擔事務執行權,自己設立了一些拍賣公司,結果造成了不少腐敗現象,這在今天仍然是一個教訓。第三,由法官承擔執行實施權,也有損司法權威。法官的職責是居中裁判,作出裁判結果,而不宜具體參與到裁判的執行過程,否則可能不利于維護司法形象,有損司法權威。例如,由法官具體實施貼封條、辦查封、搞拍賣、尋找被執行人等事項,有的法官為四處查找被執行人及其財產而疲于奔命,這也不符合法官居中裁判的形象。第四,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近幾年來,隨著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推進,法院的案件幾乎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現在法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案多人少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要提高辦案效率,更要注重辦案質量。在執行活動中,法官應當將注意力集中于執行裁判權,而不宜將過多的精力花費在執行實施權上。因此,應當將執行裁判權和執行實施權分開,分別由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