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
用治國理政戰略思維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
李 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引領下,在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偉大實踐中,新一輪司法改革如火如荼展開和推進,整體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成就,向人民群眾交了一份階段性的滿意答卷。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與中央對司法改革的總體要求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熱切期待相比,與法院、檢察院、公安等推進司法改革的進度、力度和深度相比,司法行政改革的某些方面有所滯后,成為整個司法改革的短板。所幸,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司法部召開司法行政改革意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為司法行政改革建言獻策,翻開了司法行政改革急起直追新的一頁。
從治國理政戰略思維的宏觀層面來看,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深改小組的總體部署下,從貫徹落實角度進一步加強司法行政改革的理論準備和頂層設計,重點解決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這三個問題。根據司法行政改革的條件環境等因素,區分輕重緩急、難易先后,制定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司法行政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二、根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理念新要求,在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和定位“司法行政”,即何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行政?這個關乎司法行政功能定位、角色定性和權力結構安排的根本問題不解決,司法行政改革很可能成為舍本而逐末、治標而不治本的改革。司法行政的定位、定性和權力配置關系,應當是四個面向的統一:一是面向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關,它是為司法機關提供人員、經費、管理、執行、后勤等司法保障和司法執行服務的司法行政機關,凡屬司法機關的行政性事務,原則上應當由司法行政承擔;二是面向其他行政機關,它是具有法務性質的行政機關,凡屬行政機關的涉法基本事務,如立法起草、法律咨詢、法律服務、行政應訴等,原則上應當由司法行政承擔;三是面向社會和人民群眾,它是代表政府及國家權威和公信力為社會組織、廣大群眾、弱勢群體等提供法律幫助和法律服務的行政機關,凡屬涉法且屬政府公共服務范疇的法律服務事項,原則上應當由司法行政承擔;四是面向外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它是代表中國政府履行司法交流、司法合作、司法互助等政府司法職能的司法行政機關,凡屬該范疇的事務原則上應當由司法行政承擔。
三、厘清司法機關間的橫向關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司法改革,應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盡快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目前,在上述四個機關中,司法行政機關基本上處于尷尬角色地位;在上述四種權力中,執行權尚未回歸具有行政執行屬性的國家行政機關。應當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遵循司法行政管理規律,盡快解決上述制約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的體制性問題。
四、維護司法改革大局,超越部門本位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文中深刻指出:法治領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和強力部門,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拘泥于部門權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討價還價,必然是磕磕絆絆、難有作為。改革哪有不觸動現有職能、權限、利益的?需要觸動的就要敢于觸動,各方面都要服從大局。各部門各方面一定要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跳出部門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著眼于全面依法治國和深化司法改革的大局,跳出司法機關部門本位和部門利益的窠臼,全力以赴地加快推進司法行政改革。只要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于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有利于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決不能避重就輕、揀易怕難、互相推諉、久拖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