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林(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關于司法行政職能的初步思考
卞建林(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一般來說司法行政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筆者覺得還應該加上事雜。這么多項工作難道都具有普遍的規律、共同的要求? 改革意見最后凝聚出來司法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那么司法行政機關到底是法律服務機關,還是管理法律服務的機關。這些基本問題都不太明確,反映出過去對司法行政理論研究重視不夠,所以加強司法行政理論研究非常必要。
司法部是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首先要明確它是一個行政部門,行政部門的運作就要遵循行政權行使的規律,簡單說來領導體制上是首長負責,上命下從;職權行使上是積極作為,講究效率,以區別于司法部門的中立、獨立、消極、被動。一般說來,在立法、司法、行政權中,司法權主要是判斷權,因此相對弱勢,需要提供各種人財物的保障,以保障它的獨立性。行政權容易擴張,相對強勢。而我國則恰恰相反,在司法系統中,司法行政反而是弱勢群體。另外一點,司法部是政府中與司法相關的一個部門,是行政部門但又與司法相關,因此需要好好來探討它的職權或職能。
1.與司法相關的行政。司法機關是行使判斷權的機關,但是它同樣存在行政事務,或者說它離不開行政,例如人員、經費、裝備等。但司法機關自己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比如找錢蓋房子,政府要提供保障,具體就是政府下面的司法部來做這些工作。我們了解,德國的司法部有專門的司法行政管理權,如法院的經費編制預算都是由司法部來做的。
2.政府法務職能。比如總理和相關聯政府部門的法律問題應當由司法部把關,或者向司法部咨詢。相關的政府部門都要有相應的法務部門,什么稱謂可以研究,我們現在叫法律顧問有點混淆,實際就是政府部門里面從事法務的,而且政府里的法務部門或人員要與司法部這個大本營相關聯,是司法部派駐的或者接受司法部業務指導。
3.對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當然,不是直接提供,有管理有建設有完善。
1.行政職能。司法部首先是個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履行行政職能。
2.司法職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從未有過地打破了原有的司法體制,提出構建四機關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過去講是公檢法,現在講公檢法司,說的很明確,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這與我國的刑事訴訟程序設置是對應的、匹配的。我國刑訴程序主要分為四段:立案偵查、公訴、審判、執行,偵訴審主要由公檢法負責,現在把司法部納入進來,執行由司法部負責,行使司法權,其性質就和公安機關一樣,雖為行政機關,但行使偵查權,具有司法權性質。這么重大的改革,必須在《意見》中有所體現。
3.審執分離。存在內分外分爭議。筆者觀點是,要研究審執為什么分離,內分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能,那外分就是必然選擇。
4.統一的刑罰執行體系。這個問題已經很明確了,不存在爭議,也不存在內分外分的問題。
5.司法行政事務的外部分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現在是由法院檢察院自己來管。筆者認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并未明確或者做這樣的限制。司法行政的管理權與純粹意義上的司法權(審判權、檢察權)具體怎么相分離,自己內部分離還是國家統管分離,現在還可以繼續探討,因為實踐中效果并不好。第一,人財物省級以上統管,發達地區的經費下降了,落后地區的經費也沒得到有效改善。第二,省法院統一進行法官遴選,在去除地方化的同時可能也加強了行政化。這些問題會逐漸顯露,應當允許繼續探討,尋求更為合適的路徑。
6.法律服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司法部黨組由此提出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并以此為總抓手。但筆者認為,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還有其他重要方面涉及司法部,比如建設法治政府、司法權力配置,不宜只把法律服務作為總抓手。此外,司法部雖然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與建設全社會的法律服務體系最近,但也不是直接做的。如果直接提供法律服務,必然強化對律師、公證、仲裁的管理。結果,該管的不管或者管不到,不該管的還在繼續管。例如律師的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到現在也不分明,因為行政管理強,行業管理弱,行業依附于行政。
現在中央明確提出,統籌推進公安改革、國家安全機關改革、司法行政改革,當然要有整體規劃。現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即使在這之前通過《意見》也不能面面俱到。筆者認為,要立足長遠,分輕重緩急。另外,也要分類推進。應該像法院檢察院一樣,制定司法行政五年建設規劃,一步一步推進,不必像現在一個《意見》就一二百條,事無巨細,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