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稅務系統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抓好各項稅收工作,實現了“十三五”時期稅收事業發展的良好開局。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115878億元(已扣減出口退稅),較2015年增長4.8%。此外,稅務部門還組織征收社會保險費、教育費附加、文化事業建設費等其他收入21208億元,同比增長7.8%,增收1528億元。
(一)稅收收入增長放緩,全年增長4.8%,比上年低1.8個百分點。2013年以來,稅收收入增速逐年下降約2個百分點。
(二)中央級和地方級收入增長基本均衡,分別增長5.3%和4.3%。地方級稅收收入中,省、市、縣級收入分別增長5.3%、4.4%和3.9%。
(三)稅收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稅收比上年增長6.6%,增速比第二產業快7.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稅收占全部稅收的比重達56.5%,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3.2個百分點。
(四)區域稅收增長依然不均衡,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增長6.6%、2.9%和0.7%,稅收占比分別為63.1%、18.6%和18.4%,山西、黑龍江、福建等7省區稅收收入下降。
(五是)減稅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營改增”直接減稅5736億元,新增減稅約3000億元,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優惠政策減稅約1900億元,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稅約1100億元,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減稅約1000億元等。
(一)經濟增長保持平穩。2016年,國內稅收收入增長4.8%,增速比2015年下降,低于GDP增速,主要原因是稅收政策減免力度加大,特別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減稅幅度最大,降低了企業稅收負擔,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
(二)工業生產穩中有升??鄢?015年成品油消費稅政策調整對工業稅收的增收影響,2016年工業稅收增速略高于上年。分稅種看,工業增值稅下降0.9%,增速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反映了工業生產穩中有升。
(三)企業效益改善。企業所得稅增速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與之對應,以增值稅為主的貨物和勞務稅增速下降3.3個百分點,反映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降低企業貨物和勞務稅負擔的同時,推動企業效益改善。特別是工業企業預繳企業所得稅增長0.3%,增速比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反映工業企業效益有較明顯改善。
(四)資源類行業景氣回升。與上半年相比,下半年資源類行業稅收增速明顯回升,煤炭開采業稅收上、下半年稅收增速分別為-32.1%和19%,黑色金屬冶煉業稅收上、下半年稅收增速分別為-9.1%和14%。
(五)新興行業和現代服務業增長強勁。一是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分別增長16.5%和36.8%;二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稅收繼續較快增長,增速為15.3%;三是郵政業、廣播影視、體育等消費型服務業稅收增長突出,增速分別為38.2%、16.5%、29.2%;四是科學研究、教育、公共管理等現代服務業稅收大幅增長,增速分別為24.6%、24.9%、40.7%。上述四類行業稅收規模占比約10%,但貢獻了近2/3的稅收增量,已經是稅收增長的主要動力。與傳統行業持續低迷對比,新興行業大幅增長,反映經濟結構轉型加速推進。
(六)房地產業呈現較高景氣度。房地產業稅收增長13.8%,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中介服務、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行業稅收分別增長17.1%、16.7%和132.4%,盡管個別一線城市有不正常現象,但總體上反映出新房銷售和二手房交易均呈成交活躍態勢。
印發“十三五”時期稅務系統全面推進依法治稅工作規劃,形成了從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推進依法治稅的頂層制度框架,指導依法治稅工作開展。一是稅收法治基礎更加扎實。《環境保護稅法》于2016年12月25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快稅收征管法修訂進程。大力開展稅務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稅務系統2239名同志獲得公職律師資格,評選命名首批70家全國法治稅務基地。二是進一步嚴格稅收執法。全面梳理并編制稅務總局權力和責任清單,強化權力監督制約。加大對“營改增”、組織收入、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稅收執法督察力度。進一步規范稅收執法權,出臺《稅務行政處罰裁量權行使規則》。三是稅收服務管理更加規范。將稅收規范化建設作為稅收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持續推進納稅服務規范、稅收征管規范、國稅地稅合作工作規范、出口退稅規范、巡視工作規范、政府采購工作規范等迭代升級,督察審計規范、稅務稽查規范、財務管理規范有序出臺,全面提高了稅收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按照國務院部署,扎實推進稅制改革,有效釋放改革紅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平穩落地并取得良好效應。全國稅務系統上下一心,發揚工匠精神,堅持從嚴從實從細,確保了改革試點一步步順利推進。改革總體運行平穩,直接效應愈來愈明顯,2016年累計直接減稅5736億元,切實減輕了納稅人負擔,實現了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改革目標,在促進經濟增長、產業升級、企業發展、就業創業、社會誠信、國際合作方面的外溢效應日益增大,促進企業治理、稅收治理、財政治理、經濟社會治理的長遠效應逐漸顯現。二是穩步推進有關稅種改革。2016年7月1日起全面推開資源稅清費立稅、從價計征改革,在河北省試點開征水資源稅,改革運行平穩,建立了規范透明的資源收益分配制度,促進了資源節約利用。三是有效落實稅收政策。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的自覺性、主動性,特別是把落實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和自貿區發展等國家戰略、“雙創”等稅收優惠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和督查的重點內容。加強減免稅核算,為準確掌握政策效果、改進完善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以增強納稅人獲得感和滿意度為中心,持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推出一系列便民辦稅措施。在第三方開展的納稅人滿意度調查中,2016年國稅、地稅部門的滿意度調查綜合得分分別提高了1.09分和2分。一是簡政放權持續減負增效。全部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稅務行政審批事項。嚴格落實行政審批時限零超時要求,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三證合一”措施不斷完善,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順利實施。二是春風行動再推惠民套餐。連續第三年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進一步提升了納稅人獲得感。稅務總局在年初推出10類31項便民辦稅措施的基礎上,采取簡并申報繳稅次數、辦稅免填單、推進同城通辦、二維碼一次性告知、強化納稅人權益保護等8類25項具體工作措施,進一步簡化優化辦稅服務流程。結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先后分4批各推出20條共80項優化服務舉措,提高了納稅人滿意度。各地稅務機關相繼配套出臺了8000多項辦稅便利化措施。三是國稅地稅合作贏得各方點贊。國稅地稅合作工作規范持續升級為3.0版,各級國稅地稅部門通過開展聯合辦稅、合作征稅、聯合稽查、信息共享等,積極推進服務深度融合、執法適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便利納稅人。2016年,共有130多位省級黨政領導、800多位市縣級黨政領導對國地稅合作作出肯定性批示。四是稅收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提檔升級。聯合發改委等29個部門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實施41項聯合激勵措施。深化“銀稅互動”助力企業發展活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向誠信納稅小微企業發放貸款2000多億元。完善重大稅收違法黑名單公布、推送實施聯合懲戒的制度體系,截至年底累計公布黑名單案件近3000件,與20個部門聯合懲戒失信納稅人,形成了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氛圍。
圍繞建立科學嚴密的征管體系,深化征管體制改革。一是深入推進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有力有序有效地抓好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督促落實工作,稅務總局加強工作統籌,各地展開積極探索,系統上下聯動推進,并努力爭取各方面支持配合,所有省份均以黨委政府名義制定出臺具體實施方案,保證了《方案》順利落地,一些主體性、標志性改革措施有序推出,重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部分體制機制性改革有所突破,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進展順利。二是實施納稅人分類分級管理。制發《納稅人分類分級管理辦法》,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對納稅人實施科學分類、對涉稅事項進行合理分級,發揮不同層級稅務機關比較優勢,通過差異化管理提高整體稅收征管效能。三是持續深化稅收風險管理。將評價納稅人稅法遵從風險與稅務人征管努力程度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健全總局和省局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稅收風險管理機制,將1062戶企業集團的風險管理層級提升至稅務總局,進一步提升稅收風險管理水平。四是加大稽查力度嚴厲打擊稅收違法行為。深入推進稅務稽查“雙隨機”抽查制度,嚴厲打擊虛開發票、出口騙稅等涉稅違法行為,切實整頓規范行業和地區稅收秩序。特別是改變傳統稅務稽查方式,運用大數據精準選案、精準打擊,有效提高了稽查效率。
樹立大國稅務理念,深度參與國際稅改和全球稅收合作,服務我國對外開放戰略。一是參與國際稅收規則制定。主動做好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包容性框架建立和多邊協議起草工作,在國際稅收規則體系重塑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二是不斷深化國際稅收合作。加快稅收協定談簽和修訂進程,截至年底,共與10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稅收協定。參加金磚國家稅務局長會議并取得重要成果。與OECD、IMF等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分別簽署了稅務合作備忘錄或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全球稅收治理體系的完善。三是成功承辦第十屆稅收征管論壇(FTA)大會。作為G20杭州峰會的重要配套活動,會議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稅收議題,在實施G20/OECD國際稅收改革成果、建設現代化稅務部門、加強征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達成重要共識,簽署了11個雙邊、多邊稅收協議或達成合作意向,書寫了我國深化國際稅收合作新篇章。四是加大反避稅工作力度。2016年8月,稅務總局成立負責全國反避稅工作的專職部門,構建信息共享、共同應對的反避稅全國聯查新模式。進一步完善國際稅收管理平臺,健全跨國公司利潤水平監控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管理和監控跨境稅源。五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提高稅收征管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多邊稅務中心正式啟動,利用多邊稅務中心等平臺為53個發展中國家的200余名稅務官員提供10期稅收業務培訓。
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稅務信息化建設。一是金稅三期工程全面推廣上線。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審計署等部門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稅務干部的拼搏努力,2016年10月,金稅三期工程在全國稅務系統全面上線并平穩運行,在我國稅收發展史上首次實現了基礎平臺、應用軟件、業務標準等方面的統一,將使稅務系統的軟件基礎、數據資源、技術條件發生跨越式變化,顯著提高稅收執法和服務的規范性和統一性,大幅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能力。二是“互聯網+稅務”行動出新出彩。開展第一批11類28項試點工作,新創意、新點子、新成果不斷涌現,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創新項目。三是增值稅發票管理系統顯威顯力。依托該系統,分步取消納稅信用A級、B級和C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發票認證,切實便利了納稅人。有效實現了風險管理的精確制導,通過發票信息比對分析,向基層稅務部門推送風險企業的查實率將近90%。四是稅收大數據應用成效明顯。稅務總局利用金稅三期、增值稅發票管理系統、千戶集團財務經營等數據加強分析,推出了一系列高質量稅收分析產品,各地稅務部門也積極利用稅收數據開展分析,較好發揮了以稅資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