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豐碩,多項財政法律、法規、規章順利出臺。
1.推動出臺《資產評估法》。歷時十年,經三屆全國人大、四次常委會審議,2016年7月2日《資產評估法》出臺,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此法對促進資產評估行業的規范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2.推動出臺《環境保護稅法》。2016年1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稅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后制定的第一部稅法,對推進稅制改革、完善稅收立法具有借鑒意義。
3.推動出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2016年3月10日,第667號國務院令公布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成立16年來,首次以行政法規明確其性質、定位、投資運營、監督以及法律責任,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基金的管理運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增值。
4.制定修訂了多件規章。制定、修訂了《代理記賬管理辦法》《基本建設財務規則》《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贈款管理辦法》等5件部門規章,配合有關部門制定修訂了6件部門聯合規章。
(二)齊心協力,財政立法工作全面推進。
1.深耕細作,《預算法實施條例》修訂日趨完善。配合國務院法制辦3次集中辦公,逐條修改草案。多次與有關單位溝通協調意見,已與法制辦就草案內容基本達成一致,待進一步完善后,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
2.攻堅克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立法取得階段成果。2016年1月起草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先后兩次征求有關方面意見,積極呼吁厘清PPP法和特許經營法的關系,加快PPP立法。
3.分工協作,稅收立法工作取得實質進展。按照中央《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稅收立法。一是修改形成《船舶噸稅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和《煙葉稅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財政部首次在法律法規草案起草階段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根據意見修改形成了擬報送國務院的送審稿。二是向國務院報送了《企業所得稅法修正案(送審稿)》,建議完善慈善捐贈支出結轉扣除的規定。三是參與《消費稅法》《耕地占用稅法》《關稅法》《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的研究起草,配合法制辦研究修改《稅收征管法》。
4.積極參與,其他各項立法工作有序推進。一是配合制定《政府投資條例》,對其中有關政府投資管理體制、范圍、方式等重要內容提出了修改意見。二是參與《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草案)》《電子商務法(草案)》《住房公積金條例》《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三是組織開展《資產評估行業財政監督管理辦法》《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等多部規章的制定、修訂工作。2016年,財政部共審核全國人大、國務院法制辦等部外單位送來的法律草案134件次、行政法規草案69件次,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文件共254件次。
(三)認真細致,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取得新進展。根據國務院文件清理工作要求,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13年12月發布的現行財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第十二次全面清理,確定廢止和失效的財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共1255件,并以財政部令第83號向社會公布清理結果。同時,以財政部公告(2016年第102號)向社會公布了現行有效財政規章目錄,提高了制度的透明度。
(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1.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2016年初,財政部本級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各有7項。2016年1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取消部本級的行政許可2項,待《證券法》修訂后公布;還有2項涉及非稅收入減免的事項,經請示法工委,確定不屬于行政許可,擬予調整。在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中,有2項已經取消;有1項涉及職業資格的事項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取消,待《會計法》修訂后公布。
2.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2016年初,財政部作為行政審批受理條件的中介服務事項有2項,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待《證券法》修訂后與涉及的審批事項一并取消。
3.進一步規范和改進行政審批管理。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規范管理,不斷精簡申報材料、減少無謂證明,方便群眾辦事創業。開展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修訂《行政審批事項審查工作細則》,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權限,強化責任追究。按季度定期報送審批事項辦結情況,實現審批辦理“零超時”。建設維護財政部網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專欄,加大信息公開。建成并運行“財政部行政審批管理系統”,實現了“一站式申請、一大廳辦理、一平臺審批、一網式公開”。
4.做好取消下放審批事項的落實工作。修訂廢止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定配套措施,確保取消下放事項落實到位。轉變管理方式,通過制定標準、加快組建行業協會、加強監管協調等,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二)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編制公布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梳理出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資產財務、會計、政府采購、資產評估、財政票據、農業綜合開發等8類執法事項,全部納入2016年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建立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制定隨機抽查工作細則,督促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
(三)完成國務院布置的年度放管服改革任務。按照國務院印發的《2016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要點》的要求,研究提出 “積極開展收費清理改革和監督檢查”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兩項改革任務的完成時限和成果形式,并在推進過程中,定期向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匯報工作進展。截至年底,涉及的改革任務均已按期完成。
(一)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年底中央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后,財政部制定了貫徹落實《綱要》的部內分工方案,將《綱要》涉及財政部的44項任務措施,逐一分解落實到部內各牽頭單位和參加單位,并明確提出了時間進度安排和可檢驗的成果形式。及時了解、敦促、匯報部內各單位承擔任務的進展情況,做好貫徹落實《綱要》情況的專項督查。
(二)研究出臺《法治財政建設實施方案》。根據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綱要》的有關要求,結合財政法治工作實際,研究出臺《法治財政建設實施方案》,規定了依法全面履行財政職能等7個方面的40項舉措,提出了力爭到2020年形成完備的財政法律制度規范體系、高效的財政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財政法治監督機制、有力的財政法治保障機制的法治財政建設目標,為加快法治財政建設,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三)順利籌建財政部法律顧問團隊。按照《綱要》及中央《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制度的意見》要求,開展財政部法律顧問隊伍籌建工作,組織聘請來自研究院校和司法實務部門的14位知名法學專家作為財政部的法律顧問,為法治財政建設增添了智力支持。
(四)對財政系統“兩依”示范點工作進行評估。通過自我評估、第三方評估、會議交流等方式,對全國財政系統首批9個“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示范點”的建設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和評估,形成《全國財政系統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示范點建設評估報告》,提煉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法治財政建設經驗,為擴大示范點建設奠定了基礎。
(一)辦理行政復議案件情況。2016年,財政部共收到行政復議案件214件,創歷史新高。審理行政復議案件173件(本期受理165件,上期結轉8件),審結154件,綜合糾錯率22.73%(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的26件,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6件,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3件),維持率77.27%(駁回行政復議申請的20件,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81件,行政復議終止15件)。
(二)組織行政訴訟應訴情況。2016年,人民法院共立案涉及財政部的行政訴訟案件81件(一審61件,二審20件),共審結涉及財政部的一審行政訴訟案件31件(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17件、裁定駁回原告起訴7件、裁定準許撤訴5件、判決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1件、確認程序違法1件),審結涉及財政部的二審行政訴訟案件13件(判決駁回上訴9件,裁定駁回上訴4件)。
(三)辦理國務院行政復議裁決答復情況。2016年,財政部收到法制辦轉來的行政復議裁決案件61件,截至年底,法制辦已審結的43件裁決案件全部維持了財政部的行政復議決定。
(四)舉一反三,規范高效地履職盡責。印發《財政行政復議法律文書示范文本(2016版)》,完善《行政復議案件辦理工作流程》和《行政訴訟應訴準備工作流程》,打造標準化工作流程。聘用律師事務所、邀請法律專家就疑難復雜案件提供專業服務。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在行政糾紛解決中有錯必究,加強對財政部門行政行為的監督。梳理挖掘引發行政爭議的原因,主動向有關單位提出依法行政完善工作的建議。完善財政行政復議信息管理系統,加強理論研討和經驗交流,指導地方財政部門做好復議、應訴工作。
(一)開展全國財政“六五”法治宣傳教育表揚工作。根據司法部、全國普法辦的要求,做好全國財政系統2011-2015年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的推薦工作,共推薦先進單位4個、先進普法辦1個、模范個人1個、先進個人5個、先進工作者1個,均得到表彰。財政部作為先進代表,在第八次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會議上做了交流發言。組織開展對在全國財政“六五”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通報表揚。
(二)制定全國財政“七五”普法規劃。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在征求部分部內單位和省級財政部門、專員辦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制定了《全國財政法治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對全國財政系統“七五”普法工作作出系統部署。
(三)出臺財政干部學法用法制度。根據中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關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結合財政工作實際,組織制定《財政部關于完善財政干部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推動財政干部學法用法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
(四)組織開展多項普法活動。邀請中央黨校教授來部舉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專題報告會。組織參加司法部、全國普法辦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法治動漫微電影作品征集活動”、“第十屆全國百家網站、微信公眾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在全國財政系統征集了百余部緊扣法治建設主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作品。
(一)開展憲法有關專題研究。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憲法中基本經濟制度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撰寫了《海納百川 繼往開來 按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憲法》《政府間事權劃分歷史沿革與啟示》《我國憲法基本經濟制度研究——基于對前蘇聯1936年憲法與我國五四憲法比較分析》等報告。
(二)開展政府間財政關系法立法研究。研究撰寫了《<政府間財政關系法>立法框架調研報告》,赴法國參加政府間財政關系立法培訓班,撰寫了《法國政府間財政關系立法培訓報告》。
(三)組織智庫開展課題研究。組織共建高校等智庫開展“非營利性組織財政管理問題研究”、“世界主要國家政府間財政關系立法研究”等課題研究。申請世界銀行貸款“現代財政制度與國家治理”技援項目,開展政府間財政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