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1150.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9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429.92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615.17億元,增長9.6%。人均生產總值達35,143元,增長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5.50億元,增長23.3%。進出口總額51.68億元,下降8.6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5。
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財力達到1755.86億元,比上年增加151.02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5.99億元,增長13.7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87.97億元,增長14.9%。進一步完善自治區對下轉移支付制度,2016年共落實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210.3億元,重點向高寒、偏遠、貧困、邊境地區傾斜。西藏自治區各級國家稅務部門緊緊圍繞實現稅收現代化的目標,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不斷創新服務管理方式方法,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關于深化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狠抓改革任務落實。一是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加大預決算公開力度,區、地(市)兩級部門預決算公開試點擴大到除涉密單位的所有預算單位,縣級部門預決算公開試點正式啟動,繼續將“三公”經費安排使用情況納入公開范圍。規范預算編制,穩步探索推進項目庫建設。實施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試編2016-2018年、2017-2019年中期財政規劃。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現四本預算統一編報。加大政府預算統籌力度,將部分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達到19%。繼續擴大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范圍。試編完成自治區本級2015年度支出經濟分類決算。二是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積極開展區內各層級政府間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研究。以營改增為契機,研究推進自治區與地(市)、縣(區)收入劃分工作。三是稅收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全面推進“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全面推開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實施清費立稅。全面落實惠企財稅政策,進一步完善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四是其他重要改革有序推進。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做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工作。財稅庫銀等信息化改革穩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向鄉鎮延伸。繼續推進公務卡改革和政府購買服務工作。探索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
強化財經形勢預測分析和宏觀調控政策研究,將創新發展、提質增效作為財政政策的用力方向,努力推動全區經濟長足發展。一是保障自治區重大戰略項目實施。充分發揮政府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采取預撥、調劑、墊付等方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累計落實基建投資356.34億元,重點支持拉林高等級公路、拉林鐵路、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貢嘎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工程建設。統籌18億元,支持開展高寒、高海拔縣域的供水、供暖、供氧建設試點。支持“4·25”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特色小城鎮試點建設。支持舉辦第三屆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二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推動旅游文化、天然飲用水、清潔能源、高原種養加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支持國有企業發展改革。推動園區經濟發展。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實施結構性減稅和降費減負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扶持涉藏航空企業和航油企業發展壯大。三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整合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確保生態環境持續良好。支持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并舉的綜合防治體系。
圍繞短板底線,做足惠民文章,扎實辦好自治區確定的“十件民生實事”。2016年全區財政民生領域支出1266.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9.9%。一是推進脫貧攻堅。發揮財政職能,整合各類專項資金85.2億元,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二是做好“三農”工作。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支持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做好農村危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財政對農牧民直接、間接補助達到年人均4486元,有力促進農牧民增收。三是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繼續落實學前至高中階段15年免費教育政策,將教育“三包”政策年生均標準提高至3240元。支持城鄉雙語幼兒園建設,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和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推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加強高等學校內涵建設。提高鄉鎮教師生活補貼標準。整合安排資金3億元,支持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四是促進公共文化科技體育事業發展。支持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改革科研經費管理方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保護。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支持體育事業和檔案事業發展。五是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補助資金提高到55元。農牧區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分別達到年人均435元和420元。全面實施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整合安排資金2.19億元,支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六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連續12年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開展自治區本級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月人均15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年人均2550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月人均640元。制定出臺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支持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休人員離休費。提高全區干部職工按月住房補貼標準。落實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獎補政策和職業培訓補貼政策。七是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和夯實基層基礎。落實公共安全經費,支持維穩部門工作有序有力開展。支持開展強基惠民活動和創新寺廟管理工作。認真落實鄉鎮干部補助政策。提高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標準。
一是狠抓增收節支。一方面,認真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財稅優惠政策,積極主動向財政部銜接匯報工作,進一步爭取中央財力支持;依法加強稅收收入管理,確保依法征收、應收盡收;健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強化非稅收入收繳工作。另一方面,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自治區黨委約法十章和九項要求;集中財力保重點,厲行節約壓一般,2016年自治區“三公”經費支出10.5億元,同比下降22%;強化預算約束,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科學編制“十三五”財政規劃。系統總結“十二五”財政發展規劃執行情況,立足“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明確財政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為引領財稅改革發展、有序推進各項財政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三是加強全過程績效管理工作。制定《西藏自治區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業務規程》,積極引入第三方評價,對97家部門上報的2017年的2312個項目進行了事前評價,對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農業綜合開發、信息化建設項目實施重點評價,建立了績效評價與2017年預算編制掛鉤機制,取得良好效果。四是狠抓預算執行。建立健全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加快資金下達進度。強化預算執行主體責任和項目支出管理責任,完善預算執行通報、約談制度。五是盤活存量資金。建立結余結轉資金定期清理機制,進一步加大結余結轉資金清理力度,2016年自治區本級收回結余資金28.45億元。六是清理整合專項資金。對自治區本級設立的專項資金進行清理、撤并、整合,專項資金項目數量壓縮了50%以上。七是規范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定《西藏自治區政府債務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政府債務舉借、使用和償還相統一的債務管理機制,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有效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認真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2016年西藏首次自主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5.76億元,及時下達政府債券資金。八是加大財政監督及代行中央財政預算監管力度。財政監督檢查派出人員、被檢查單位、涉及檢查資金均超過歷年規模。積極配合做好審計等各項監督檢查工作。認真履行代行中央財政監督管理職能,做好中央駐藏單位的預算監管工作。做好全區會計監督、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核查、在藏金融機構利差和特殊費用補貼審核等工作。九是做好其他方面管理工作。財政投資評審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審減概(預)算、決(結)算建設項目資金17.88億元和3.69億元。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進一步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制度體系。修訂全區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限額標準,制定代理機構管理辦法,規范政府采購工作。做好會計行業監管工作。探索建立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