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貴州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734.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6.54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4636.74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5251.15億元,增長11.5%。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口徑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項目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及農村農戶投資)13204億元,增長20.6%。全年進出口總額57.21億美元,下降53.2%。其中,出口47.64億美元,下降52.1%;進口9.57億美元,下降57.9%。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0.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4。
全省財政總收入2407.74億元,比上年同口徑(按照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辦法及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的相關規定,對2015年基數進行調整,下同)增加115.92億元,增長5.1%。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61.34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00.1%,增加117.63億元,增長8.1%。其中,稅收收入1120.44億元,增加68.19億元,增長6.5%;非稅收入440.9億元,增加49.44億元,增長12.6%(非稅收入占比為28.2%,剔除營改增及轉列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徑占比為24.5%,下降0.6個百分點)。加上中央各項轉移支付、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收入合計6341.27億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262.36億元,增加311.72億元,增長7.9%。加上上解中央支出、增設預算周轉金、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合計6319.21億元。收支相抵,當年收大于支22.06億元。加上滾存結余收入,減去結轉下年安排支出后,全省赤字43.5億元,較上年消化赤字1.82億元,主要是七星關、劍河、烏當等地消化赤字力度較大。
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94.3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09.7%,增加39.3億元,增長15.4%。其中,稅收收入183.5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9.1%,增加8.75億元,增長5%;非稅收入110.8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33.2%,增加30.55億元,增長38.1%,主要是部分省屬企業按規定上繳的利潤和股利股息收入增加。加上中央各項轉移支付、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調入省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收入合計4830.09億元。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05.1億元,增加42.6億元,增長4.9%。加上省對市縣補助支出、上解中央支出、補充省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合計4837.75億元。收支相抵,當年支大于收7.66億元。加上滾存結余收入,減去結轉下年安排支出后,收支平衡。
省對下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2059.08億元,增加195.64億元,增長10.5%。其中,稅收返還112.16億元,增加56.54億元,增長101.7%(含2016年營改增稅收返還56.54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1061.18億元,增加43.56億元,增長4.3%;專項轉移支付885.74億元,增加95.54億元,增長12.1%。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715.54億元,增加67.8億元,增長10.5%。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收入等,收入合計1907.67億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762.4億元,增加121.74億元,增長19%。加上調出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待償債置換專項債券結余等,支出合計1817.53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90.14億元。收支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及其安排的支出增加。
省本級政府性基金收入36.63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2.8%,增加5.56億元,增長17.9%。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調入資金等,收入合計1085.35億元。省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22.31億元,加上省對市縣補助支出、調出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等,支出合計1077.74億元。收支相抵,結轉7.61億元在2017年安排使用。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收入8.7億元,為預算的100%,減少4.43億元,下降33.7%,主要是上年收入中包含4.46億元省屬國有企業一次性產權轉讓收入。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支出8.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收支平衡。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35.66億元,為預算的115.1%,增加35.83億元,增長5.1%。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12.5億元,完成預算的102.6%,增加58.48億元,增長10.6%。
省本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35.35億元,為預算的109%,增加9.26億元,增長7.3%。省本級社會保險基金支出94.53億元,完成預算的97.8%,增加13.93億元,增長17.3%。
2016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政策性減收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全省各級財政部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強化收入征管、盤活存量資金、優化支出結構、硬化預算約束以及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等措施加強財政收支管理;爭取中央支持,累計獲得中央各項轉移支付2581.79億元(含2016年營改增稅收返還71.9億元),比上年增加234.6億元,增長10%;全省九項民生類重點支出完成3038.07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0.5%,高于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2.6個百分點,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1.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財政在促進經濟穩步增長、民生持續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支持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推進“六大脫貧攻堅戰”。下達易地搬遷扶貧工程資金189.92億元,為落實全年45萬人搬遷任務提供資金保障。下達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8.68億元,重點支持農村“三變”改革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扶貧,建立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下達林業發展專項資金60.92億元,爭取到中央下達退耕還林工程任務477.4萬畝(含2016年底追加4.4萬畝)和2.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的政策支持,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2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在清水江、紅楓湖、赤水河、烏江開展流域間生態補償,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下達“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個小康行動計劃資金200.23億元,改善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水、電、路、訊、房、寨等基礎設施條件。統籌教育精準扶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等專項資金,對全省31.7萬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實施教育精準扶貧資助政策,對貧困人口提供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將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人口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安排32億元用于貴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省級出資,出臺了極貧鄉(鎮)子基金管理辦法,指導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支持丹寨縣統籌整合財政專項資金開展脫貧攻堅改革試點,破解脫貧資金短缺難題。二是圍繞培育發展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衍生業態,支持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2016年省級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增加到16.5億元,其中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資金達到4.1億元,促進大數據聚集、融通、應用。完善“云工程”建設改造和登云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統籌有關部門現有專項資金和新增資金,支持各云長單位建設改造云工程以及各云工程使用云上貴州系統平臺云服務。安排5000萬元支持以大數據發展應用為重點的信息化示范項目,并優先用于購買云服務。支持運用大數據助推黔貨出山,推動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20個縣入圍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爭取到中央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資金3.35億元,用于行政村實施寬帶網絡建設。
一是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做好政策對接、工作銜接、納稅服務、應急處置等工作,減輕企業稅負。全面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合理確定20種應稅礦產品的適用稅率和精礦、原礦換算比,將全部資源品目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征價格調節基金。對全省67戶企業投入的351項科技研發費用實施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取消、停征和整合部分政府性基金,擴大有關政府性基金和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從2016年5月1日起的兩年內,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20%降至19%,失業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1.5%降至1%,工傷保險整體費率降低15.8%。階段性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出臺了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的若干措施。二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轉型和創業創新,安排專項資金45.29億元,支持實施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政策,推動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動用省級預備費10億元支持提升煤炭安全生產能力和煤電聯動等工作;全省科學技術支出完成69.3億元,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爭取到貴陽市納入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城市基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下達財政補貼資金34億元,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全省投入補助資金16.88億元,選擇46個縣、1688個行政村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支持構建大旅游開發格局,省級安排旅游發展、航線航班培育、對外傳播推廣、旅游資源大普查等資金7.53億元,推動旅游業持續實現“井噴式”增長。三是加大投資增加有效供給。全省交通運輸支出完成289.97億元,持續加大鐵路、公路、水運等綜合立體交通建設。支持設立交通產業發展基金。全省水利支出完成168.29億元,重點支持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及水利建設“三大會戰”。省級整合5.5億元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撥付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207.07億元,支持推進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
一是支持教育改革發展。全省教育支出完成843.54億元,建立了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1個縣及10個極貧鄉鎮啟動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餐改善計劃,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增強高校建設發展能力,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協調發展。二是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全省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完成392.51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增長10.5%;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由40元提高到45元,增長12.5%;爭取到中央將貴州省5個市(州)納入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政策支持;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綜合改革;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投入力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和就業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和明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申報結算管理有關事項。全省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367.23億元,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由464元/月提高到510元/月,增長9.8%;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由2695元/年提高到3184元/年,增長18.1%;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推進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高技能人才培養、國家級和省級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和大師工作室等工作,增強就業公共服務能力。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省住房保障支出完成291.73億元,支持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7.6萬套(戶),改造農村危房30萬戶。五是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全省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完成67.34億元,繼續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支持出版傳媒事業、廣播電視和多彩貴州“廣電云”村村通工程,支持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和全民綜合素質。六是做好防災減災經費保障工作。省級籌集各類救災資金10.7億元,確保防汛搶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等工作有序開展。動用省級預備費1.59億元,進一步加大災后農村毀損房屋恢復重建工作力度。
一是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出臺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省以下增值稅收入劃分變動過渡方案,保持改革前后省、市、縣三級財力格局基本不變,確保各級財政運行平穩。加大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力度,2016年新增5項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由16%提高到19%。盤活財政沉淀資金,全省財政收回存量資金97.57億元,按規定用于經濟社會發展亟需資金的重點項目。將“稅收增長率”“稅收收入占比”和“稅收貢獻率”等因素納入相關轉移支付算賬,正向引導市縣提高財政收入質量。調整和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切實保障“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目標任務落實到位。加大對民族自治州和財力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市縣增強發展能力和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出臺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獎補資金試行辦法。二是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舉辦促進民間投資和PPP項目合作推進會,建立貴州省PPP產業聯盟,出臺PPP示范縣和示范項目獎補政策。與中國PPP基金公司合作設立中政企貴州基金。全省共有25個國家級和省級PPP示范項目處于執行階段,涉及總投資592.6億元,涵蓋市政工程、交通運輸、污水處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旅游、教育等15個領域。三是推進財政與金融融合發展。完善全省政策性擔保體系,投入10億元完成58個縣級政策性擔保機構的注資參股工作,推動16個縣完成政策性擔保機構組建工作,實現了政策性擔保機構縣域全覆蓋。省級設立了10億元規模的小微企業及“三農”擔保貸款風險補償金,建立了“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穩步推進“黔微貸”“貴園信貸通”“貴工貸”等7個融資產品實施,鼓勵金融機構助推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貴州省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全年累計為1.86萬戶企業完成融資擔保額132.69億元,平均放大倍數3.37倍。成立了貴州省農業信貸擔保股份有限公司,與5家銀行簽訂了100億元的銀擔合作協議,支持各縣涉農項目實施。有效發揮省屬國有企業續貸周轉金和白酒企業續貸周轉金對緩解企業信貸周轉困難的作用,全年共為100戶企業實施續貸13.27億元。支持農村金融發展,下達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和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3.81億元,撬動村鎮銀行和縣域金融機構貸款發放額超過990億元。推進農業保險發展,撥付財政補貼資金3.9億元,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力度,有效分散農戶和各類農業生產組織的風險。四是加快推進貴州省貴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整合重組。支持貴民集團公司有序推進脫貧攻堅、重大民生項目投融資、政府投資基金運營管理、參股地方金融、高校債務化解等工作。
一是夯實預算管理基礎。增強預算法治意識,推動各級政府和部門、單位按照預算法的規定加強預算管理。強化財政收入征管,提高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硬化預算約束,嚴格執行人大批準的預算,年度中除政策性增支以及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點支出外,原則上不辦理追加支出事項;確需追加的支出,按法定程序報批預算調整。推進省級重點領域編制部門三年支出規劃。加強對預算公開工作的分類指導和政策解讀,出臺了進一步推進預算公開工作的實施意見,除涉密部門和事項外,全省各級各部門依法公開了年度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決算信息。抓好預算績效管理,開展試點部門績效目標監控及項目實施結束后的績效自評價,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開展省級財政重大專項資金績效評價。二是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預算管理等制度規定,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風險預警管理和應急處置機制,嚴控政府債務風險。省級財政下達補助資金11.71億元,督促市縣財政按照1:1比例落實資金建立本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作為防范債務風險的“防火墻”。繼續做好存量債務的置換工作,已置換債務平均期限從4年拉長至6.2年,平均利率從7.8%降低至3.1%,累計減少利息支出約218.43億元,有效緩解市縣償債壓力。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擔保承諾行為。通過預算資金安排、探索融資平臺公司轉型等方式進一步化解存量債務。三是加強財政監督管理。推進財政內部控制建設,建立了由1個內部控制基本制度和7個專項風險管理辦法組成的“1+7”財政內部控制體系,切實提高財政部門的風險防控能力和內部管理水平。強化財政資金監管,重點對財政資金安全、扶貧資金管理、地方政府置換債券管理和使用、非稅收入收繳和預決算公開等開展專項檢查,繼續推進嚴肅財經紀律暨民生領域整治鑄廉三年行動專項檢查,對存在違反財經紀律行為的地區和單位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