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肅省實現生產總值7152.04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3.47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491.53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3687.04億元,增長8.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7458元,增長7.2%。全年固定資產投資9534.10億元,增長10.52%。全年進出口總額453.2億元,下降8.3%。其中,出口268.2億元,下降25.7%;進口185.0億元,增長39.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3%,其中城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2%,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9%。
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6.8億元,完成預算的101.1%,同比增長8.8%。其中:稅收收入526億元,完成預算的94.7%,同比增長3.5%;非稅收入260.8億元,完成預算的116.9%,同比增長21.8%。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152.7億元,完成預算的97.3%,同比增長6.6%。其中:農林水支出481.4億元,同比增長8.4%;教育支出548.6億元,同比增長10.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63.4億元,同比增長1%(主要是中央補助減少2.2億元);科學技術支出26億元,同比增長28.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68.3億元,同比增長11.2%;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274.1億元,同比增長9.6%;節能環保支出95.1億元,同比下降0.3%(主要是中央能源節約利用補助減少7.7億元);城鄉社區支出200.6億元,同比增長64.9%;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支出69.4億元,同比增長45.5%;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95.5億元,同比增長8.6%;公共安全和國防支出159.7億元,同比增長26.4%。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09.3億元,同比增長16%;支出379.8億元,同比增長7.9%。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8.3億元,下降18.3%(主要是受企業利潤下降、上年股權轉讓一次性因素影響),加上上年結轉10.1億元、中央補助20.9億元,總收入39.3億元;支出31.1億元,同比增長814.3%,主要是中央下達“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補助20.6億元,加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5億元,總支出36.6億元。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604.3億元,支出568.7億元,加上歷年滾存結余669.6億元后,累計結余705.2億元。
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8.9億元,完成預算的98.8%,同比增長5.8%(主要是稅收收入增幅低于預期);支出639.9億元,完成預算的93.2%,下降8%(主要是中央車購稅補助預算調減,對甘肅省公路建設補助資金比上年減少80億元)。對市縣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1818.5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稅收返還51.8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1027.8億元,專項轉移支付738.9億元。
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36.9億元,同比增長11.8%;省級支出90.3億元,同比增長1.7%。對市縣轉移支付補助45.3億元。
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4億元,加上上年結轉10億元、中央補助20.9億元后,總收入36.3億元;支出29.7億元,加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4.5億元,總支出35.6億元。對市縣轉移支付補助1.4億元。
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88億元,支出165.8億元,加上歷年滾存結余304.7億元,累計結余326.9億元。
全省及省級政府債務情況。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核定甘肅省2016年政府債務限額1959.5億元,增加250億元。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分配省級588億元,增加100億元;市縣1371.5億元,增加150億元。截至2016年底,全省債務余額為1801億元,其中:省級587億元,市縣1214億元,均在核定的限額之內。
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情況。2015年末,全省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規模為111.9億元,其中省級73.9億元。2016年年初,全省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52億元,其中省級30億元。2016年年末全省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總規模120億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3.8%,其中省級82億元,占當年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含對下級轉移支付)的3.3%。全省及省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規模均在規定比例5%之內。
一是加強收入征管。緊盯全年目標任務,強化與執收部門的協調溝通,密切跟蹤收入形勢變化,加強分析研判,完善征管措施,挖掘增收潛力,依法依規組織收入,確保應收盡收。二是硬化預算約束。堅持先有預算、后有支出,從嚴控制預算調整事項,確需追加預算的,嚴格按程序報批。加快支出進度。采取提前告知、切塊下達、預撥清算、限時辦結等多種方式,提高支出的時效性。靠實主體責任,加強考核通報、跟蹤督導、存量資金清理等工作,對預算執行進度緩慢或預計年內難以執行的資金,及時調整用途,避免造成資金新的沉淀。三是嚴控一般性支出。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格執行“約法三章”,從嚴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堅持雪中送炭、量力而行,統籌安排財力,優先保障中央和省上統一出臺的支出政策落實。
2016年中央下達甘肅省一般公共預算補助2047億元。均衡性轉移支付等財力性補助618億元,增長14.1%;甘肅省列入全國資源能源型重點省份,中央財政給予特殊財力補助6億元;新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7個,補助總額達到42.6億元;各類扶貧資金74億元,增長48%;安排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建設任務242萬畝,2016-2020年共補助資金35.2億元;慶陽市成功入圍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2016-2018年補助資金12億元;中央將甘肅省納入國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保護修復試點范圍,并給予試點補助。同時,中央在國有企業去產能和“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博會等方面都給予了傾斜支持。
一是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1+17”精準扶貧行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整合省級22個部門涉農資金568億元,80%以上資金直接切塊下達到縣;在58個連片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涉及中央和省級項目34項、資金145億元,增強了縣級政府統籌使用資金的自主權。二是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機制,通過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增加扶貧領域投入。2016年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223億元,累計達到434億元,惠及96.4萬戶、398.2萬貧困人口;累計發放雙聯惠農貸款258億元,惠及36.3萬戶、145萬農村人口;支持發放牛羊蔬菜產業發展貸款301億元,惠及農戶18萬戶、農民合作組織4800多個。
全省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10類民生支出2485.3億元,占總支出的78.8%。省級撥付資金133.5億元,10件為民辦實事全部辦結。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籌資標準達到540元,城市低保補助標準提高10%,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提高15%,農村一、二類低保標準實現與扶貧脫貧線“兩線合一”。設立創業帶動就業、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專項資金,開展就業技能提升培訓。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平均提高6.86%。學前教育幼兒免保教費、建檔立卡戶普通高中學生免學雜費、中職免學費、建檔立卡戶省內高職學生免學費和書本費、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教育各階段困難家庭學生資助等政策全面落實。籌措資金41億元,有效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實現1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支持棚戶區改造13.07萬戶,落實公共租賃住房5.17萬套(戶)。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警銜津貼、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調資等政策落實到位。
擴大政府性基金和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取消省級行政事業性收費16項、經營服務性收費5項,停征價格調節基金。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政策措施,籌集資金50.4億元,支持煤炭、鋼鐵行業壓減產能;落實中央下放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為企業發展減負添力。落實各項財稅扶持政策,補助資金15.2億元,加快推進蘭州新區建設發展。籌措資金185億元,支持加快交通、水利及城市等基礎設施建設。出資15億元用于新設和補充政府性投資基金,支持中小企業、商貿流通、技術創新驅動、旅游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發展。支持成功舉辦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第二十二屆“蘭洽會”,支持增開國際國內航線、運行中歐貨運班列。累計安排資金21.1億元,支持蘭州新區職教園區、體育館、科技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累計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466個,13個項目進入公開選優社會資本方的采購階段和落地執行階段。
進一步推進預決算信息公開,省級首次公開對市縣轉移支付預算。省級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項由103項歸并到90項。加大清理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力度,收回資金24.9億元,有效增加扶貧、教育等重點領域投入。積極穩妥開展省級國庫現金收益運作,當年實現增值6億元。成功發行政府債券666.6億元,平均利率2.98%,每年減輕政府利息負擔約13億元。從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納入試點企業19萬戶,直接減輕企業負擔24.6億元以上,減稅面達到98%以上。落實國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稅費優惠政策,累計為55.6萬戶企業減免稅費16.6億元。實行中央與地方、省與市縣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從2016年7月1日起,按照稅負平衡原則實行資源稅改革。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支持政策,下達市縣獎補資金2.2億元。省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組織開展預決算公開、非稅收入收繳、重大民生政策落實等專項檢查,督促整改存在的問題。調整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將屬于市縣事務、具有財力性質的專項轉移支付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促進地區間財力均衡,加大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財政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以縣鄉政府實現“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為目標,逐步提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水平,實現縣級政府財力與保障責任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