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30年非洲糧食問題預測及對中國的影響

2017-01-25 10:58:12宮景文劉文超
自然資源情報 2017年8期
關鍵詞:糧食

宮景文,劉文超

(1.…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北京100812;2.…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非洲作為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2030年人口預計將達到16億,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升至19%。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下,非洲難以建立起自主的糧食生產機制,人口的快速增長將使非洲糧食缺口進一步擴大,而如此大幅的增長將對世界糧食市場乃至全球經濟政治局勢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非洲缺糧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包括自然災害、土地分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原因,但最核心的影響因素是發達國家操縱國際政治和貿易規則——利用有糧援助和商品糧低價傾銷定點清除了較為落后的非洲糧食產能,使非洲國家糧食主權不斷喪失。非洲國家為了進口更多的糧食不得不靠輸出更多的資源來換取美元,造成資源輸出依賴及糧食進口國的財政及國際收支的惡化。久而久之,造成非洲缺糧國既無能源可出口,也無糧食可供糊口的惡劣局面。我國耕地資源的資源稟賦和利用現狀決定了我國現階段糧食供應難以全面自給自足。而非洲糧食問題對中國的影響,首當其沖體現在糧食安全領域。加之,世界經濟體系中糧食價格與能源價格呈現強相關性,原油價格很大程度上影響糧食價格。糧食作為一種手段,已成為超級大國向第三世界攫取利潤的重要手段,利用糧食援助誘使受援國選邊站隊,或將對中國形成戰略擠壓。同時,近年來我在非洲投資高速發展,在非洲利益不斷增長,一旦其出現內亂,我國投資將可能化為烏有。因此,非洲的糧食問題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糧食安全、資源安全和國際戰略地位。

為應對非洲缺糧問題對我國經濟乃至政治地位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海外租地種糧、直接掌握糧食資源量方面。本文通過對以往政策的總結分析,指出這些應對措施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投入產出比低等弊端,進而提出新的解決思路,變“把地引進來”為“讓錢走出去”,將新的戰略重點放在糧食的貨幣屬性方面,進而掌握糧食資源量的主動權、降低糧食市場波動性。通過爭取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定價權,利用金融杠桿,掌握市場主動權,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與國際權益。同時,主動布局并積極推動中國糧食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擴大與周邊國家的糧食流通,將“一帶一路”戰略、自貿區建設、經濟共同體建設相結合,多效并舉,提高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資源安全領域的國際利益和戰略地位。

1 人口高速增長帶來糧食剛需

1.1 中國與非洲:人口比例倒轉

1996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宣布新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此時,非洲人口約7億,占世界人口的12%。2015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已下降至不到19%,而非洲增長至12億,與印度相當,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提升到近16%。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署發布的《2030人口展望》,2030年,非洲人口預計將達16億,占世界人口比例達19%。而根據2017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約14.5億,占世界人口比例進一步下落至約17%。

與此對應,中國糧食消費總量也應在2030年前后達到頂峰。有學者指出,如果不考慮不同年齡性別人口消費的差異,我國2030 年的糧食消費總量將達峰值;如果考慮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我國糧食消費總量將提前5年左右達到峰值。2040年以后,糧食消費總量將呈現減少的態勢。這是本文將2030年定位為時間節點坐標進行研究的意義。

1.2 人口增長快車道,糧食增產慢車道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口-糧食問題最緊迫的地區,從20世紀的廣泛分布于亞非拉三大洲,逐漸集中于非洲。

非洲相對其他地區的最大特色是人口的無差別增長。非洲國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國家,不論經濟情況如何,人口增速均處于2%~3.5%之間的快速通道。目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8個國家中,有22個國家人口年增長率超過3%,非洲的人口動態長期以來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以后,非洲的人口動態由高出生、高死亡模式向高出生中死亡模式轉變,醫療技術的引進和改善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正是死亡率的下降和持續的高出生率導致非洲人口迅速增長。

非洲是世界農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古羅馬時代,埃及是羅馬帝國的糧倉。近代以來,隨著19世紀末歐洲殖民者完成對非洲的全面瓜分,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殖民者開辟了對經濟作物的種植,使得非洲一些國家的農業生產單一化,削弱了主糧生產。非洲獨立浪潮后,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獨立初期的各種農業政策問題,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開始逐漸出現。

目前,非洲糧食產量是40年前的4倍,人口也是40年前的4倍。2016年,非洲糧食產量約1.6億t。這個數值約為印度(2.7億t)的六成。40年來,人均糧食產量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態。2014~2015年度,非洲國家進口糧食約0.6億t。產量加上進口量,非洲人均糧食占有量約為年220kg,與我國1960年前后糧食最困難時期相仿。2030年,非洲人口將比2016年增長4億,若按現在的低水平的人均糧食占有量計算,增長的4億人口需要0.88億t糧食,即在15年內需要增產62%。以與非洲氣候更加類似的熱帶國家印度相對照,作為一個“綠色革命”實施相對成功的國家,印度在糧食生產增長最快的15年中(1985~2000年),也僅增長了40%,從1.657億t增長至2.349億t,可見未來非洲進口糧食量還可能進一步擴大。經合組織—糧農組織2015~2024年農業展望顯示,202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糧食進口比例可達近25%。一旦對糧食的需求超過了本洲糧食產量和進口能力的總和,非洲將從風險性缺糧轉變為系統性缺糧。

1.3 饑荒的陰影:風險性缺糧

美國第200號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提出,“人口增長對全球政治經濟生活最基本的影響之一是人口增長與糧食的關系。當這種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出現短缺的時候,人口、國家資源、環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穩定問題就會交織在一起。”

非洲農業仍處在靠天吃飯的階段。歷史上,旱災是非洲大饑荒的主要推手。由于基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匱乏,自然災害極易造成糧食減產,在糧食供應本就偏緊的情況下,觸發糧食危機。1983~1985年,從非洲北部至南部有34個國家遭受大旱,導致全洲農業大規模受損,糧食產量比1981年幾乎下降了28%,1.5億人受到饑餓威脅。需要注意的是,非洲幅員廣闊,有100余種糧食作物,除常見的小麥、玉米、水稻外,還有苔麩、木薯、大蕉、椰棗、薯芋、芭蕉等,另外,還有眾多傳統部族靠游獵和采集為生,這些未納入統計數據的食物,改善了非洲人民,特別是農村地區人民的營養狀況;但同時一旦遭遇災害,其脆弱性更加凸顯。廉價的非洲主糧替代品以不耐儲存的根莖類、果實類食物居多,更容易耗竭。本地食物耗竭導致饑民不得不轉向玉米、小麥等商品糧,首先,進一步推高了饑民獲取糧食的成本,其次,商品糧的來源多為進口,如果說災害是隱伏在非洲脖子上的繩索,那么發達國家對非洲的糧食出口就是非洲腳下的凳子。

2 非洲缺糧之源:發達國家操縱規則造成系統性缺糧

非洲缺糧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可以從自然災害、土地分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角度分析;但當代非洲國家的糧食危機之源,莫過于發達國家操縱國際政治和貿易規則,利用有條件的糧食援助和商品糧低價傾銷,定點清除了較為落后的非洲糧食產能;而依賴資源能源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又限制了非洲的糧食進口支付能力。

2.1 從政府主導的糧食援助到跨國糧商推動的貿易規則:糧食主權的喪失

1954年,美國國會通過《農產品貿易與發展法案》,即“第480號公法”(Public Law 480),授權允許向外國政府銷售和捐贈美國食品,從而減少農產品過剩,并刺激外國對于美國農產品的需求。該法案及相關政策延續至20世紀70年代,在1972~1973年的糧食危機后淡出。但直到現在,直接或通過國際機構實施有條件的實物糧食援助仍是美國糧食援助的主要手段,其本質是買一送一的政治施壓,受援國需接受其附加的政治條件。

20世紀70年代后,跨國糧商逐漸發展成型,“看不見的手”轉向幕后,以WTO規則調整來擠壓第三世界國家的糧食主權。粘合國際糧食生產與消費體系的不再是政府推動的援助協議,而是跨國農業綜合企業。這些巨頭的崛起使得糧食流動的政治意圖之外,延伸了利潤特性。到21世紀初,全球糧食庫存集中在60%的跨國企業(主要是歐美公司)中,主要的6家公司控制了全球的小麥和大米貿易,70%的玉米貿易被位居前三的跨國公司壟斷。跨國農業綜合企業重塑了全球農產品規則。政府退居幕后,利用制定WTO框架下的農業貿易和投資規則,推行新自由主義,帶動了全球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私有化。WTO推行的消除資本管制、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其背后目的乃是為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進一步掃清障礙,加深對第三世界糧食市場的控制程度。

2.2 產能清除惡性循環

糧食產能定點清除首先發生在糧農政策缺乏自主、糧食貿易的保護性壁壘被突破的國家。2010年,對世界10個提供農產品生產支持的主要經濟體,政府用包括補貼在內的各種方式,對農業提供生產支持,支持總額達到了2795億美元,總補貼份額占農場收入的比重達30%,由此產生價格具備高競爭力的糧食產能。

不論進口的形式是無償糧食援助還是低價商品糧,一旦進口替代建立起來,本地農民就喪失了價格競爭和支付相對高成本的能力。通過貿易規則的擠壓,使進口糧食關稅水平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發達國家農業補貼的進口糧價必然大大低于本地產糧,本地產能被擠出市場競爭。這種情況不光發生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非洲國家,日本、韓國等戰后美軍駐軍的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即以韓國為例,“二戰”后美國在1949~1953年共提供了價值2.2億美元的物資,其中的24.5%是農產品。隨著韓國經濟的起飛,糧食援助及優惠購買等政策逐漸取消,但以小麥為主的糧食進口規模不減反增。據韓國農村經濟院研究員金泰坤分析,2003年韓國糧食自給率僅為22.4%。

在非洲國家,小農經濟遭破壞,農業收入與其他產業(特別是能源資源產業)剪刀差比較大的非洲國家成了低價糧食傾銷的靶子,囿于經濟發展水平,糧食產能定點清除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力更大。價格競爭力的自然選擇使得非洲國家要么放棄農業投資,要么投資集中于經濟作物,對本地農業造成結構性破壞。成本較低的進口糧食驅逐高成本的本地糧食產能,使得進口依存度提升。因為缺糧,所以進口糧食不能高關稅,不敢設配額;因為廉價的進口糧食,國內始終難以發展獨立自主的糧食生產體系。這是一個惡性循環。1969年在埃塞俄比亞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進口1磅(1磅=0.454kg)主糧,當地在后續的兩年里產量將減少0.5磅。1970~2000年,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萎縮,非洲從農產品出口比例為10%降至3%,而同時北方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由64%上升至71%)。2003年,面向非洲地區國家的小麥產品出口額,在當年法國小麥產品出口總額之中所占比重還曾僅為35%左右,而在2013年,面向非洲地區國家的小麥產品出口額,在當年法國小麥產品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即高達46%之多;10年中法國面向非洲地區國家的小麥產品出口量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2%。

2.3 發達國家的政策越界影響

一方面是非洲自己的糧食主權難以保障,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糧食政策造成的影響卻永遠能越界傷害到非洲。2007~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美國政府“糧食變能源”的政策難辭其咎。2005年起,美國制定了新能源法案,鼓勵發展生物燃料,主要是玉米制乙醇。2007年12月,美國總統小布什正式簽署了《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案》(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2007),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目標“20 in 10”,通過發展生物乙醇,用10年的時間將美國汽油消費降低20%。法案確定了可再生燃料標準(RFS),要求美國可再生燃料(幾乎全部是玉米乙醇)生產將從2008年的90億加侖/年增加到2022年的360億加侖/年。在該法案引發的生物燃料浪潮中,糧價跳漲,2007年3月到2008年3月,小麥、大豆、大米、玉米價格分別上漲了130%、74%、87%和31%,主要糧食的價格達到近50年來最高水平,在非洲地區,糧食成本飛漲74%。

糧食危機期間,發達國家在全世界提取利潤的速度增長更為迅猛。根據糧農組織的估計,世界排名前三大糧商(ADM、嘉吉、邦吉)的利潤平均上漲了103%,全球三大種子/農藥公司(孟山都、先正達、杜邦)利潤同比增長了91%(McMichael P,2009),全球三大化肥企業(加拿大鉀肥、美盛、雅苒)利潤平均上漲了139%。危機加速了跨國公司成為第三世界的資源壓榨機。

2.4 進口糧食支付能力的弱化

目前,無償糧食援助僅占非洲糧食進口量的約10%。據洛克菲勒基金會估計,非洲大陸每年糧食進口方面的投資達350億美元。若非洲仍不能盡快解決糧食生產和加工等問題,其糧食進口額將急劇增長,至2025年或將達到1100億美元/年。

2014年,非洲能源收入約1680億美元,其中約1/4被用于購買糧食。進口糧食需要的外匯養成缺糧國牢不可破的資源輸出依賴。一些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隨著在進口糧食之路上越陷越深,不得不出口更多的資源來換取美元,以及將收入更多地投向糧食進口,造成財政及國際收支情況惡化。由于政策制定者既要給民眾“發紅包”換選票,又被發達國家牽著鼻子走,能源資源出口收入往往傾向于短期化的“開倉放糧”,投入民眾即時的糧食需求,而非長期見效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到達能源收入與福利發放的平衡點之后,糧食市場的波動迅速轉變為福利供給短缺。一俟遭遇國際收支失衡或糧價跳漲,導致進口能力下降,糧食進口國的對外來糧食的支付能力就會瓦解。這種短缺狀況既體現在短期的糧荒,也體現在長期的支付能力破產,是幾乎不可逆的趨勢——當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本國人民對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長,此時既無能源可供出口,也無糧食可供糊口。

以埃及為例,埃及在20世紀60~70年代曾是整個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國家,而今天的埃及“幾乎沒有有價值的資源可以出售給世界,幾乎赤貧的人民也沒有錢從世界購買任何東西。”埃及人口眾多,可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為此埃及政府計劃了多個大型的國土綜合改造治理計劃,比如南部河谷工程、北西奈工程、蘇伊士經濟特區塞得港開發等。但是這些工程無一不需要巨大的投資和技術支撐,而埃及政府每年的油氣收入近年大都投入到民生領域,如進口糧食解決人口膨脹問題,故而計劃大多停留在紙面上。20世紀50年代,埃及開始實施食品補貼政策,那時埃及人口僅為1800萬,而今天已經超過1億,隨著人口規模的膨脹,2012年時食品補貼一年花費2100億埃鎊(約合245億美元),占GDP的四分之一。埃及已從油氣出口國變成進口國,油氣紅利被自身的人口增長吞噬。

2.5 糧食問題外溢高風險區域:非洲的上半部分

糧食問題和氣候變化、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糧價的快速上漲能夠迅速導致所有問題的集中釋放。埃及是一個例子,而非洲人口排名前10的國家,除南非外均位于非洲赤道及以北區域,地理位置集中在撒哈拉沙漠與薩瓦納草原交界帶,文化上處在阿拉伯與黑非洲交界帶。索馬里青年黨、“博科圣地”、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三大極端組織均扎根于此區域。缺乏支付手段的國家,政治局勢出現動蕩,然而并不能對基本面有所改變。當依靠福利維持的國家秩序演變成尋租工具時,國家能力倒退,原有的宗教、部族沖突矛盾激化,甚至滋生極端化土壤。在埃及,穆兄會的掌權被世俗勢力深厚的軍方阻止,付出代價巨大。其他國家如何阻擊極端化,前景并不明朗。

3 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實施全世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的糧食供應如僅靠國內,仍只能做到主糧保障,離全面保證還有距離。世界糧食形勢對中國的影響,正隨著進口糧食數量的增長被逐漸放大。

3.1 糧食安全

非洲糧食問題對中國的影響,首當其沖體現在糧食安全領域。2008年的糧食危機事實上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把糧食變成燃料,全球糧食產量并未大幅度下降,糧商通過炒作短缺預期提高糧價。2030年,增長的4億非洲人的近1億t糧食“剛需”,占2016/2017年度全球谷物貿易量的1/4強,對中國的糧食供應安全,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沖擊。

2002~2015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780%。對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一點點缺口都可能導致對進口的巨大需求,即中國整體糧食收成減少5%,就可能需要全球糧食出口的20%才能滿足我們一年的需求。“花錢買不到糧食”的事情歷史上并不少見。1973年上半年,世界食品價格上升了50%。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大豆出口國,竟然頒布禁令禁止大豆出口。除了供應安全,糧價安全問題是更加頻繁出現的。當國際糧價高漲時,中國的CPI應聲而漲。2010年1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升至創歷史新高的214.7點,中國消費價格指數繼2010 年同比上漲3.3%后,2011年一季度上漲了5%。期間,糧食價格分別上漲了11.8%和14.9%,成為主要推動力。

3.2 能源資源安全:與糧食聯動的能源

中國尚處在粗放型增長階段,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密度獲得高速經濟增長,對外資源依賴度比美國等發達國家大得多。相比之下,主要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油氣依賴正在降低,頭號糧食出口國美國依靠近年來的非常規油氣大發展,已成為石油出口國,一旦獲得機會,可以盡享糧價與能源價格飆升的雙重盛宴。

已有的研究證明了糧食價格與能源價格的關聯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顯示,1980~1986年,糧食價格與原油價格的關聯性為0.865,而越接近2007年,這一關聯系數越大。在2000~2007年期間,糧食價格與原油價格的相關系數高達0.951。糧食價格不受原油價格小幅度浮動的影響,而原油價格發生大幅度且持續性的上升或下降時,會對糧食價格產生巨大影響。原油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的價格,從而間接導致了世界糧食危機。

價格問題之外還有供應問題。中國已成世界頭號油氣進口國,近30%的油氣來源是非洲。而主要油氣來源國蘇丹、安哥拉以及未來的潛在供應國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等,糧食問題都不容樂觀。長期來看,需要謹防美國挑唆非洲國家——你同我搶糧,我給你斷氣。

3.3 國際政治空間的擠壓

從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來看,在美國對外戰略排序中,東歐、中東是美國先后關切的重點,非洲國家與其原宗主國關系更為密切,并非美國國家利益的核心區域,重要性處于末尾。但隨著世界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在非洲的存在感近年來已呈現節節上升的趨勢。非洲占美國對外援助的份額從2006年的1/4增加到了2012年的近1/3。

曾任美國農業部長的厄爾·布茨曾撰文稱:“糧食是一種手段,它在美國外交談判中是一種武器。”美國作為世界頭號農業國,既能利用發達的農業產能在第三世界國家攫取利潤,也能反其道而為之,從“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到“480公法”框架下的大規模糧食援助,利用充足的糧食武器為其國際關系開道。想讓誰上臺,就把糧食給誰。

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對外援助的總額遠遠超于其他國家,其他多邊援助組織也大多與美國密切相關。美國的援助從來不是無條件的,其附帶政治條款主要為民主化、自由化以及人權等條款,實質上是影響受援國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傾向,扶植親美勢力。一旦這些國家被掐住糧食脖子,美國即有機會開啟新時代的“糧食換和平”,利用糧食援助誘逼受援國選邊站隊,對中國形成戰略擠壓。

中國與非洲國家的政治互信,在中非貿易額幾乎為0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可以說,中非的政治關系走在經貿關系的前方。近年來,我國在非洲投資及對非洲貿易的高速發展,已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警惕、敵視,及在人權、環境等各種領域的抹黑。從利比亞撤僑等案可見,我國在非洲利益不斷增長的同時,一旦其出現內亂,我國的投資就有可能化為烏有,而西方國家仍可借政權騰挪之際插手摘桃、趁火打劫,可謂一石數鳥。只要非洲仍處于動蕩混亂的局面,就很難做到以發展爭取自由,從而使得中非政治-經濟合作深度難以拓展,使我國在非洲的政治資源供給受損。

4 對策:國家支持,糧商出海

糧食從未與金融屬性脫離。歷史上,發生饑荒時,糧食實質上承擔著貨幣的功能。當代隨著糧食流通渠道越來越從國家控制轉向私人貿易,糧食從單純的貨物貿易轉向期現一體化,金融屬性更加豐富,使得糧價與供需背離,波動性擴大。利用當前世界糧食總體供應過剩的窗口期,抓住糧食的金融屬性這個牛鼻子,打通貨物貿易和金融運作的鏈條,是“無痛”解決糧食問題的一個抓手。

4.1 順應國際潮流,組建糧食國家隊,加入全球糧商俱樂部

以往的政策建議往往提出“走出去”海外租地種糧,掌握糧食資源量。直接海外種糧,不僅有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投入產出比低的問題,關鍵是在保障中國國內糧食安全方面并不適用,一俟糧食危機,當事國往往頒布出口禁令,種出的糧食并不能出口運回國內。應將重點放在如何降低糧食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上,讓錢“走出去”,而非把地“引進來”。

從國際上看,20世紀70年代之后,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從政府赤膊上陣轉向糧商前臺唱戲的轉變。糧商的核心在于期貨-現貨一體化,打破下游貿易商和上游生產商間的行業界限,利用金融支持優勢掌控大宗商品貿易,以大宗商品貿易調度自然資源使用。降低供應鏈成本的同時,鎖定末端定價權。

2016年底,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了農業科技巨頭先正達。與先正達相比,世界領先的“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市值并不算大,上市的邦吉和ADM,市值都在100億~200億美元之間,但銷售收入達千億美元級別,體量小,撬動的交易額大。與之相比,中國最大的糧商中糧集團未完全上市,旗下3家上市公司,體量已經與“ABCD”類似,但貿易量達不到,據估算可能僅為“ABCD”的一成左右。如能抓住機會通過跨國并購打通出海之路,將對世界糧食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當然,從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案來看,歐美設置的政策壁壘會使這條路艱難重重。

需要指出的是,糧食流通企業由于在國內市場受政府保護、包辦過多,在國外往往折戟沉沙,蓋因競爭力不足。出海經營的糧商不能走依賴政治資源、自身競爭力不足的老路,要在國家支持下出海歷經風雨。政府間合作是商業合作的“壓艙石”而非“先遣隊”。

4.2 擴大從周邊國家進口

糧食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但也應努力在其成為一個政治問題之前,用經濟手段化解。從歷史上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國,美國在每次世界糧食危機中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制造全球糧食緊張有利于美國實現政治經濟利益。故應在傳統農業大國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之外,分散糧食進口來源地,培育與美國競爭的糧食出口經濟體,以擺脫美國領銜的發達國家對全球糧食市場的操縱。

首先是設立“大米防火墻”。2016年中國的大米消費量約為1.51億t,領先世界。“亞洲糧食”大米的生產與市場均在亞洲,波動周期與小麥、玉米不同。貿易量與產量之比較小。國際市場價格控制較其他商品糧弱。目前大米主要出口國為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既有生產優勢,又具備地緣政治優勢,應增強同其包括雙邊和在東盟框架下的農業合作,扶植和發展其大米產業,達到互助共贏。

其次是發展北方超級糧倉。獨聯體國家已經實現工業化,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是典型的“地多人少”國家,人口趨勢掉頭向下,對糧食的需求不會大幅度增加。蘇東劇變以來,因為體制問題,撂荒大量耕地。近年來掣肘糧食生產的因素逐步消弭后,糧食增產顯著。雖受氣候影響,產量不穩定,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前景可期。俄羅斯2016年糧食產量超1億t、出口3390萬t,傳統“歐洲糧倉”烏克蘭出口達3940萬t,這兩國占全球商品糧比例近30%。受氣候制約,中國進口最多的大豆并不是其優勢品種,但可考慮合作發展粗糧、畜產品等,作為我國進口玉米的替代。

周邊國家受“ABCD”的影響尚小,還有中國糧商布局的時間窗。為服務一南一北兩大糧倉,當前亟需大力加強“一帶一路”基礎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把國內配套的期貨市場和交割倉與自貿區建設結合起來。此外,在結算方式上應擴大與周邊國家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加速雙邊貨幣互換,避免美元稅。

致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助理研究員沈曉雷對本文提出了修改意見,在此致謝。

猜你喜歡
糧食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3年9期)2023-03-28 09:44:16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3年7期)2023-03-24 16:16:10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3年8期)2023-03-23 15:09:12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 00:30:14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2021年6月國有糧食企業糧食購銷量初步統計
我的糧食夢
糧食直補改名了
新農業(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成人一二三|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啪啪网| jizz国产在线|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亚洲嫩模喷白浆| 日韩麻豆小视频| 美女亚洲一区| 日韩美一区二区|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精品福利国产|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日韩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色九九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操操操综合网| 婷婷丁香色|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内精品视频| 欧美午夜网站| 亚洲天堂首页|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白浆在线|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在线国产三级|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播放|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找国产毛片看| 99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动漫精品|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伊人色天堂|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