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測謊程序和測謊結論兩個維度展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測謊技術應用的法律問題分析及其規制*
——從測謊程序和測謊結論兩個維度展開

2017-01-25 12:33:35徐立王紅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徐立,王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武漢 430073)

測謊技術應用的法律問題分析及其規制*
——從測謊程序和測謊結論兩個維度展開

□徐立,王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武漢 430073)

發揮測謊技術在打擊犯罪、防衛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能要以人權保障為限,未經被測試者同意的測謊程序涉嫌對犯罪嫌疑人自由意志、沉默權等的侵犯,只有將被測試者的同意前置為必經程序,測謊技術才能真正與人權保障的內在精神相一致。在測謊結論的法律適用上,有鑒于對測謊結論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的質疑,以及測謊結論與口供、刑訊逼供的裙帶關系,根據最高檢已出臺的司法解釋,目前不宜將測謊結論直接納入刑事訴訟證據的范疇,而應作為一種低階的“線索型”偵查輔助工具。

測謊技術;測謊程序;被測試者同意;測謊結論;線索型

○偵查學研究

主持人:劉鵬

源起于西方的測謊儀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于是與非的漩渦之中,一方面是對科技的進步帶來人類認識世界工具進化的歌頌,另一方面是對背離人性、純粹技術主義、極端功利主義的抨擊。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從日本引進測謊儀以來,測謊技術便悄然在刑事犯罪偵查領域逐步啟動并普及開來,測謊儀在協助偵破、審判一些重大疑難案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刑事司法理論界對測謊程序的法律規制和測謊結論的法律適用問題未形成統一的意見,導致測謊技術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的使用基本無章可循,缺乏一致性和規范性。如何積極建構法律制度,對測謊技術和測謊人員加以有效引導和規范,讓其在法律規制下更好地發揮打擊犯罪、防衛社會的功能,是我們亟需研究并予以解決的課題。

一、測謊技術

(一)測謊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測謊方法自古有之,不過大都帶有神明裁判的意味,頗具神秘色彩。在西方,主要盛行的測謊方法有圣火法、圣水法和圣谷法;在東方,則有印度的神猴法、神驢法,我國古代的獬豸斷案也是智慧的古人測試謊言的一種方式,直到西周確立的“五聽制度”(辭聽、氣聽、色聽、耳聽、目聽),才逐漸滲入理性的認識。

真正意義上測謊技術的產生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伽利略等科學家先后發明了測量人體脈搏、血壓、呼吸、皮膚電的儀器,工具的應用為測謊儀的誕生提供了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布朗等學者提出的久暫律,即刺激與心理、生理反應關系原理,為測謊儀的產生提供了理論依據。1895年,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首次將自然科學、生物學引入犯罪學研究,發明了第一臺水力脈搏記錄儀,通過測量犯罪嫌疑人脈搏、血壓參數的變化來甄別謊言,可謂是測謊技術的開山鼻祖。

世界上第一臺專用的測謊儀,一般公認是美國加州警察局的拉森和他的學生基勒于1921年共同研制發明的,并成功應用于偵破加州伯克利市的一宗盜竊案。此后,現代測謊技術不僅在美國各州,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逐漸被推廣應用。目前,已有約50個國家在積極研究開發測謊技術,不斷進化新一代的測謊儀,以提高測謊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測謊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從最初涉及國家安全的間諜活動和刑事犯罪領域逐步擴展到公共領域,包括私家偵探、職員忠誠度調查等。

(二)測謊儀的工作原理。測謊儀并不如人們想象中的深不可測,它是運用生理學、醫學、電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多種科學的原理研制而成的綜合性精密儀器。專業的測謊儀一般由傳感器、主機和微機三部分構成。傳感器直接與人的體表連接,采集人體表的生理參數,如戴在人手指上的皮膚電傳感器,系在人胸部上的呼吸傳感器,戴在人腕部或臂部上的脈搏和血壓傳感器;主機將傳感器所采集的信息轉換成數字信號;微機負責存儲和分析這些數字信號。[1]

根據“心理刺激觸發生理反應”這一心理學和生理學基本原理,[2]當人體受到外界刺激作用時,會引起其心理的變化,進而反應在生理表征上。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被訊問時說謊,會不受控制地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而這種心理壓力又會自然引起一系列諸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手掌出汗、體溫升高、肌肉微顫、腦電波異常等生理指標的變化,這種現象的產生不完全受制于人的主觀意志,一定程度上是由人的植物神經系統所決定的。一般來說,這些細微的生理變化難以用肉眼識別,但可以運用精密的測謊儀器將這些“隱藏”的變化如實地“記錄”下來。測謊員根據測謊儀存儲分析的生理圖譜和數據參數,運用心理學、生理學來最終評判被測試者是否說謊,得出測謊結論。“測謊儀”一詞的英文是polygraph,由poly(多個的)和graph(曲線圖)組合而成,形象地描繪了測謊儀這一工作原理。

目前測謊儀基本上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多極型測謊儀,又稱多電圖儀;另一種是語言分析儀,又稱聲析測謊儀。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多極型測謊儀需要直接接觸人體表,而語言分析儀則不需要直接接觸人體表。二者時常在刑事犯罪領域中被用來檢測犯罪嫌疑人在受訊過程中產生的心理變化和生理反應,以此分析判斷其供述的真實性。

二、測謊技術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們追隨蘇聯,一度把測謊技術視為唯心主義的“偽科學”,是帝國主義壓制人民,施行專制統治的工具。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我們才逐漸認識和研究測謊技術,這片“禁區”才得以打開。為了與國際刑事偵查技術接軌,公安部在幾度赴日、美考察后,把仍然倍受爭議的測謊技術引進到了國內。1991年,在公安部、中科院的聯合研制下,我國第一臺心理測試儀(PG-1)誕生了。[3]在小規模的批量生產后,公安部為推動測謊技術在我國刑事偵查領域的成熟應用,先后在全國舉辦了九次心理測試技術培訓。[4]從此,測謊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在刑事偵查和刑事審判領域得到較廣泛的應用。

測謊技術在刑事偵查領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縮小嫌疑人范圍,確立最少懷疑對象,更有效地排除無辜。有時在復雜案件中,涉案人員多,認定犯罪嫌疑人猶如大海撈針,而利用測謊技術,如果測謊結論顯示為真,那么可以幫助偵查機關排除無辜者,確定重點的懷疑對象,有針對性地尋找證據破案。其二,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為自認罪行創造條件。縱然有一些心理素質極強的犯罪分子逃脫測謊儀的法眼,但能在現代高科技的測謊儀面前成功偽裝的人畢竟不多。犯罪嫌疑人大都難以承受測謊儀對心理產生的壓力,從而主動招供,這也為犯罪嫌疑人自身贏得了自首這一法定減輕處罰的有利前提。其三,識別偽證或偽供。測謊技術針對的對象不僅僅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與案件相關的被害人和證人也都可能成為被測謊的對象。對被害人和證人進行測謊,有助于完善并加固整個證據體系,甚至有時候也可能對整個案件的定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一些疑難命案的刑事偵查過程之中,測謊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為科學技術手段的優勢。疑難命案中,死亡的被害人無法直接提供更多的案件信息,又無其他證人證言,因此,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常常關乎對整個案件事實的分析、推理和判定,[5]然而犯罪嫌疑人往往懼于刑罰而在接受訊問的時候避重就輕,做出不全面、不真實甚至完全虛假的陳述,這便使得命案的偵破難度大大增加。測謊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審查判斷口供虛實的檢驗方法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偵查人員驗證犯罪嫌疑人所做的供述是否真實,發現新的線索和證據,以此化解訊問僵局,突破命案偵訊的瓶頸。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測謊技術在命案中的運用應當更為審慎,借助測謊結論審查和判斷口供的真實性,一定要結合整個案件的其他證據綜合分析,以防止判斷的失誤和冤假錯案的發生。

目前,全國公安司法部門已配置超過1000臺測謊儀,在利用測謊儀協助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例如,1992年發生在山東濰坊的李甲故意殺人案,公安機關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李甲是真兇,但全案的焦點卻指向李甲。李甲在接受心理測試的時候暴露了自己說謊的事實,最終難以抵住心理壓力,承認了犯罪事實,從而案件得以偵破,為死者昭雪。然而也存在不當、不法使用測謊技術,造成冤假錯案的案例。1998年云南的杜培武案,構成所謂重大殺人嫌疑的杜培武不承認自己有罪,但在測謊儀的測試下顯示為說謊的結論,案件隨即進入到刑訊逼供的階段,最終杜培武屈打成招。不幸中的萬幸,2000年6月,另一死刑犯楊天勇為求得自首立功、免除一死,主動供認出自己才是杜培武案的殺人真兇,2000年7月,杜培武終于無罪釋放,重獲自由。

測謊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用之得當,則于民有利;用之不當,則于民有害。片面地排斥、貶損測謊技術,抑或是完全推崇信奉測謊結論對查明整個案情的決定作用,都是極其草率、非理性的。特別需要從司法實踐的失敗案例中反思、審視測謊技術在運用過程中不成熟、不適當、不合理的地方,包括在程序上的不規范和在實體上的不嚴謹,積極建構測謊技術的相關法律制度,在測謊技術進一步研究開發的同時,積極引導和規范其在刑事犯罪偵查活動中科學、合法地運用,使其盡可能多地發揮打擊犯罪、防衛社會的正面價值。這才是理性法律人對待測謊技術應有的科學態度。

三、測謊程序的正當性規制

(一)測謊程序規制的必要性。

1.未經被測試者同意的測謊程序涉嫌侵犯當事人的自由意志。意志自由的思想貫穿黑格爾整個法哲學體系,他雖不認為意志必然包含自由的特質,但強調只有當意志實現了自由才能真正稱之為意志。任何法律不得剝奪個人的自由意志,否則法律本身即違背了正當程序和自然正義。

我國的測謊技術在程序的運用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制,導致各地司法實踐出現了一些混亂局面。有些地方采取了較為穩妥的方式,規定只有在獲得被測試者同意并簽署書面同意書時才能對其進行測謊,然而也有些地方的做法顯得過于粗糙,被測試者根本就沒有被賦予同意或者拒絕的權利。誠然,刑事犯罪偵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案情,追捕真兇,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安全,這是刑事法律安全價值的訴求,但是,未經被測試者同意的測謊已然跨越了法律本身不能控制人的內心而只能干預人的行為的基本原則和底線,進而形成對人類意志自由的直接侵犯,違反了法治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宗旨。[6]

德國、意大利和我國臺灣地區均基于測謊涉嫌侵犯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尊嚴的擔憂,在刑事立法中明文規定禁止實施測謊。德國吸取了納粹時期用麻醉、催眠等方法非法獲取口供的歷史教訓,特別重視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護,在該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條a款中規定,禁止對被指控人決定和確認自己意志自由的訊問方法,禁止不顧及被指控人的承諾。①德國的司法實踐和刑事法理論一致認為測謊應當受到禁止,“因為藉由生理反應對無意識狀態下的精神活動之測試,亦將侵害到不得被侵害的人格權核心。”[7]對此,意大利和我國臺灣地區持相同的態度。《意大利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不得使用足以影響犯罪嫌疑人的自由決定權或者足以改變犯罪嫌疑人對事實的記憶力或者評價能力的方法或技術,即便關系人表示同意。[8]臺灣地區最高法院在刑事判決中指出,測謊是對于人之內心的檢查,具有侵害個人內心自由及意思活動之心理檢查的性質,是對人格權之侵害。[9]

2.測謊可能導致沉默權名存實亡。沉默權在刑事犯罪領域中的確立是法制走向民主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沉默權最初來源于“反對自我歸罪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被迫成為對己不利的證人,后與“米蘭達規則”相結合,將審判中的沉默權擴展至審訊中,以此來限制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的行為,平衡控辯雙方懸殊的力量。沉默權基本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舉證責任在控方,犯罪嫌疑人無義務提供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證據;二是犯罪嫌疑人有權拒絕回答控方的訊問,控方不得因此作出不利的有罪推定;三是犯罪嫌疑人選擇如實供述時,必須出于其真實意愿的表達而不受外部壓制。

測謊到底有沒有使得沉默權成為邏輯上不必要的權利?測謊儀的工作原理是借助外界刺激產生的不受被測試者控制的生理異常反應來探知犯罪嫌疑人內心不想為人所知的信息。測謊儀是現代科學儀器對人內心的窺視,即使被測試者不情愿,也會對人的植物神經的自主反應進行“偷窺”。在測謊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辦案人員并沒有給予犯罪嫌疑人拒絕提供這些內在隱秘信息的機會和權利。因此,一定程度上講,“測謊儀不過是歷史上老虎凳、鬼頭棍的進化,將拷問肉體進化到拷問精神,使犯罪嫌疑人經歷一場精神浩劫,使沉默權喪失實質意義。”[10]

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如實回答的義務代替了沉默權。有鑒于我國目前警察權力規制并不完善、刑訊逼供時有發生、人權常遭漠視的現狀,我們更加要注重刑事法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問題。相較于實現刑法的實體公正,目前維護程序正義恐怕更為迫切。本·富蘭克林有句法律格言,即那些為了獲得少許暫時的安全而放棄基本自由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安全。刑事犯罪偵查領域使用測謊技術,就應該賦予被測試者自主選擇接受測謊的權利,未經其同意的強制測謊,是與沉默權所體現的人權保障的價值理念背道而馳的。

(二)測謊的正當程序規制:被測試者的同意作為前置條件。程序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的必要前提和堅實基礎,刑事犯罪偵查活動只有在正當的程序之下才能實現懲罰犯罪的最終訴求。盡管測謊儀已經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廣泛使用,但是,我國現行的刑事法律并未對使用測謊技術的程序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和限制,立法上對測謊程序的啟動、測謊技術的操作流程、測謊員的職責要求、測謊對象的權利與義務等等規定基本是空白,導致了測謊技術的應用在司法實踐中基本無法可依,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司法的程序公正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造成了威脅。我們必須要強化犯罪偵查中應用測謊技術的相關法制觀念,設立嚴格的被測試者同意這一必經程序,統一依法辦案。

日本將測謊結論和聲紋鑒定、筆跡鑒定、DNA鑒定一并列為科學證據,并通過刑事判例明確指出,如果被測對象同意接受測謊結論,并且檢測者采用的技術可靠,經驗豐富,則可以肯定測謊結論作為證據的能力。[11]專業測謊具有科學性,但測謊結論的可靠性須由嚴格的測謊程序來保證,有且僅有被測試者同意接受測謊這一前置條件,測謊結論方才產生證據效力。

俄羅斯在測謊程序中對測謊對象規定得更為細致,該國《審訊中使用測謊器條例》對不能進行測謊的對象有具體的列舉:不滿16歲(含16歲的少年,重大刑事犯罪案件中14至16歲少年);殘疾人或有心理缺陷的人;精神病患者;暫時處于精神分裂的人;心腦血管系統或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經常服用毒品或強烈刺激藥物的人;處于醉酒或酒精中毒狀態的人;已懷孕5個月以上的婦女等,對其不得進行測謊,其余被測試者必須得到本人的同意方可實施。[12]

參考國外豐富的立法經驗,我國將被測試者的同意作為測謊程序規制的具體建構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將被測試者的同意作為測謊技術啟動的必要前提;(2)提前對被測試者履行告知義務,包括測謊的原理、過程以及被測試者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3)切實保障被測試者的自愿性,以書面形式作為最終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憑證;(4)禁止不利于被測試者的類推,包括把沉默類推為同意測謊和把不同意測謊類推為有罪嫌疑;(5)搭配被測試者相應的程序救濟和實體救濟程序。將被測試者的同意前置為測謊的必經程序,是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我決定權、人性尊嚴的保障,也是測謊結論最終獲得正當性的基本根基。

四、測謊結論的可靠性審視與法律適用

“人們不可能通過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美好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13]

(一)測謊結論的可靠性審視。

1.對測謊結論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質疑。科學是逐步接近真理,不斷自我校正的學問。測謊技術作為一項新興科學技術,尚處于開發待成熟期,測謊結論并非絕對的真理,不能用來甄別一切。

第一,測謊儀的理論基礎——心理刺激引發生理反應原理,并未獲得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普遍認可,測謊儀原理的科學性尚存在質疑。司法實踐中也曾出現過心理素質和反偵查能力極強的犯罪嫌疑人,不但沒有在測謊儀面前繳械投降,反而表現出“反測謊”的癥狀。由此看來,外界的刺激也并不必然會導致生理的異常反應。科學證據所依賴的科學原理或發現必須超過實驗階段進入證明階段,法庭才可以予以審查,但科學原理或發現什么時候才越過實驗階段和證明階段之間的界限是很難界定的。法庭接受從獲得完全認同的科學原理或發現里推論出來的專家證言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并且從這種推論里得出的東西需要在其所屬的特定領域獲得普遍接受。

第二,受儀器自身誤差、測謊環境舒適度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測謊結論也并非完全的可靠。關于測謊結論準確率的綜合評價,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全面審查80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測謊的綜合準確率在81%至91%之間。[14]2011年底,美國測謊協會對所有發表在公開出版物上的符合美國測謊協會標準的有關測謊的場地研究結果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審查,結果表明,單一主題測謊總體準確率為89%,多主題測謊的總體準確率為85%。[15]日本的測謊技術也相當發達,根據測謊研究的杰出代表疋田圭男研究,大阪府、奈良縣和茨城縣等地警察本部科學搜查研究所進行的測謊準確率基本持平,測試有罪和測試無罪的準確率分別為99.5%和92.2%。[16]我國大陸地區測謊結論的準確率也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據調查研究,聲稱在測謊儀不斷更新換代基礎上測謊結論的準確率已經高達98%以上。但是曾經聞名全國的云南昆明杜培武故意殺人案、安徽蕪湖劉明河故意殺人案、湖北鐘祥四教師投毒案、河南鶴壁馬廷新故意殺人案、河南三門峽高鐵鋼故意殺人案等等,都是真實地存在于那2%之中的冤案。

第三,測謊結論從本質上看是測謊員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屬于經驗科學的范疇,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盡管測謊結論看起來是個客觀的結果,然而測謊過程所利用的還是測謊員的主觀判斷和直覺。[17]在“經驗型”科學證據譜系中,包括筆跡鑒定、精神病鑒定、測謊結論、催眠證據、傷殘鑒定、醫療事故中的因果關系或者病患原因評估等等,這類證據方法的共通之處在于都需要綜合運用心理學、病理學、精神病學以及其他與經驗科學有關的知識,并且最終的檢驗或者測定結果與檢驗主體的專業經驗和主觀判斷存在著緊密的聯系。[18]測謊員出于對自身知識和經驗的自信做出的專業性判斷,無法排除測謊結論的局限性和錯誤可證實的特征,[19]由此增加了結論錯誤的風險,降低了公眾對測謊技術的認可度。事實上,也恰恰是因為這項技術的成熟度不夠,即測謊結論的準確性問題,影響了測謊技術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直接適用。

2.測謊結論與“口供”的聯姻之嫌。鑒于刑事偵查技術水平的制約,客觀證物的發現、提取、證明都顯現出一定的難度,于是獲取口供就被視為破案最行之有效的路徑。同時,對口供的“鐘情”也是刑訊逼供得以延續的溫床。

目前,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這樣一種邏輯思維,即認為有犯罪嫌疑——測謊——確信有犯罪嫌疑——突破口供——獲取犯罪證據。[20]測謊結論往往加強了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心理確信,甚至成為辦案人員實施刑訊逼供最好的支撐。“對測謊儀的迷信,充分暴露了我們對嫌疑人口供的迷信,在這樣的思維邏輯中,偵訊人員認為嫌疑人對自己是否犯罪以及具體案情知道得最為清楚,其交待是證明案情的最為重要的證據,因此獲取其真實的口供就成為破案的關鍵。”[21]以此主導的審訊偏離了偵查機關查明真相、懲罰犯罪和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的預期,辦案人員往往傾向于竭力獲取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放棄了中立的證據信息收集者的法律定位,最終使得“重口供、輕調查”之流弊難以肅清。

(二)測謊結論的法律地位與法律適用。

關于測謊結論的法律地位問題,最高人民檢察院早在1999年下發的《關于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問題的批復》(高檢發研字〔1999〕12號)(以下簡稱《批復》)中就已經明確指出:“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幫助審查、判斷證據,但不能將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作為證據使用。”有些學者基于《批復》認為,立法者的態度是完全否定測謊結論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其實,部分學者的觀點是對《批復》的誤讀。對待測謊結論的證據資格問題,《批復》雖然宏觀上是持保守否定的態度,但是微觀上又保留積極肯定的空間。仔細斟酌“幫助審查、判斷證據”的內涵,實際上是抽象的否定與積極的肯定并存,肯定的是基于測謊技術在刑事偵查活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可以繼續使用測謊技術;否定的是將測謊結論直接作為刑事訴訟證據加以適用,刑事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要特別謹慎地審查測謊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僅可以把它作為審查的輔助手段,絕不能以測謊代替偵查,以測謊結論作為刑事訴訟證據直接適用。

關于測謊技術在實體法上的應用,主要是指測謊結論能否作為刑事訴訟證據直接使用。總體來說,目前我國對于測謊結論的法律適用尚無明確的具體規定,已有的司法解釋也并沒有給司法實踐提供一個普適性的原則。理論界對測謊結論的法律適用也看法不一。對于有些學者提出的測謊結論應當納入法定訴訟證據種類的立法建議,筆者認為,測謊結論在我國成為科學證據的條件尚不具備,主要理由是:第一,測謊技術的不成熟影響了測謊結論的準確性,不符合證據“三性”中的客觀真實性的要求;第二,測謊技術與口供、刑訊逼供的裙帶關系可能會影響到測謊結論作為訴訟證據使用的合法性原則。

對于測謊結論的法律地位與法律適用問題,學者張斌提出的“線索型”和“證據型”兩個層次的劃分路徑是值得借鑒的,甚至是現實可行的。當前應將我國測謊結論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界定為低層次的“線索型”證據為宜,與“證據型”證據相區別,這不僅與《批復》相契合,也更有利于測謊技術繼續在刑事偵查領域發揮科技手段的優勢。“線索型”證據是指單純將測謊結論作為偵查線索來使用,此時的測謊,在性質上同偵查排摸一樣,是一種普通的信息調查手段。[22]將測謊技術作為“線索型”加以運用的要詣在于,不能將測謊結論放置于有關犯罪嫌疑人有罪還是無罪的最終證據體系之中。換言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不能將測謊結論直接作為刑事訴訟證據使用,但是,推動案情進展、案件證據的獲得,有可能得益于測謊手段的運用。這種“線索型”運用,就像訊問中偵查策略的使用一樣,有時單純將測謊過程當作一種心理威懾過程,以此也可能獲得有價值的偵查線索,[23]或幫助辦案人員調整偵訊策略,或在審判階段幫助增強法官對事實認定的內心確信。[24]

需要強調的是,目前將測謊結論作為“線索型”運用并不是否定測謊結論將來成為“證據型”的可能性。目前將測謊結論作為“線索型”輔助參考工具加以運用,排斥其直接作為刑事訴訟證據,是基于我國當前測謊技術的成熟度和測謊技術應用的規范程度;如若隨著測謊技術自身不斷的發展升級,其科學性達到刑事證據要求的相當性程度,測謊結論的法律適用也將順理成章地由“線索型”晉升為“證據型”運用。

美國是最早在刑事犯罪偵查領域使用測謊技術的國家,對于測謊結論的可采性和刑事證據的運用,也是經歷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演變過程。1923年,美國哥倫比亞巡回法庭在弗賴伊被控謀殺案中確立了“普遍接受”法則,嚴格地排除測謊結論作為刑事訴訟證據加以使用,因為測謊技術所依賴的科學原理尚未達到科學家普遍接受的標準,這一法則在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決定著美國司法對測謊結論的法律態度。直到199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道伯特訴梅里爾·道制藥有限公司案中確立的“可靠性”法則,“如果科學、技術或其他專業知識將有助于事實審判者理解證據或確定爭議事實,憑其知識、技能、經驗、訓練或教育夠格為專家的證人可以用意見或其他方式作證”,[25]這才改變了測謊結論在法庭上的命運。對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放開對測謊結論作為刑事證據限制的做法,也有法官對此表示了擔憂,“我們今天已經開啟了門允許測謊結論具有證據能力,也就有可能就此合法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即便此項任務充滿了不確定與危險,但不能使我們借口不依循聯邦最高法院的帶領。”[26]開放的道伯特規則使得測謊技術和測謊結論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刑事司法領域,一時間法庭上下成為測謊專家的戰場,測謊證據的使用亟需制度規范。1998年自謝弗爾案之后,基于對測謊技術可靠性的肯定或懷疑,美國法院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局面,大概有20個州采納或者有條件地采納測謊結論作為證據使用,但是其他30多個州的法庭仍然反對采納測謊結論。縱觀美國各州法庭在測謊結論的證據可采性態度,始終沒有逃脫測謊結論在具體個案中的科學性這一問題。測謊結論最初被嚴格排除是因為測謊技術當時尚未成熟,測謊原理尚未得到科學界的普遍接受。之后,隨著測謊技術所依賴的科學原理逐漸得到證成,測謊結論的可采性也逐漸獲得了普遍認可,一律排除測謊結論的證據性使用并非在任何場合下顯得合理。謝弗爾案后,雖然美國法院發生了兩極分化的趨勢,但是即便是否認測謊結論證據可采性的地方法院,也有條件地承認在測謊結論的科學性能夠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其仍然具有證據可采性。由此觀之,測謊結論的證據地位最終還是取決于測謊技術的科學性保障程度。

五、余論:科技與人性

縱觀科學發展史,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科學理論在提出之初往往被人視為異端邪說,而當其逐漸被大眾認識理解后,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被人奉為金科玉律。測謊技術作為一門技術含量極高的科技,它滿足了人們洞悉人類內心神秘空間的好奇心,在問世之初雖也遭遇巫術的諷刺,但在刑事偵查科技化的時代浪潮下,測謊儀最終從備受爭議走向相對理性,逐漸被國民所認可。將測謊技術手段運用在刑事犯罪偵查領域,是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在刑事司法領域的反映,高科技測謊儀在協助辦案、抓捕罪犯的刑偵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有助于實現科技強警的目標和愿望。然而,為了避免測謊技術走向科學發展和應用的另一個極端,我們必須通過法律在測謊技術的程序運用和實體運用中注入人性和理性的血液。一方面,在測謊程序中將被測試者的同意作為前置條件,只有這樣,測謊程序才能真正與沉默權的內在精神保持一致,實現對被測試者的人權保護;另一方面,理性看待測謊結論的效用,將測謊結論作為“線索型”運用,調整偵查方向,協助完善和加固證據體系。科技發展的本質是人性的,是崇尚生命和自由的,測謊技術只有在人性的軌道上、理性的指導下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積極發揮打擊犯罪、防衛社會、保護人權的功能。

注釋:

①德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a款規定:“[禁止的訊問方法](1)對被指控人決定和確認自己意志的自由,不允許用虐待、疲勞戰術、傷害身體、服用藥物、折磨、欺騙或者催眠等方法予以侵犯,只允許在刑事訴訟法準許的范圍內實施強制。禁止以刑事訴訟法不準許的措施相威脅,禁止以法律沒有規定的利益相許諾。(2)有損被指控人記憶力、理解力的措施,禁止使用。(3)對第一、二款的禁止規定,不顧及被指控人承諾,必須適用。對違反禁令所獲得的陳述,即使被指控人同意,也不允許使用。”參見李昌珂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版,第62頁。

[1]陳衛東,簡樂偉.測謊結論的證據問題研究[J].證據科學,2010(1).

[2]何家弘.測謊結論與證據的“有限采用規則”[J].中國法學,2002(2).

[3]盧佳音.測謊技術和測謊結論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7.

[4]武伯欣.中國犯罪心理測試技術與應用概覽[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5]張學文.科技手段在命案偵訊中的運用——以測謊技術為例[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2(5).

[6]徐昀.情態證據排除論——以測謊證據為比較視角[J].河北法學,2014(12).

[7]孫長永.沉默權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0.

[8]意大利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7.

[9]王兆鵬.辯護權與詰問權[M].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230.

[10]鄧子濱.測謊儀:對精神的“刑訊逼供”[J].法治與社會,2001(7).

[11]彭勃.日本刑事訴訟法通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37.

[12]趙軍.獨聯體國家對有組織犯罪及其偵查活動的認識[J].中國刑事法雜志,1999(4).

[13]冀祥德.程序優先: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沖突選擇[J].訴訟法論叢,2003.

[14]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The Polygraph and Lie Detection.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p190(2003).

[15]Mike Gougler,Raymond Nelson.Meta-Analytic Survey of Criterion Accuracy of Validated Polygraph Techniques Report(2010-2011),http://www.polygraph.org/section/validated-poly?graph-techniques/executive-summary-meta–analytic-survey-cri?terion-accuracy–val.

[16][日]疋田圭男.測謊檢查的有效性[J].日本科學警察研究所報告·法科學編,24(4).

[17][美]理查德.A.利奧.警察審訊與美國刑事司法[M].劉方權,朱奎彬,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77.

[18]張斌.測謊技術的科學基礎對測謊結論證據可能性的影響[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4).

[19][美]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伯.對科學證據的認定——科學知識與聯邦法院[M].王增森,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68-69.

[20]沈德詠,何艷芳.測謊結論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J].政法論壇,2009(1).

[21]林維.有錯的不是測謊儀[N].南方周末,2001-5-25.

[22]同[18].

[23]同[18].

[24]柴曉宇.測謊結論的證據屬性及運用規則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5(4).

[25]邵劭.測謊結論的可采性在美國的演變及啟示[J].法治研究,2016(2).

[26]鄭高健,劉國慶.比較法視野中測謊之證據能力及省思[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6).

(責任編輯:劉鵬)

D918

A

1674-3040(2017)01-0029-07

2016-03-22

徐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首席法律專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學;王紅,該校刑事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學。

*該項目研究獲教育部“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的第二層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的資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九九久久99精品|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第二十一页|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综合色88| 91亚洲精选|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爱视频|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天堂网| 亚洲天堂.com| 国产一级毛片yw|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草视频精品|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999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第八页| 国产精品13页|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国产网站在线看|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在线日本|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人人艹人人爽|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综合色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在线八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熟女视频91| 国产在线专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