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麗
(北京語言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北京 100083)
論中國民主與法治的發展進程
——以歷史、文化和時代為視角
張祥麗
(北京語言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北京 100083)
民主和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推進民主法治建設。考察中國的民主和法治,可以從三個維度加以分析,即從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和時代中國的維度來認識中國,將現實的中國置入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整體坐標系中縱橫統觀,通過回溯、還原和活化,來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從歷史的延續性和與世界的聯系中來觀察分析。從歷史的維度看,夏朝世襲制的家天下取代了三皇五帝的原始大同,西周社會分封諸侯,戰國時期群雄崛起、各國實施變法,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延續整個帝制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新中國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民主和法治思想。古代中國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為政以德、德主刑輔,依法治國、以刑去刑等主張體現了傳統中國的禮治和法治精神。中國現代民主法治之路與富民強國的中國夢緊密相連,民主與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因此,我們要從歷史中國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這對于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現實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
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時代中國;民主;法治
民主和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黨和政府也一直在不斷地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專題討論了依法治國問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積淀的文明國家,要考察現代中國的民主與法治,就不能僅停留于眼前,孤立地看待問題,而是將現實的中國置入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整體坐標系中縱橫統觀,通過回溯、還原和活化,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從歷史、文化和時代三個維度來分析中國的民主與法治,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從歷史的維度看,古代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發達,政治、經濟、文化都植根于農耕文化的土壤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家族血緣倫理之上,與西方商業文明中人與人之間強調契約關系有很大區別。
(一)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遠古時期,人們依靠群體的力量共同生產和生活,平均分配勞動成果。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人們選舉出具備賢能與公正的人擔任部落首領,并采用舉薦賢能的“禪讓制”傳承部落首領之位。這是一個財富公有、人人平等的公有制的大同社會,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原始民主社會。
堯、舜、禹依次通過禪讓傳承部落首領之位,到了大禹之后,禹的兒子啟卻打破了禪讓制的傳統,他以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中國從此進入了幾千年“家天下”的私有制和世襲制社會。
(二)諸侯分封與各國變法
夏朝之后的周王朝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度,將土地疆域分封給各地諸侯。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力,西周時期,諸侯還能夠聽從周天子的號令,但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的權威逐漸下降,諸侯逐步脫離周天子的控制,進入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在這一時期,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一系列爭霸戰爭相繼出現。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圖存自強,相互競爭,先后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進行了變法改革。比如,齊之鄒忌變法、楚之吳起變法、燕之樂毅變法、趙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韓之申不害變法、魏之李悝變法和秦之商鞅變法等。其中,商鞅變法的效果最為顯著,影響深遠。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兩次推行變法,主張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商鞅變法的實施,大大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使秦國經濟穩步發展,國力不斷壯大,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可以說是中國法治社會的起源。
(三)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百代皆行秦政治”[1],秦國武力征服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制王朝。皇帝被奉為天子,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其言辭就是法律,臣民必須絕對服從,社會治理是人治而非法治。秦朝建立初期,就國家的政治體制問題發生了一次較大的爭論,其中一方主張繼續實行周代以來的封建制,以地方自治為主。另一方則主張采用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最終郡縣制獲勝。從秦朝開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成為中國社會延續幾千年的政治體制。
這種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和高度集權的郡縣制強化了統一的國家觀念。《三國演義》開篇有言“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上中國在分裂和統一的狀態間不斷循環進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個王朝在建立之初一般都能勵精圖治,人民大多能夠安居樂業,農民們能夠耕者有其田,國家能夠積極發展,處于上升階段。之后進入守成階段,社會矛盾不斷出現,日漸積累。到了王朝的末期,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國家政治愈發腐敗,土地兼并嚴重,人民流離失所,饑餓的無地無業流民遍布各地,社會出現動蕩,引發暴動和起義,最終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使得舊王朝被顛覆,建立異姓的新王朝。然而在政治制度上,新的王朝幾乎都是重復“秦政”,很少會有大的突破,使中國社會制度發展徘徊不前,陷入一個死循環。譚嗣同在其著作《仁學·二十九》中指出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皆為秦政。毛澤東也強調“百代皆行秦政治”。其中,秦政是指中央集權、農本思想和文化專制三種。
從秦朝開始,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王朝,雖然不乏一些法治方面的探索,但總體來說,皇帝的權力大于一切,皇帝凌駕于法律之上,是典型的人治。雖然不乏一些以民為本的思想和政策,但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下,下層人民是沒有真正的權利的。
(四)帝制王朝終結
清朝末期,政治腐敗,清廷閉關鎖國,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交相而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使閉關鎖國的清政府被迫打開了大門,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新興的資產階級試圖進行一系列改良運動,如光緒年間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但很快就遭到抵制和反對,最終并未取得成功。清代第一位駐英法公使郭嵩燾研究西方政體,主張憲政,但在當時他的主張卻不能夠被接納,被指罵為“漢奸”。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華民國,但是袁世凱很快破壞了“共和制”,并且試圖復辟帝制,當了83天的皇帝。此后,中華民國進入了由北洋政府統治了十幾年的軍閥混戰時期。1928年,國民黨重新統一中國,建立起國民黨的“一黨專制”。中華民國所謂的“共和”并沒有真正的實現,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也沒有了民主可言。
(五)人民民主專政
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列強侵略、內憂外患的境地,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現實中,于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根據地實行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雛形,是我們黨建立人民政權的探索和嘗試。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兩黨聯合抗日,中國共產黨取消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抗日戰爭結束以后,國民黨在1947年實行“立憲”,并于1948年舉行第一次總統選舉(間接民選)。而共產黨則在解放區實施“新民主主義”制度,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民主。
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法制建設得到了較大發展,不過人治和權治的情況依然存在。例如,早期對領袖的極度崇拜和神化,十年動亂時期以群眾運動代替司法活動,反右的擴大化,大躍進和大煉鋼鐵等,都有人治和權治抬頭而法制建設受挫的因素存在,民主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
從政治文化的維度看,中華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的文化要素,具有極大包容性的開放體系。中華文化在世界上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日本就較多地保留了漢唐文化,日本刀、和服明顯受中國唐刀和漢服的影響,仿制演變而成,從日本的音樂和建筑中也能夠發現大量中國的古曲和建筑樣式。不僅日本、朝鮮半島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力推進,中國的國力不斷加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得到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華文化中包含有很多民主、法治的思想。例如,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各國的變法圖強,等等。無論是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論,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還是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等等,無一不推動著中國社會向前發展。
(一)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社會,并伴隨著重農重民的“小農民主思想”,這種思想的實質就是以民為本的思想,主張民貴君輕,主張和諧。孟子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324。也就是說,人民應該放在第一位,而國家其次,君主最后。在孟子看來,君主應當保障人民的權利,推行仁政。具體說來,就是要“保民而王”[2]12,行“王道”,使百姓安樂,人民富足。孟子認為,君主如果昏庸無道,人民有起來推翻政權的權利。
先秦時的燦爛文化中,蘊含著民主的思想。當然,這種民主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相對的民主,即民主的人治。以民為基礎的君臣相對平等的民主人治制度。中國古代是一典型的農業社會,重農抑商,很多人都是晴耕雨讀的,所以古代的隱士也非常多,而統治者往往也是廣求隱士,禮賢下士。平民能夠有機會參與政治,比如,曹劌布衣卻能與魯莊公同車論戰,蘇秦出身農家卻能靠自己的學識游說列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這種事例在先秦以及后來的各朝各代不勝枚舉。這就折射出了古代的君臣關系,也就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31。
古代對君與民的關系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荀子》中曾多次提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4]118“水則載舟,水則覆舟。”[4]499-500唐朝初期,唐太宗和魏征也曾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故事千古傳誦。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強調為政者要重視依靠人民的力量。這種對人民力量的重視思想,對歷代統治者執政為民,尊重民情民意,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被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
這種民本思想要求統治者在態度上不可輕民,要體察民情,不可麻木不仁,“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3]177。提醒統治者要重視人民的社會地位與作用,要關心人民的生活狀態,不能竭澤而漁,飲鴆止渴。“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3]134儒家堅決反對聚斂窮民,反對濫加刑罰,主張治理民眾應該寬猛相濟,以道德教化和刑法強制相結合。教化的根本目的是使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2]5。
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思想的觀點,他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5]8。官員應當“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5]12。“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5]28“有治法而后有治人”[5]19“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公其非是于學校”[5]28等觀點。雖然黃宗羲的這些思想并沒有完全擺脫治權在君的局限,但已體現出近代民本主義和民主思想的萌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孫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主革命綱領。民族主義是要爭取民族的解放和獨立,反對滿清政府的統治,避免中國被共管瓜分的厄運。民權主義在三民主義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繼承吸收古今中外“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孫中山提出了中國舊民主革命時期最為先進、完整的民權理論。承繼儒家“天下為公”思想,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對人權的剝奪,發揚歷代農民起義運動對封建專制暴政的反抗精神,學習吸收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宣傳平等、自由、博愛的革命口號,堅持“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主張通過“國民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立憲”的共和制度。民生主義反映了孫中山的經濟思想,孫中山提出要重視民生、發展實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改變中國的貧弱狀況。要實現貧富均等,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三民主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過重大的積極作用,對現代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二)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中國是一個具有人治傳統的國家,古代中國的民主是人治的民主。這種人治的民主,需要人具有很高的品行,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倫理政治綱領,他們主張“以修身為本”,以建設家族倫理作為實現王道政治的始點和基石,“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6]。
在傳統中國的社會規范中,道德和法律并存。中國的傳統往往是將道德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只是作為道德的工具。儒家重視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反對專任刑罰,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3]223。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11-12在治國方略上,孔子提倡“德治”或“禮治”,他認為最高尚的治國之道是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主張“為政以德”。孟子主張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荀子強調“明德慎罰”[4]404,董仲舒倡導先德后刑和大德小刑。中國古代法律的重要代表《唐律疏議》宣稱“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非常重視對廣大民眾的道德教化,特別提倡為政以德和德主刑輔,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強調修身勤政,以身作則。這種德治傳統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加強對國家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發揮其對全社會的道德感召作用,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古代民主的缺陷便是把法治放在輔助的地位。雖然中國古代在制度上規定得相當精密和嚴謹,但是在執行中卻存在很大的問題,以致于制度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光靠人治來要求人有很好的品行是不夠的,人都存在自私的一面,沒有監督制度,人的高品行也會慢慢地被腐蝕。因此,對于當代社會來說,我們不能對中國古代的民主文化一味地否定,我們應該傳承、改進完善中國的民主文化,我們的民主應當是德法并用的民主,注重監督的民主,監督是重中之重,給人民以言論自由,讓人民真正地監督政府。
(三)依法治國,以刑去刑
一個國家的政治統治方式、社會秩序狀態和社會組織形式都與法治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和社會是實行法治還是非法治,對于其發展進程、進度都有重要的影響,要么極大地促進,要么嚴重地制約。
人治在中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非常注重法治。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學術思想史上空前繁榮,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影響最大。其中,法家非常重視法律的作用,強調依法治國,“以刑去刑”,不殊貴賤、不別親疏。法家倡導耕戰政策,主張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對富國強兵之道有很大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家強調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商鞅說:“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7]159韓非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8]47。他認為,只有以法治國,才能使國家富強。
法治與人治是法家和儒家在治國思想上的一個重要分野。儒家強調人治,認為“有治人,無治法”[4]189,主張“為政在人”[9]。法家則強調法治,商鞅主張一切遵循于法律,唯法是依,反對人治。他指出:“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7]40實行法治的國家,官吏處理政務不必聽從君主,民眾處理事務也不必聽從官吏,一切都依法辦事。商鞅認為,法治的關鍵是統治者上下都要依法行事,特別是要從國君做起。他說:“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7]96“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7]148韓非認為,法治不會因人事的更替而影響國家的管理,法治勝于心治、人治。他說:“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8]338
(四)禮治和法治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禮”與“仁”。“禮”體現出禮制精神,也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制度和秩序。“仁”體現出人道主義精神,秩序精神和人道主義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在治國方略上,他提倡“德治”“禮治”,認為最高尚的治國之道是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主張“為政以德”。
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主張通過后天教育保持人的善性。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4]375,強調通過道德教化改變人的惡性。二者雖然對人性善惡認識迥然,但都強調通過后天教化使人向善,可謂殊途而同歸。對人進行道德教化,這是中國古代德治的具體手段之一。統治者集團的以身作則,和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德治傳統的內容。如果說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保民而王”的思想致力于發揮孔子的“仁”的話,荀子則主張用禮治來解決重建秩序的問題,致力于發揮孔子“禮”的思想。
荀子主張“性惡論”,對天賦的道德觀念持否定態度,他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重視教化作用。他認為經濟的發展要與法治、禮治相結合。提倡“禮義”,重視“王道”,又主張“法后王”,認同武力兼并天下,用刑賞和法禁治理國家。荀子的人性論觀點為后代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礎,他的“性惡論”思想成為韓非法家言論的根本。盡管荀子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未引起重視,但是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卻將他的帝王之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他的法學觀點在秦朝大力施行。可以說,荀子的法學觀點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中一直得以延續。從師承來看,后世被列法家之列的,很多都與荀子有著師承關系,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學生。據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曾跟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幫助秦王制定法律,也可以說是對荀子帝王之術的一種實踐。秦之法由秦到漢,延續至后世的整個封建王朝。
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并發表講話,指出“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10]。國家最高領導人出席孔子誕辰紀念活動,表現出我們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的極大重視。中國共產黨執政,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我們要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既不可“榮今虐古”,也不要“榮古虐今”。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地實現中國化。
把握時代精神,順應時代潮流,對于堅持人民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是極其重要的。當今,我們的時代被冠以“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時代”“知識大爆炸時代”“生態復興時代”“后金融危機時代”等各種各樣的術語,這些都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前的時代特征。
(一)全球化時代的民主自信和法制變革
近20年來,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生存狀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全球化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及其變遷。當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國,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土地時,我們必須要有應對全球化的戰略意識,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維,樹立中國的民主自信,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必須樹立起民主自信。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西方主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既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又要以中國的民主自信戰略應對“西方民主”輸出的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樹立中國的民主自信,本質上就是要處理好本國民主和其他民主的關系,既要堅定對本國民主的信仰,又要勇于借鑒國外民主的優秀經驗。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民主自信立足點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高度自信,正因為有了這個立足點,中國的民主自信才能夠在應對西方民主輸出戰略的挑戰下不斷完善自身的民主改革,更加自立自強,更加堅不可摧。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做主是在全球化時代增強中國民主自信的三個重要支點。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要增強中國的民主自信,就要把中國的民主事業和黨的領導統一起來,要堅持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推動中國的民主進步和法治進步。
2.推進法制變革,應對全球化。全球化對我國的法制建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全球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法制的變革。首先,對法律體系的重構,破除國內法與國際法的人為界限,實現與世界法的接軌。其次,由傳統法的精神向現代法的精神轉換,體現出與全球化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理性精神和價值原則。因此,我們要樹立民主自信,推進法制變革,使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適應時代潮流,穩步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的機遇挑戰和網絡民主
“互聯網+”時代正在來臨,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海量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沖擊、變革著我們的思維理念、工作與生活模式、商業模式與治理機制。同時,也使得當今世界擁有一種新型的能力,即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整合、挖掘與分析,獲得有巨大價值和發展潛力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見解。“互聯網+”時代注重對大數據的應用不僅是對執政黨與政府工作的時代要求,更是進一步推進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重大舉措。
1.“互聯網+”時代法治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首先,互聯網的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和虛擬性等優勢,給法治建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可以借助“互聯網+”更好更快地實現。互聯網創造了更加自由平等的溝通平臺,為實現全民參與和人人享受法律服務提供了可能。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網絡可以獲取及時、海量的法律信息。互聯網為我國法治宣傳提供了新載體,增強了普法實效性。互聯網擴展了法律監督的廣度和深度。網絡被稱為“電子眼”,國家機關和個人言行都被納入其監督范圍。
其次,互聯網信息的迅捷傳播,愈發凸顯了法律的滯后性,完善法律制度建設,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就愈發重要。互聯網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在為法治建設提供更自由、更廣泛的載體及海量法律信息,創造寬松自由的言論環境,也為傳播虛假法律信息和孕育網絡暴力打開了方便之門。一方面,網絡平等和自由的參與方式,能夠使民眾有更多的發言機會,促進民意與司法審判的互動。另一方面,網絡輿論也會給司法部門帶來巨大壓力,對司法獨立產生消極影響。
最后,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我們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一是完善立法,規范網絡法治環境。“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是我國‘互聯網+’戰略成功實現的保障。”[11]我們要加快各個環節的立法建設來營造包括網絡空間在內的良好法治環境。二是加強對網絡內容的管理和引導。一方面,對現有的網絡內容要加強管理,嚴格管理相關網站的內容,未經核實的信息不得登載傳播,定期及時清理暴力言論。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建設一些具權威性地位的法律網站,及時發布社會關注的法律信息,用主流法治文化引導網絡輿論。三是要始終保持司法的獨立性。司法獨立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司法工作人員要樹立對法律的敬畏感,不能為了片面地追求判決的社會效果,因輿論的壓力而遷就民意,要始終保持中立態度,嚴格地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判決。
2.利用網絡民意聚焦社會問題,推動社會民主法治的進步。在“互聯網+”時代,梳理、整合網絡民意,對網絡民意的表達進行積極地引導,激發民眾參政議政的熱情,有利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首先,公民的民主思想是民主法治的基礎,可以利用網絡對公民的民主素養和參政意識加以培養。思想的自由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是現代社會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網絡已經成為當今民意表達最為活躍的場所。互聯網能夠調節、緩沖民眾情緒和民眾心理,是心理沖突、心理不滿的發泄渠道和載體。通過網絡媒體的傳導作用,有利于社會輿論監督,互聯網已成為黨務和政務公開的重要平臺,成為公民參政議政、實現公民權利的有效途徑。其次,通過整合網絡民意,拓寬民主法治空間。一方面,政府對網絡民意應加以提煉和聚合。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使得言論發表者可以真實自由地表達某種愿望和訴求。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互聯網在當今中國發揮著重要的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另一方面,網民應加強自我約束,堅持以理性寬容的姿態,有理有節地進行文明表達與參與。同時,政府還應該主動適應網絡民主發展的大趨勢,積極轉變決策觀念,主動積極地收集網絡民意,對事關政府公信力、明顯影響民眾利益或在民眾中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要主動在網絡上征求網民意見,然后再根據對網絡民意綜合分析的結果進行決策。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運用大數據的思維和技術,建設中國的民主與法治。
(三)中國現代民主法治之路與富民強國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上提出了“中國夢”詞匯,習總書記提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提升中華兒女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伴隨而來的兩極分化、貧富差距現象越來越嚴重,社會公共道德的滑坡,部分領導官員的官本位思想和腐敗問題等,都有待于通過法制的規范加以肅清,有待于法治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加以克服。因此,黨和政府堅決推行“依法治國”方略,并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大規模的“打虎”運動。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最為堅實的法治保障,法治中國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夢”包含了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為“中國夢”提供了堅實保障,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人民群眾對保障自身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民主法治建設的期盼也越來越高,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全面依法治國已經成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戰略目標。”[12]因此,要更好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用法律制度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將法律制度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之中,用法治思維改善社會治理。
2.民主與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在現代社會中,民主與法治是相生相伴的,沒有民主,法治就變成了專制,沒有法治,民主就會陷入混亂。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推進,廣大人民群眾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活動自主權和政治參與權,人們的正當權益得到尊重和有力保障。“在上層建筑內,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才是根本。沒有人民民主、沒有依法治國,中國夢遙不可及,難以夢想成真。人民民主對中國夢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意義躍然紙上。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在推進人民民主的同時,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3]
俄羅斯共產黨第一書記久加諾夫把蘇共垮臺的原因歸結為三個壟斷,即壟斷真理的意識形態、壟斷權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壟斷利益的經濟特權制度。吸取蘇共的教訓,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權力必須要受到監督和制衡。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是要完善制度、加強民主、加強法律建設、加強監督,要求掌權者要以敬畏之心用權、樹立權力就是服務的觀念、堅持秉公用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政治局委員下基層,輕車簡從和簡化接待,一般情況下不封路、不清場,也體現了不搞特權的工作作風。
我國每年出現的大量上訪事件和維權事件,也說明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知道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早在民國時期小學生的課本上就已經出現公民教育,而國父孫中山《建國方略》三書之一的《民權初步》更是“教吾國人行民權”[14]。
3.中國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健康有序發展。民主機制和制度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人民當家做主的內涵與形式也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依法治國方略得到貫徹落實,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人民當家做主,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了堅實保障和支持。
我們要縱橫觀察,聯系歷史,放眼世界,通過從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和時代中國的三個維度來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分析社會問題和中國的民主法治之路。從歷史中國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燦爛的中國文化中吸收養分,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實現當代中國的騰飛,實現富民強國的中國夢。
[1] 毛澤東.毛澤東詩詞全集(91首)全譯全析(《讀〈封建論〉呈郭老》,1973年8月5日)[M].柏樺,譯.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330.
[2] 孟子.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孔子.論語[M].楊伯峻,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荀子.荀子[M].方勇,李波,譯.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孫衛華,校釋.長沙:岳麓書社,2010.
[6] [宋]朱熹.禮記·大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6.
[7] [戰國]商鞅.商君書[M].石磊,等,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8] [戰國]韓非.韓非子[M].劉乾先,等,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9] [宋]朱熹.禮記·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1:29.
[10]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EB/OL].(2014-09-24).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24/content_2755666.htm.
[11] 梁志文.“互聯網+”經濟法治的基本理念與進路[J].江海學刊,2016,(3):141-146.
[12] 熊若愚.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體系述要[J].理論探討, 2016,(4):43-46.
[13] 卓澤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思路——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的學理闡釋[J].法學雜志,2016,(1):1-10.
[14] 孫文.建國方略·民權初步[M].劉明,沈潛,評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33.
〔責任編輯:屈海燕 王圣姣〕
2017-04-29
張祥麗(1979-),女,河南固始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儒學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研究。
D6
A
1000-8284(2017)07-0044-07
國情國策研究 張祥麗.論中國民主與法治的發展進程——以歷史、文化和時代為視角[J].知與行,2017,(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