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06)
·西方哲學研究專題·
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探析
楊 梅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06)
現代性是吉登斯現代性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然而吉登斯并沒有明確定義現代性的范疇,而是從社會組織模式這個較為廣泛的角度來理解并使用“現代性”這個概念。現代性具有斷裂性、雙重性和反思性三個特征。吉登斯認為現代性在不斷擴大,因而進一步闡述了現代性的時空分離、脫域機制以及反思性知識等三個現代性的動力機制。吉登斯不僅闡釋了現代性的特征和動力機制,還進一步分析了現代性的制度性維度和可能產生的后果。在吉登斯看來,現代性的制度性維度是現代性理論的核心部分。在《現代性的后果》這本著作中,吉登斯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督機器以及對暴力工具的掌控這四種現代性的維度,認為這四種維度之間相互聯系。他通過闡述現代性的四種制度性維度明確指出現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一方面改造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可預計的災難,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安全。但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最終是指向未來的,盡管蘊含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吉登斯;現代性理論;特征
現代性這個術語在當代學術界被廣泛使用,引起很多學者的思考和討論。對于什么是現代性,學者們涌現出不同的爭論,提出不同的理解。英國的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闡釋了其的現代性理論,表達了他對于現代性的見解。現代性是吉登斯現代性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然而吉登斯并沒有明確定義現代性的范疇,而是從較為宏觀的維度來解讀并使用“現代性”這個范疇。因而,筆者試圖從現代性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現代性的動力機制、現代性的四個制度性維度以及現代性的可能的后果和意義四個方面展開對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的論述。
盡管吉登斯沒有給過“現代性”明確的定義,但是在《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的第一部分導言中他卻指出將遵循對認識論和文化的研究,立足于制度,對現代性一詞進行解讀。在吉登斯看來,現代性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社會生活樣式或者一種社會組織模式,大約17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影響[1]1。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吉登斯那里現代性與時間以及地理位置有關。現代性首先是指某一時間段的歐洲并且隨著歐洲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地向外延伸,現代性具有擴張性與滲透性。其次,現代性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
吉登斯認為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存在著斷裂,在一個時期向另一個時期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斷裂。因此,在吉登斯看來斷裂是現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吉登斯把斷裂理解為從表面上看不同于所有類型的傳統秩序,它特指現代的社會制度所具有的特殊性,而且這種特殊性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用一種獨一無二的形式把我們歸置于不同于任何類型的社會制度之中,使之呈現出自己特殊的生活狀態。從形式上來看,相對于以往的時代發生的變遷來說,現代性引起的變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形成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聯系方式。從內容上來看,現代性帶來的革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盡管現代和傳統之間還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是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斷裂。然而,現代性斷裂為何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吉登斯看來人們一直接受的社會進化論是導致現代性的斷裂被忽視的主要原因。吉登斯認為人們的固有思維認為歷史總是存在著一個大的方向,即使會發生一些人們無法估計的問題,但大致方向不會發生變化。他認為馬克思的思想也同樣深受進化論的影響。進化論的觀點認為歷史是由一條主線展開的,以狩獵文化為起點逐漸發展到農耕時代最后以發生在西方國家的現代社會為終點。但是,吉登斯認為歷史沒有進化論所形成的“總體性”形式,它并不具有某些組織和變革的統一性原則,不能把歷史看作是一個統一體。在《現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直接強調了現代性時代降臨的絕對速度是理解現代性斷裂的關鍵所在,在現代性的條件下社會的變遷速度更加神速。其次,應該注意到變遷的范圍問題。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斷裂體現在全世界的變遷上,世界的各個地區都在經歷巨變并且相互之間聯系密切。最后,現代制度自身存在的特殊本質。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構成形式不是在以前的社會中都能尋找到原型,現代社會中的一些組織形式雖然看似傳統社會的延續,但一定存在完全不同的特點。例如現代出現的城鎮盡管依然建立在傳統城市的原址上,但卻確立了新的組織秩序和原則。因此,現代性的特征之一是斷裂。
現代性的第二個特征是它是一種雙重現象。吉登斯認為現代性同時具有安全與危險、信任與風險的問題,現代性的雙重現象是現代性的又一重要特征。現代社會制度相較于前社會制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提高,在給人們提供舒適安全的生活機遇的同時也隨之產生很多無法估量的風險。現代性不僅具有其光明的一面而且又具有其黑暗的一面。現代性的第三個特征是其反思性。吉登斯強調現代性的特征并不是為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而是對整個反思性的認定[1]32。他認為人們通過反思性地運用知識這一過程不斷地建構起現代性。
在吉登斯看來,人們若想要更好地理解現代性的性質,就必須要站在現代制度的動力機制的基礎上去把握。吉登斯強調,現代性的動力機制從本質上來看是立足于時間和空間的割裂并且最后又得以重新組合的形式之上的。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再排序組合,進而導致了社會體系的脫域,從而形成了現代性的三個動力機制,而且他們之間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第一,空間和時間的分離。吉登斯認為現代性與時間、空間相互聯系。在吉登斯看來,所有的前現代文化都有計算時間的方式,人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自身所處的位置以及具體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時間和空間是同步的,他們的社會生活是“在場”的,總是受制于時間和地點的約束。而在現代社會中,空間漸漸不再只是強調具體的地理位置,與地點相互脫離聯系,因而在現代性社會中地點變得不再明確。在吉登斯看來,時空的分離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正是因為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社會生活中的諸多限制也逐漸被打破,創造了革新的多種可能性。其次,時間和空間的分離使得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塑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運行模式,推動了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最后,隨著現代性的推進,對建構未來有幫助的傳統社會中沉淀的“歷史”也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動力。時間和空間的重新組合有利于建構新的社會歷史。
第二,社會系統的脫域問題。吉登斯把“脫域”定義為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1]18。在他那里,脫域主要是時間和空間以新的方式再次建構的社會關系,其機制主要分為象征標志和專家系統兩種不同的類型,作為其中之一的象征標志又是由政治合法性符號和貨幣符號兩種構成。象征標志是能夠在不考慮任何因素的條件下可以傳遞、擴散信息的互相溝通的媒介。而專家系統主要是指負責編織人們社會生活的范圍并且是由技術成就和專業隊伍所組成的體系。這些脫域機制的基礎都是信任,它們都認為時間和空間的分離是時間和空間得以延續的前提。在吉登斯那里,由于兩種不同類型的脫域機制都立足于信任,因此,他強調信任和現代性具有密切的關聯。然而他同時也認為雖然信任可以使人們在危險的環境中獲得安全感,但是脫域與信任的聯系依然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
第三,反思性運用知識。吉登斯認為隨著現代性的產生,反思被滲透在現代制度的方方面面,導致意識和實踐自始至終共同存在于一個過程之內,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相互反映的過程。社會實踐總是不斷地受到關于這些實踐本身的新認識的檢驗和改造,從而在結構上不斷改變著自己的特征[1]34。吉登斯強調人們是在對知識的反思性運用的過程中建構起現代性。現代性的關鍵之處在于對社會實踐的新的認識一直在連續不斷地檢驗舊的社會實踐。知識的反思性運用促進了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的產生,致使社會生活脫離傳統模式,進而推動現代制度的發展更新。這三種現代性動力機制相互聯系,共同推動現代性的前進步伐,致力于現代世界的產生與出現。
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闡述到,他理解的現代性內核是從制度視角切入來進行解讀和剖析的,故此,現代性的制度性維度也是吉登斯現代性理論的核心部分。吉登斯在本書中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督機器以及對暴力工具的掌控這四種現代性的維度,并且指出這四種維度之間不是互相孤立、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
第一,資本主義。在吉登斯看來,資本主義主要是圍繞資本家對無產者的勞動果實的剝削以及無產者的雇傭勞動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一個商品生產的體系。資本主義生產者之間根據市場需求的物品展開激烈的競爭,而這些物品的價格成了他們的信號。吉登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獨特的次級類型,他強調資本主義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會推動并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而且這種創新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特征。其次,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居于重要地位,不同于其他社會制度,甚至決定著其他社會制度的運行。再次是資本主義社會實行財產私有制,資本的所有權和被資本家壓榨的勞動者生產商品的數量有關,社會等級明確。最后則是資本主義國家依附于資本的積累,缺乏其主動性。
第二,工業主義。這是現代性的又一個制度性維度。工業主義是指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社會商品,它提前估計了生產規模,組織模式化生產,協調生產的各個環節。工業主義不是簡單地運用大機器進行產品生產,而是影響著人們社會生活的高新機械化技術,它通過電等動力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吉登斯認為工業主義是“人化環境”的發展,它可以改變原始的自然環境,促使社會呈現全新的面貌。
第三,監督機器。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必須存在監督機制,伴隨現代社會的發展監督日漸重要。在吉登斯看來,監督主要強調的是在政治層面引導其統治管理人民的行為,時刻監督管理社會秩序和掌握各種信息。他同時指出監督一方面可以直接進行,例如在公共場所或者便于直接實行互相監督的場合。另一方面監督也可以間接實行,這就要求必須把握并明確各種社會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監督。
第四,對暴力工具的掌控。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更新換代,各種不可知的力量變得越來越難以琢磨,特別是現代社會是一個各種高科技的戰爭與核戰時代,因此國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暴力工具才能保證社會安全與和諧。軍事日漸成為國家在人們面前建立權威的重要性手段。
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督機器以及對暴力工具的掌控這四種現代性的維度互相交織形成整體,它們之間密切相連不可分割。吉登斯強調戰爭的工業化是聯系工業主義與軍事力量的關鍵。同樣,在資本主義和工業主義之間也可以建立起一些清楚的聯系。在現代社會,工業主義推動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聯系,由于工業主義的發展,人們利用自然資源大量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各種商品,對自然的改造日漸加深,從而促進了資本的增加,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此同時,工業主義也和監督密不可分,監督有利于加強社會組織的運行和管理,從而使得工業主義獲得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在當今的現代社會,工業主義更新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有賴于資本主義,勞動力的日益商品化連接起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督機器以及對暴力工具的掌控等維度,成為聯系這四種制度性維度的關鍵,共同促進現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吉登斯通過闡述現代性的四種制度性維度明確指出現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他認為現代性正內在地經歷著全球化的過程,相對于以前的時代來說,在現代社會中時間和空間的延伸水平達到最高,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吉登斯指出全球化就是指世界范圍內的社會關系的強化,這種關系以這樣一種方式將彼此相距遙遠的地域連接起來[1]56。他認為現代社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正在傾向全球化。針對現代性的四種制度性維度,吉登斯進一步闡述了四種不同的全球化維度。第一種維度就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秩序,可以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個地區,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具有優越性。隨著經濟的發展,跨國公司不斷涌現,更加推動世界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在現代社會經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居于決定作用。全球化的第二個維度則是民族國家體系。在日益全球化的進程中,民族國家在政治秩序中占據“行動者”的地位,具有現代社會的反思性。第三,世界軍事秩序。在舊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相互攻擊。然而在現代社會戰爭日益工業化,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核武器漸漸成為主要的戰爭手段,國家之間相互建立起合作關系,軍事力量不斷實現全球化。全球化的第四個維度是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大機器技術在全球領域內傳播,工業主義在通訊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使得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簡單。由于勞動分工的形成與普及,工業快速發展,不僅可以迅速完成各種生產,而且專業化水平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雖然現代社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就經濟方面來說,經濟的發展是有限度的。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當自然資源匱乏時人們無法繼續生產各種商品進行資本積累,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其增長機制崩潰。就社會管理層面而言,實行監督機制的確有助于遏制各種不法行為,增加社會民主性與積極性,但是同時也為極權提供生長空間,利益集團可能會利用壟斷手段獲得對政治的控制權。就環境方面而言,人們為了積累財富不斷地開采自然資源甚至是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這不僅威脅到自然環境而且還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在軍事方面,由于戰爭的工業化與核武器的發明,極大地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加危險的武器也可能被研究出來,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可能面臨的現實的恐怖后果。
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詮釋了現代性的雙重意義,它一方面改造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可預計的災難,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安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既要緊隨時代的步伐享受新的生活方式,又要始終警惕現代性的負面后果,以積極的態度迎接現代社會。吉登斯強調現代性的特點之一是反思性,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我們面對現代社會應該具有的態度。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是指向未來的,盡管蘊含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地來說,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由現代性的特征和動力機制,現代性的制度性維度和可能會產生的后果四個部分組成。雖然吉登斯站在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來解讀現代性這個概念,但是他對于現代性的理解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在《現代性的后果》這本著作中,他概括了現代性具有的斷裂性、雙重性和反思性三個特征,而且指出現代性會不斷擴大。那么,是什么促進現代性的擴大呢?什么因素影響了現代性的發展呢?針對這些疑問,吉登斯進一步闡述了現代性的時空分離、脫域機制以及反思性知識三個現代性的動力機制,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督機器以及對暴力工具的掌控這四種現代性的維度,認為這四種維度之間相互聯系。他通過闡述現代性的四種制度性維度明確指出現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不僅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深化了學術界對于現代性這個范疇的認識,豐富了現代性理論的內涵。另一方面,它同時揭示了全球化的雙重影響,促進了人們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保持警惕。全球化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且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可預計的災難,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安全。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看似不斷獲得安全與自由,實際上卻漸漸被各種高科技產品束縛,成為產品的依附者,缺失完整的人的自由。因此,隨著現代性的進步,人們更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批判地對待現代社會。最后,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他看來,斷裂是不同社會歷史時期更替的必然部分,他一再強調現代性的斷裂特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歷史發展的連續性。斷裂固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應該是連續的,人們既應該關注社會進程更替的連續性,又必須注意到斷裂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理解整個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脈絡。總地來說,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最終是指向未來的,促進社會發展,推動完善的未來社會的建構是它的理論價值訴求。盡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的現代性理論蘊含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屈海燕〕
2017-03-10
楊梅(1991-),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B15
A
1000-8284(2017)07-0157-04
博士碩士論壇 楊梅.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探析[J].知與行,2017,(7):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