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王功清
未來屬于“中國+東盟”制造?
□ 文/本刊記者 王功清
大約在10年前,不管是海外購物還是本土購物,不管是奢侈品還是普通小物件,“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標簽遍布全球。而現在,受惠于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土地以及資源成本,“Made in Vietnam(越南)”、“Made in Thailand(泰國)”、“Made in Cambodia(柬埔寨)”等此類“東盟制造”的標簽正在風靡,挑戰著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面臨如此挑戰,“中國制造”又該如何謀求生存?“中國制造”與“東盟制造”又該如何相處,謀求共贏呢?
2016年年初,曾為耐克、普拉達代工的廣東東莞興昂鞋業宣布停產,并將產能向東盟國家轉移;韓國三星亦在2016年宣布將兩億部智能手機的訂單交予越南生產……東盟制造業崛起似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制造業資本由中國向東盟國家轉移也漸成趨勢。
“制造業向東盟轉移,是在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等情況下,投資者尋求更大利潤空間的表現。”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表示,“規避貿易壁壘也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原因。東盟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等國簽訂了各項貿易協定。借助原產地原則,中國的企業可以借道東盟打入歐美和其他國家市場,并避開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關稅壁壘。”
“比如越南紡織品的出口限額比起中國要松得多,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受到的限制更少。”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舉例說。
面對來勢洶洶的“東盟制造”,“中國制造”一枝獨秀的時代雖已然過去,但是要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就目前來看還尚需一段時日。
相關專家表示,一個完整的“世界工廠”體系首先要求一國在某一特定領域內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還需要在其他相關領域內擁有幾條同樣完整的產業鏈共同發展,幾條配套產業鏈互為支撐的局面才能保證國內經濟的穩步向前。同時,還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充當“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這樣“世界工廠”才能正常運轉。
目前,越南、柬埔寨等這類出產最多“東盟制造”的國家,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滯后,將制約其完整產業鏈的形成。另一方面,即使近年來一些國際大型企業開始把工廠往東盟國家轉移,但是也僅僅是產業鏈上的某些環節,整個產業鏈的主體還會長時間留在中國。此外,當下東盟制造業的發展仍離不開中國廣闊的市場腹地的支撐,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加工原料甚至一些生產機器尚需從中國進口。
而東盟國家的“生產者”水平與“消費者”能力也都需要提升。雖然東盟國家勞動力充足且成本較為低廉,但當前中國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這是目前大多數東盟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撇開東盟大多數國家國內消費能力不如中國之外,大多數東盟制造只是參與了制造,尚未參與到全球消費鏈之中。
在中國制造和東盟制造競爭日益激烈的表象之下,兩者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互補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據了解,一些東盟國家已不再滿足于僅從中國引進產能,而是傾向引進中國的人才和技術,將產能合作轉化為“東盟制造”的“升級利器”。
“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的互動,不僅可以喚醒當地‘沉睡’的經濟資源,發掘各類市場,而且有助于以較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較高的質量,實現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互助互利,這正是產能合作的一大意義。”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劉迎秋表示,中國面臨著生產資源、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而東盟國家也各自存在著市場狹窄、就業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短板,加強互補合作、摒棄零和博弈符合雙方利益。
為此,中國與東盟制造業可以通過制造業技術、人才、資源的雙向流動,促成新的合作方式。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當前制造業正從“單個企業包攬生產全過程,產品價值鏈在一個企業的不同生產車間內全部完成”轉換為“跨國企業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范圍內多個企業合作完成”。中國和東盟完全可以朝同一個制造目標,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合作,創建“中國+東盟制造”。
“同舟共濟者贏。”在未來,中國—東盟合作將越來越深入、互補,“中國+東盟制造”有望開辟新的制造天地。
·聯系編輯:9794308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