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是戰略選擇
文/本刊編輯部
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溝通城鄉,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也是產業融合的必然選擇。它的發展,在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業增值增效、農村繁榮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建設健康中國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好勢頭——
總量規模快速擴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占比從16%提高到18%,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
發展動力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于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空間布局更趨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份的肉類加工總量占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后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縮短供求距離。
創新步伐加快。初步構建起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示范推廣了一批成熟適用技術。
帶動能力增強。建設了一大批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原料基地,輻射帶動1億多農戶。
農產品加工業帶動了上下關聯產業的發展,也形成了眾多小微企業,建設了現代農業,惠及了廣大農民,繁榮了農村經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大力度,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有利于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據統計,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達1566萬人,每億元加工營業收入約吸納78人就業,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帶動1億多戶原料種養殖戶增收致富。實際發展證實,初加工可以減損增收,精深加工可以提值增收,產業鏈條長,農產品賣難減少,價格波動小,農民增收快,勞動力就業充分。
有利于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2∶1,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5%,在供給側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綠色生態的各類食品和加工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從實際發展來看,有了加工企業,農民就按照加工需求組織生產,提升了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帶動裝備制造、儲藏、保鮮、運輸、包裝、營銷等產業跟進,多環節多層次多領域增加農業收益。
有利于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農產品加工園區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和產業集群,把資源要素、就業崗位和附加價值留在農村、留給農民,為農村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設施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
有利于推動農村產業融合。農民合作社中有53%發展加工流通,7.8萬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組供應鏈,推進農村產業交叉融合,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重要舉措,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四化同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