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第一,有利于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創新了農業經營方式。建立土地托管合作社,為解決人們擔心農村因缺少勞動力種地難,加快土地流轉提供了新的組織載體。由于廣大農戶對種地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多樣化的服務,土地托管合作社以多種服務模式為社員提供個性化服務,順應了我國農村農業農民的實際需要,創新了農業經營方式。
第二,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土地托管后,把一家一戶分散零星的土地,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服務,改變了過去農戶分散種植品種不統一、田間管理水平差異大的狀況,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改變了“家家地不多,戶戶各干各”的經營狀況,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在合作社服務范圍內統一經營的服務,以標準化方式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實現生產流程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化,有利于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第三,解決了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農民增收。合作社為外出務工農民“托管”土地后,使這些農民完全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安心外出務工經商或就地轉移從事二、三產業,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同時,這些農民又能得到土地收益,實現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雙豐收”。用入社農民的話說,土地托管合作社這種形式使他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這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外出務工與家庭承包經營的矛盾,既保護了農民土地承包權利,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山東省平原縣前曹鎮益民土地托管合作社的建立,使全鎮1萬余名勞動力可以安心常年在外打工,促進了農民增收。
第四,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土地經營效益。土地托管合作社,把農戶土地集中連片起來統一經營,有利于發揮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效益,提高機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設施利用率,降低機械使用、水電設施投入和勞動力用工等生產成本;有利于減少農業生產資料供銷環節,降低農資購買成本。這些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大大提高了土地經營收益。
總體上可分為全程托管和半托管兩種形式。
全程托管,托管方收取一定托管費用后,為農戶提供覆蓋糧食生產的耕、種、收、管、售等“一條龍”式全程服務。
半托管,半托管又可分為勞務托管和菜單托管。勞務托管,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全部勞務項目委托給托管方承擔,農戶負責種子、化肥、農藥、水電等全部農資投入;菜單托管,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某個時段的勞務項目委托給托管方,托管方按勞務項目獲得報酬。
土地托管是在保證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前提下,農民把自己的土地委托給供銷合作社或農民合作社,由該組織代替農民去管理土地、進行土地生產,土地的收成依然是農民的,農民只需支付托管費。
而土地流轉是轉租者每年給付農民一定的資金,就不再有任何關系,農作物的收成歸承包戶所有。土地流轉一定會發生土地經營權的轉移。
土地托管與土地流轉最大的不同是,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還能避免高流轉價格帶來的非糧化問題。
1.簽好合同。必須簽訂合同,和土地有關的補貼都要寫清楚,包括直補。
2.弄清土地性質。目前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拿到玉米補貼,所以必須清楚土地的性質。國家有規定,荒地以及各種林地、草地等非耕地是不能獲得玉米補貼的,在未經批準開墾的土地或者在禁止開墾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的面積,不享受玉米補貼。
3.權屬清晰無爭議。交易雙方必須是具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且有流轉交易的真實意愿;流出方必須是產權權利人,或者受產權權利人委托的組織或個人。
2017年,農村承包土地,國家每畝地補貼標準因為土地本身存在的價值是不一樣的,用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所以對于價格這個東西沒有統一的定位。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承包土地經營戶主要可以申請以下兩種補貼:
一、良種的補貼
良種的補貼標準是水稻種植每畝地給補貼15元,小麥、玉米、花生每畝的補貼是10元。這個補貼具體的領取流程如下:
1.到村委申報登記。
2.根據補貼的規定進行核實,然后進行張榜公示。
3.公示結束以后,由各個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審核報給縣政府審核。
4.審核結束發放資金。
二、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補貼
1.農資綜合補貼的標準是每畝計稅面積81.5元。
2.水稻直接補貼是每畝20元。
3.水稻的直接補貼對象是核定計劃種植的水稻的總面積。
4.農資綜合補貼的對象是根據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行補貼。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文件確定,201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意見》第四部分第23條指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健全經費保障、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采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范圍。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重點關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
《意見》第四部分第21條指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016年1月27日,《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發布。
《意見》第一部分第5條指出: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
《意見》第五部分第26條指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
2017年2月5日,《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
《意見》第一部分第6條指出: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意見》第六部分第30條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
2017年6月9日,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指導意見》,提出以支持農業生產托管為重點,推進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在尊重農戶獨立經營主體地位前提下,集中連片推進規模化生產。
《意見》指出:要貫徹落實2017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帶領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為主要目標,兼顧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政策引導小農戶廣泛接受農業生產托管、機械化烘干等社會化服務,努力培育主體多元、競爭充分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市場,集中連片地推進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著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資源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