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薔禾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產業優勢 共建美麗鄉村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薔禾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管理上采用“統分結合型”管理模式,即合作社將土地、設施、生產資料投入、品種安排、產品標準和產品價格等統一起來,以會員為單位分散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每年都有適當的利潤用于合作社的發展及擴大再生產,同時又能拿出適當的利潤給會員分紅,充分調動會員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會員增收、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雙贏結果。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薔禾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是由赫山區供銷合作社參股35%創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注冊資金10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1230畝。目前,合作社有社員128名,帶動周邊農戶達1200戶,其中女性社員有132人。合作社旗下還注冊有湖南竹泉農牧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生豬、淡水魚等綠色農產品。
一直以來,合作社始終堅持“發揮產業優勢,共建美麗鄉村”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合作社經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現在,合作社常年種植蔬菜有20余個品種,主打產品為花椰菜、白菜薹、芥藍、食用甘薯葉、小白菜、紫背天葵、芥菜和青花菜等,并且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蔬菜產品的注冊商標為“薔禾”。
薔禾蔬菜種植合作社在管理上采用“統分結合型”管理模式,即合作社將土地、設施、生產資料投入、品種安排、產品標準和產品價格等統一起來,以會員為單位分散管理。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統一設施。4年來,合作社共投入資金1300余萬元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已順利完成投資。在市、區兩級供銷合作社項目的支持下,2016年,新增鋼架大棚50座,現有大棚占地面價已達4萬平方米;配置殺蟲燈20盞;引進12個新品種,并進行品比試驗和示范推廣應用;引進5項以上新技術,獲得3項專利;投資300萬元建立了益陽市第一家“田間學校”,每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12次;引進和推廣應用新有機肥料,2014年投資280萬元建設了大型沼氣設施,2015年投資建設園豐生物有機肥廠。這兩項建設不僅解決了全村養殖污染問題,還為生產綠色蔬菜提供了有機肥源。在此基礎上,合作社繼續開展低毒、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每年投資40萬元新建和維護噴滴灌設施,使園區實現了100%自動灌溉。
二是統一品種。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指定種植蔬菜種類及品種,與種子經銷商簽訂長期的種子供求合同,確保種子質量和數量到位。
三是統一生產資料。由合作社統一采購種子、肥料、農藥等,既保障質量優良、價格低廉,又省去了會員購置的各種風險。所有生產資料均由合作社安排專人統一采購,會員根據自己負責生產的播種面積免費領取。播種、施肥的人力由會員自行安排,但防治病蟲害由合作社實行統防統治,安排專業的機防手進行,并對機防手實行固定工資制。
四是統一標準。主要包括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包裝標準及可追溯制度等。合作社按照國家蔬菜標準園建設要求制定每個品種的生產技術標準,會員嚴格按照生產標準進行生產根據銷售計劃適時播種、配方施肥技術進行施肥、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及時防治,產品經檢測合格后交到合作社統一銷售。而會員只負責土地翻耕、播種、除草、基本田間管理以及采收,合作社安排專人負責打包、整理后銷售。

合作社將種養產業定位為“豬—沼—魚(菜)”循環經濟模式,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在管理上采用“統分結合型”管理模式,實現了綠色無污染的良性循環。
五是統一價格。合作社預先與會員簽訂收購價合同,保障不受市場價格左右,生產者基本無賣菜難、價格低的風險,為會員節約了賣菜的成本和時間。不管市場上價格如何,合作社跟會員簽訂保護價。如花椰菜全部按每千克1.2元收購。這樣既調動了會員的積極性,又大大簡化了合作社的管理程序。通過近1年的運作,實現了合作社和會員雙獲利,每個會員年均收入達8萬元。
六是統一銷售。由合作社提前通知,會員采收后統一包裝標準且每戶有特殊標識供追溯用,合作社統一到市場銷售。一般產品會分為兩個等級,會員把產品交上來后,由合作社安排專人入庫。合作社在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專門負責銷售,銷售價格隨行就市。
七是分散管理。即以會員為單位分散管理,多收多得,合作社按旬或月結算。另外,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合作社安排了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這種科學的管理模式每年既可拿出適當的利潤用于合作社擴大再生產,同時又能拿出適當的利潤給會員分紅,充分調動了會員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會員增收、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雙贏結果。
薔禾蔬菜種植合作社位于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鎮竹泉山村,南臨撇洪新河、背靠爛泥湖,水產資源豐富,還擁有秀美的自然田園風光。合作社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共建美麗鄉村。
合作社成立伊始,就組建了一支專業的農藝師、技術員團隊。薔禾蔬菜種植合作社現有農藝師4人、農業技術員22人,還長期聘請區農業局、畜牧局、蔬菜局的有關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并且和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進行技術合作,充分發揮專家教授的優勢,實現產研結合,直接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產生了更多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合作社也先后成為湖南省高標準綠色蔬菜基地、湖南農業大學產學研基地及益陽市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基地。
一是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綠色無污染的良性循環。合作社將種養產業定位為“豬—沼—魚(菜)”循環經濟模式,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在管理上采用“統分結合型”管理模式,即合作社將土地、設施、生產資料投入、品種安排、產品標準和產品價格等統一起來,以會員為單位分散管理,簡稱“六統一分”或“統分結合”。這種管理模式每年都有適當的利潤用于合作社的發展及擴大再生產,同時又能拿出適當的利潤給會員分紅,充分調動會員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會員增收、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雙贏結果。
二是緩解就業矛盾,帶動周邊農戶致富。薔禾蔬菜種植合作社周邊240戶農戶種植四季葉類蔬菜1000畝,按年畝平產量12噸,公司保底收購價每千克1.3元計算,年產量可達1.2萬噸,年產值可達1560萬元,戶平增收約4萬元。合作社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本村人力資源,緩解了本村約700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三是科學利用資源。充分利用大型沼氣池和2015年投資興建的園豐生物有機肥廠等生產設施,對村民們的生活垃圾、田間雜草和家禽家畜排泄物進行科學利用。這樣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又為合作社生產綠色蔬菜提供了可靠的有機肥源。更重要的是為美麗鄉村建設探索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為竹泉山村成為全區“美麗鄉村”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是合作社規模要進一步擴大,新增蔬菜種植大棚達到160個,設施蔬菜面積達200畝以上;新擴蔬菜種植面積780畝,使蔬菜種植總面積達2000畝以上,形成較大規模的現代化蔬菜種植基地,打造2000畝國家級綠色蔬菜標準園。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配套,使整個蔬菜生產基地溝、港、渠、池綜合配套,做到旱澇保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生產損失。整個基地全部利用現代化噴滴灌設施,按照綠色蔬菜生產基地要求,搞好道路的硬化,大力推廣應用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手段,如配置防蟲網、安放殺蟲燈等。
三是要完善從投入品管理到餐桌的質量安全體系,包括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田間生產管理、蔬菜質量檢測、蔬菜采后處理等的檔案管理,成立蔬菜質量檢測室,新建蔬菜采后處理中心,開展蔬菜質量安全系統追溯,開展蔬菜直銷店、網店、“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營銷模式,進一步拓寬銷路,使生產規模進一步發展壯大。
四是要進一步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帶動周邊6個村近4000戶群眾共同發展,增加600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含季節性臨時工),實現人均年增收1.2萬元。全方位為民服務、為民解難、帶民致富、促民增收,使合作社真正起到“建一個合作社、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的領頭雁作用。
(本文摘自湖南省益陽市供銷合作社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