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僅要做優美的生態環境建設的參與者和貢獻者,而且要做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和引領者。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堅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開創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戰略目標,影響廣泛,意義深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綠色生產模式、美好生活方式、優美生態環境,這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客觀要求,是我們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具體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路徑。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了既客觀理性、又高瞻遠矚的科學判斷,對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和深刻變化。眾所周知,中國改革發展近40年,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水平獲得極大的提升,令世界注目。同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尤其是新時代要求我們黨和政府,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從理論上講,確立了“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十九大的重要成果,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表明我們黨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深刻認識。早在15年前,2002年習近平剛到浙江擔任省委書記就敏銳地察覺到,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高速增長,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傳統產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變成了浙江“成長的煩惱”,浙江人對優美的生態環境的需要和期盼,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習近平本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為努力方向,他率先把“生態省建設”列入到浙江發展的重中之重工作,提出“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實現人口規模、素質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把浙江建設成為具有比較發達的生態經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生態家園、繁榮的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省份”。
2005年,習近平在考察安吉余村后,看到村民為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生態家園、放棄污染大的傳統產業后非常高興,專門在《浙江日報》上的“之江新語”發表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他認為,產業發展要善于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浙江的生態省建設就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并為子孫后代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我們有理由說,“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該形成在浙江,尤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在浙江探索、思考和實踐的結果。
當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成為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對象之時,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日益成為人民期盼的對象之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優美的生態環境的權益是我們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屬點。事實上,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惠及人民和社會的公共產品、是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載體,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盼,我們不希望出現為了一已私利而損害生態環境的“公地悲劇”,不希望把污染的環境帶進全面小康社會,更不希望得到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
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我們不僅需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經濟發展模式粗放、環境污染嚴重,甚至環境惡化的趨勢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造成了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有意見、有訴求、有期盼是正常的,也是客觀的。習近平在浙江探索、思考和實踐表明,只要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構建綠色生產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簡約消費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產業布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就能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習近平關于美麗中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生態觀的思想精髓,蘊涵了尊重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精華,彰顯了以人為本、心系民生、造福百姓、福澤后代的深厚情懷,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體一位”總體布局,真正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要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聚集“四大領域”,即發展質效、創新能力、實體經濟和生態環境,尤其是生態環境建設還任重道遠。令人欣慰的是,浙江省在“十三五”開局之時,省委省政府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提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目標和要求,宣示以人民期盼為出發點,優化“詩畫江南”宜居環境,將自然、人文、綠色、特色、舒適等元素融入到美麗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老百姓能在優美舒適宜居的生態環境中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描繪了優美生態環境的藍圖——實現浙江大地“天藍、水清、山綠、地凈”,建成“富饒秀美、和諧安康、人文昌盛、宜業宜居”的美麗浙江,以此來增強浙江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發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靈歸屬感、社會認同感。
從“綠色浙江”、“生態浙江”到“美麗浙江”,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思路日益清晰,實踐深入推進。從生態省建設到美麗浙江建設、從環境治理“811”行動計劃到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從“五水共治”到“剿滅劣Ⅴ類水”行動,浙江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受浙江老百姓的好評點贊。通過“四邊三化”打造優美的生態環境行動,打好治水治氣等系列組合拳,促進了經濟低碳轉型和產業綠色升級,美麗浙江建設成效顯著,引人注目。對浙江而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的經濟數據,更重要的是要有小康的生態環境。腰纏萬貫、污水橫流不是全面小康,大廈林立、霧霾圍城不是全面小康,屋內高大上、環境臟亂差也不是全面小康。為此,省委省政府對浙江人民作出莊嚴地承諾,決不把污泥濁水和臟亂差的環境帶入全面小康,確保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對浙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呼應,也是浙江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打造和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表面上的城市霧霾、水體污染,環境臟亂差,本質上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問題,是發展模式、生產方式的問題。因此,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建設美麗中國,創建優美的生態環境過程中,政府、企業、公眾和社會都是參與者和貢獻者,大家責無旁貸,需要形成合力。我們需要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系統、全面、科學地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政策體系。一是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激發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生活的活力和動力。以共建共享為主渠道,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監督、共同建設、共同分享,形成全社會參與優美生態環境建設的強大合力。二是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原來的資金、土地、勞動力資源等沉淀在嚴重過剩產能、高污染產業中的要素資源逐步退出,注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引導到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上來,加強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的動力。三是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強化企業環境成本的內部化,增強綠色共性技術創新動力、重視綠色生產方式的經濟激勵,促進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的推廣應用,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推進產業結構低碳化、能源結構低碳化、消費結構低碳化,打贏“藍天保衛戰”,打造“藍天白云”的優美生態環境。五是構建生態環境的安全屏障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施國家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健全和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度、積極推進國家公園體制,努力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六是構建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和督查執法體系。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管機構和管理制度,明確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為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安排。
在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浙江肩負著“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永立潮頭”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浙江不僅要做優美的生態環境建設的參與者和貢獻者,而且要做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和引領者,這既是習總書記對浙江創建“美麗中國樣本”的殷切希望,也是浙江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浙江應該本著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堅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開創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局面,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