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需緊抓產業和農民這兩個關鍵。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必須發展和壯大鄉村產業,不僅需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優勢特色產業,深入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還需要進一步推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提高產業化水平,并需要加快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積極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和推動農業由產前、產中、產后分割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尤其是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挖掘一批優秀職業農民代表和青年農場主,發揮這些農業領域生力軍的作用,通過提升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帶動周邊農業從業者的整體水平。
但是,浙江的家庭農場主要以壯年和初中文化居多、異地雇工為主、土地租賃期偏短。據浙江省農業廳數據,截至2016年底,浙江家庭農場銷售農產品總值136.9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46.9萬元,有2297家年銷售農產品總值100萬元以上,2536家擁有注冊商標,1705家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3967家獲得貸款資金11.2億元,家庭農場發展迅速、效益顯著。但是,據農業部專項調查數據顯示,與美國現有的200多萬個家庭農場相比,全國和浙江省通過質量認證的家庭農場數量偏小,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種養結合及其他5種類型產業分布中,浙江的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家庭農場較多,占總數的65%以上,畜牧業、漁業等養殖業占總數的17%左右。同時,存在農業生產成本高、獲得扶持的家庭農場數量少、經營規模瓶頸、銷售產值高而凈利潤低等問題。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四大新型經營主體中,家庭農場是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骨干,是商品農產品特別是大田作物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是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發展合作經營的核心力量。可以說,家庭農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為更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浙江的落實,家庭農場需要做好“五個經營”:
協作經營。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支持在家庭農場、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基礎上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龍頭企業或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織模式,讓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協作,促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協同發展,構建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
規模經營。要把握規模適度性與形式多樣性,前者同時兼顧規模經濟原則和比較利益原則,隨著全社會勞動者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從事農業經營者的比較利益也會不斷提高,進而在技術、經營方式和產品相對不變的情況下,農業經營者的適度規模會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截至2016年底,浙江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89.2畝,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勞動力數量4個,經營規模應根據條件的變化更加適度。
科技經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各領域對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廣大農民對農業設施裝備的依賴越來越明顯,“機械化換人”成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的必然選擇。加快引進高效、低耗、智能農機裝備和先進農機技術,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自動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為家庭農場規模經營和現代綠色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職業經營。進一步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打造一批“技工型”職業農民,并鼓勵支持大學生、科技人員等多種新生力量投身現代農業創業創新,新培育一批“農創客”,努力把農業農村和家庭農場打造成為創業創新的大舞臺。
創新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產權流轉交易制度,探索創新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土地長期連片流轉,加快發展家庭農場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真正讓家庭農場主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