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非常明顯,尤其是化工、鋼鐵等行業占據了特別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領跑、全國前列。2017年5月袁家軍省長到衢州調研時強調: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加快創建“大花園”。他提出,生態環境是根本、綠色產業是核心、重大平臺是支撐、現代交通是關鍵、重要改革是動力。
起步階段(2006-2010年):這一時期,衢州市提出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首次將發展循環經濟提到了戰略高度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發展規劃。衢州市在全省率先編制《工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工作。
加速發展階段(2011-2015年):衢州市提出加速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衢州市編制了《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獲得了循環經濟國家級試點9個,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大滿貫的地級市,并獲得省級試點8個。
深化發展階段(2016年以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衢州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覺行動,衢州市更多地依靠體制、機制和制度的保障來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衢州市總結出了循環經濟“巨化模式”“元立模式”“華友模式”“賀田模式”等復制推廣。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衢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926.7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245.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43695元增加到57997元,年均分別增長7.6%、7.4%。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較快,區域性創新生態體系初見雛形,三次產業結構從2011年的8.3:55.6:36.1調整為2016年的7.1:45.2:47.7,三產比重超過二產,產業結構在優化調整中實現了戰略性轉變,綠色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五年間,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0.4個百分點。2016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
循環型產業逐步壯大。工業循環是衢州市循環經濟試點改革的最大特色。衢州市以巨化、華友、元立等企業為引領,圍繞氟硅、新能源汽車電池等產業延鏈、補鏈、配鏈和強鏈,推進產業空間集聚和產業鏈整合,初步形成了氟硅循環產業鏈、余熱余壓循環利用的鋼鐵產業鏈、巨化—高新園區公用設施一體化及資源集約化循環鏈,構建了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的綠色生態產業鏈。在衢州高新技術園區內,集中供水、供熱、供汽,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工業固廢處理和利用率高達到96%,基本實現了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和園區大循環。
綠色產業進一步集聚。衢州市深入實施工業“十大專項”,加快推進“四換三名”。2016年,新增掛牌新三板企業16家,牧高笛和江山歐派實現主板上市,企業上市實現新突破。五個特色小鎮進入省級創建名單。衢州市高度重視招商引資、浙商回歸,新引進韓國曉星、西安隆基、杭州立昂、北控物流、杉杉動力、錦禾農機等一批綠色大項目。積極探索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畜牧業轉型升級,成為國家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全面啟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成功創建了國家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8個,旅游收入比2011年增長25.6%。此外,2016年,衢州市電商網絡零售總額首次實現順差、增速居全省首位。
循環綠色機制取得突破。一是體系創新。建立了衢州巨化一體化發展體系、巨化與高新園區企業協調發展體系、龍頭帶動產業化發展體系、公共財政利用率最大化體系、民間自發推動生態化發展體系、鄉鎮交界斷面水質監測體系、全縣域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保險體系、生豬排泄物資源綜合利用體系等。二是機制創新。創新了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排序,工業、信息化和政府投資的全方位全覆蓋項目決策咨詢制度,生態考核分類制度,“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機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共建生態家園”制度,科技-經濟聯席會議制度,科技創新投融資服務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國家公園體制等在內的一套制度體系。
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成效顯著。衢州市以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為目標,從工業循環、農業循環、城市循環三方面積極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工業循環方面,以園區循環化改造為重點構建工業循環體系,形成了“一主三特色”的氟硅產業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鏈網。“一主”即“氫氟酸-含氟單體-新型氟制冷劑-含氟聚合物”主導產業鏈;“三特色”即由主導產業鏈衍生而成“氯氣-甲烷氯化物-氯乙烯-偏氯乙烯-聚偏氯乙烯”、“氫氣-環己酮-己內酰胺”和“硅-甲基二氯硅烷-硅橡膠”三條極具特色的高端循環經濟產業鏈。農業循環方面,形成“綠色種植-生態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市域、全產業鏈整體推進的生態循環農業格局初步形成。全市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3%,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6%。城市循環方面,以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為突破口,基本構建起完整的餐廚廢棄物收、運、處體系,新增處理能力達到100噸/日,資源化利用率達80%。此外,衢州市還加大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城鎮污水處理、再生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市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超過10%。覆蓋全市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理中心已投入運行。新增公交車、出租車新能源使用率達到100%。公共自行車布點實現市域全覆蓋。
園區循環化改造扎實推進。衢州市“1+4”①1是指1個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衢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4是指4個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衢江經濟開發區、開化工業園區、常山工業園區、江山經濟開發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一是園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尤其在氟化工行業,園區依托巨化集團公司,現已成為國內綜合規模最大、產業鏈優勢最為明顯、整體裝備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全國性氟化工生產基地。二是廢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重點實施巨化熱電廠脫硫脫硝技改項目和企業煤改天然氣項目,減少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采用焚燒爐發電和余熱利用,對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或惡臭物質等進行燃燒處理,減少排放。三是資源綜合利用成效顯著。以元立集團、國光生化、衢州巨泰為代表的企業,積極實施余熱余能利用項目,特別是元立集團余熱、余壓、余汽發電裝機達190MW,以汽代電裝機達86MW,總裝機容量達27.6萬KW,相當于一個大型水電站的裝機容量,不僅供給企業,還供給電網;以建華南杭化工、中天氟硅、巨化電化廠為代表的企業,積極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固廢綜合治理方面成效顯著。四是資源產出率持續提升。資源產出率從2011年的0.11萬元/噸提高到2015年的0.24萬元/噸。
循環經濟小鎮建設如火如荼。衢州循環經濟小鎮于2016年成功入圍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小鎮地處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規劃范圍約為2.7平方公里。小鎮積極推動環保技術、環保裝備和環保運維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投資125.36億元。小鎮的建設對推動以衢州節能環保產業為核心的千億級裝備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促進衢州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鎮功能升級,推進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時,循環經濟小鎮的建設還會為衢州市、全省乃至全國重化工產業的循環發展、轉型發展、生態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靜脈產業基地建設初步謀劃。衢州市具有良好的動、靜脈產業基礎。巨化靜脈產業基地將突出“循環、低碳、生態、安全、智慧”五大特色,構建多層次的工業、城市廢棄物處理的靜脈產業鏈條,有助于實現產業間、生產和生活系統、基地內外形成大循環。靜脈產業基地建設包括:協同處理城市低值廢棄物,對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園林廢棄物、廢舊紡織品等進行集中資源化回收和規范化處理;循環利用產業廢棄物,包括工業固廢、危險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等的綜合利用。
未來,圍繞“大花園”建設,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將是衢州全面踐行“兩山理論”的一條新路子。衢州市將以更高標準護好綠水青山、以更高水平做大金山銀山,進一步增強生態競爭力,形成支撐衢州未來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循環、綠色將是衢州市最鮮明的特征、最靚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