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祥

【作文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貧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來的信心的支配下畫著他那色彩絢麗的畫。他曾滿懷感慨地說:生活的色彩和他畫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僅梵高,很多人都曾為此感嘆過,思索過……
【審題立意】
題料中的關鍵詞為“生活的色彩”與“畫中的色彩”,與之相呼應的是“貧困交加”和“(色彩)絢麗”,題料雖帶有寓意,但寓意很明確:一個指向現實,一個指向理想;一個是灰暗的此岸,一個是明亮的彼岸。其實,不但本題材料的寓意明確,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價值導向也很鮮明——從所截取的梵高“事跡”來看,作文的立意無疑應是向上的、積極的,具體地講,就是鼓勵人不懼黑暗,無論現實有多糟糕,也要勇于做夢、追夢。雖然題料的第二節有“很多人都曾為此感嘆過,思索過”的表述,但由于有梵高“事跡”在前,因此“思索”的結果只能是在“貧困交加”的現實中堅守心中的理想,并用理想之光照亮現實、照亮人生,而不能放棄夢想,與現實妥協,在現實中沉淪。總之,本題的題意是明確的,但寫作的角度較為單一。
同學們可能都知道,梵高最終還是被現實的黑暗吞噬了,但這并不妨礙本次作文的立意。且不說梵高的“結局”不在題料之內,就是在,也無損梵高的偉大以及他追夢的意義——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有許多偉大的追夢者沒有活到“圓夢”的那一天,死在了黎明之前,但與那些庸碌的茍活者、跋扈的權貴者相比,他們是真正的不朽者;他們的理想之光雖然沒有照亮自己的人生(生前),卻照亮了人類的歷史。當然,沒有人喜歡苦難,歌頌苦難不是沒心沒肺就是別有用心;但換個角度看,要成就大事業者,就必須直面苦難,而讓人勇于直面苦難的、勇于向厄運挑戰的正是“心中那一點點不滅的夢想”。
題料中的“生活的色彩和他畫中的色彩太不一致”這句,注定了本次作文要使用對比手法。作文要好看,對比要強烈(絢爛的愈絢爛,灰暗的愈灰暗),要有“情緒”(合理的“情緒化”或是情緒宣泄),平鋪直敘、四平八穩的文章往往讓讀者看后即忘,甚至邊看邊忘。
誠如題料所述,“不僅梵高,很多人都曾為此感嘆過”,所謂“自古圣賢皆寂寞”,“生前寂寞身后名”完全可以作為眾多賢人的注解。也就是說,這次作文如果同學們審題清楚,應該沒有無米之炊的困惑——只要在材料的選擇和剪裁上下點功夫,就可寫出一篇好文章。
【批閱手記】
遺憾的是,這次作文還是在審題上出了問題。
這不是題料表意的問題,而主要是看題、讀題不細致、不全面的問題。不少同學可能只關注到了“生活的色彩和他畫中的色彩太不一致”這一句,而忽略了“生活的色彩”灰暗的梵高,不懼灰暗,不甘沉淪,“每天努力振作起來”“畫著他那色彩絢麗的畫”這一頗為“勵志”的事跡。正是這樣的疏忽,致使很多同學把作文的重點放在“現實”與“理想”不同“色彩”的比較上。同學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這道作文題真的是要大家闡述無需論述的道理(現實與理想差異大就是這樣的道理),那么,還有什么思維力度可言,又有多少意義可言?
我們再來看題料的第二節。這節中有一個關鍵詞“思索”——思索什么?思索“現實與理想的差異”有多大嗎?根據前文所述,這是無需思索的。而結合第一節內容,不難發現,命題人所要我們“思索”的是,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異”時,我們應該這樣做,或者面對像梵高那樣的在黑暗中堅守的“榜樣”,我們得到了怎樣的啟示。說得再直白一點,這道作文題的重點不在闡述“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而在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異”時的態度。
本次作文還出現了順勢偏題的現象。比如,守望夢想要有信仰(或夢想要靠信仰來守望),這當然是對的,也是切合題意的,但如果把文章寫成談信仰的重要,就偏了。此外,脫離題料談理想的重要,也屬偏題。
【佳作shwo】
生活在別處 鄧人瑋
梵高在貧困交加中仍心懷希望“畫看他那色彩絢麗的畫”;沈從文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筆一畫勾勒出一個《邊城》;倉央嘉措在最不可能愛的境遇下一遍遍吟詠愛情……
法國學人蘭波一句“生活在別處”,說出了多少人的困惑與心聲。
生活的洪流常常不由分說將我們裹挾而去,它讓我們失落、失望、失去方向,它的色彩遠無我們所思所想所愿的那般絢麗。但即便如此,就能阻礙我們“奔向太陽”?
詩人海子即使身陷無邊絕望仍不忘寫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舒心詩句;詩人食指在自身與時代的苦難中仍“相信未來,熱愛生命”;詩人顧城在黑暗中仍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給人留下童話般的詩篇……詩人生活的年代恐怕遠非幸福,與他們筆下所暢想相去甚遠。而當我追問是什么力量驅使他們在一個灰暗的時代仍保持“精神明亮”,在生活的苦難中仍堅持書寫承載熱情與美好的詩篇,我想是愛,是對生活的信念——向往彼岸,并堅信總有一天會到達!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在看透人生真相后仍熱愛生活。”苦難與疼痛讓敏感的詩人早早參透了人生真相,而他們仍用愛的文字為人們、為自己構筑起一個充滿希望的彼岸。
生活中誰人又不是在與詩人一樣的求索與構筑中呢?當現實無情擊碎我們的夢想,當生活磨平了我們的棱角,當我們苦苦掙扎卻不見轉機,苦苦追尋卻不得方向……我們奔向彼岸卻無法到達,憧憬“別處”卻無路可走。生活的色彩與我們心中的太不一樣,但這并不能阻礙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木心在“文革”時遭受迫害,在獄中用筆畫出鋼琴琴鍵彈奏巴赫。若干年后,當他成為畫家、作家,他的畫、他的文字,從未有過尖利的詰問,有的只是對生活一筆一畫的細細訴說。胡適先生一生經歷了革命風起云涌政治變化詭譎的時代,偌大個中國競容不下一張書桌。胡適先生仍靜下心來“整理國故”。先生一生常常被動受到“政治的過問”,然而先生留下最多的影像卻是笑容可掬,面容和藹。“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的那份閑適淡雅或與先生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并不照應,卻唱出了先生一生對“別處”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掛了許多梵高生前的畫作,而其中最多的,是向日葵,梵高心如明鏡:生活的色彩再暗淡,也阻止不了他“奔向太陽”。
我想,我們也一樣……
點評
這是一篇文采斑斕的文化散文。文中所有的引用都很典型且切合“題料”,尤為難得的是同類“材料”組合,使得文章“意象”繁密,氣象闊大。語言準確流暢、典雅而不顯做作。
作為考場作文,這篇文章把化用“題料”和點扣題目近乎做到極致。比如,“題料”中“生活”“色彩”“絢爛”以及作者在題料和梵高名作《向日葵》中解讀出來的“信念”“心中”、彼岸、“奔向太陽”等關鍵詞語被有機地嵌在文中;再如,題目中的“別處”貫穿全篇,使全文內容集中,主題鮮明。
題目《生活在別處》,說出了多少人身困在此岸、心向往彼岸的“困惑與心聲”,精當且精巧。結尾處用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回歸題料”、解讀題料、放大題料,使作者的情感表達在文章結束處得以升華。
但文章有5個段落都以引用開頭,稍有些單調,而且容易給人“掉書袋”的感覺。
守望理想 許曉蓓
雜文家吳非在《吃你的饅頭去吧!》一文中提到了有些校長對當今教育的看法。有校長說,素質教育不過是“媚雅”,考不上大學就沒戲,猶如吃饅頭和讀詩,吃飽了饅頭才有可能讀詩。
“讀詩”本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教育功利化的殘酷現實,卻讓“讀詩”成了一種奢侈;本該最具理想色彩的教育失去了詩意,變得灰暗一片。
王爾德說過:“我們都活在陰溝里,但仍然有人仰望星空。”現實再殘酷,我們仍應懷有仰望星空之心,如梵高,在貧困交加的生活里畫出繽紛的色彩。
著名古希臘經典著作翻譯家羅念生將研究古希臘經典著作作為自己終身理想與追求。抗戰期間、顛沛流離,在避亂的平房里、昏暗的油燈下、躲警報的間隙間,翻譯仍是他每天固定的工作。
即使在“文革”期間,他只要不出去被“運動”時就一頭扎進心愛的翻譯事業中,不因為身心受到摧殘而放棄理想。
堅守生活中的美,堅守心中的追求,讓自己不被殘酷的現實占領,讓自己不淪落在苦痛、消沉中難以自拔。
嚴幼韻是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是第一個將小轎車開進復旦大學的校花。日寇侵華,滿目瘡痍,她的丈夫被日軍槍殺,她一下子從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的大小姐變成了帶著三個孩子的無助母親。
這樣殘酷的現實怎么能不讓人面臨崩潰?
可是嚴幼韻沒有。他變賣了所有珠寶首飾、學會養雞養鴨,堅強地振作信心生活。她唯一沒有變賣的是鋼琴。晨曦曉露,夕陽西下,她都會敲響琴鍵,讓琴聲為自己的生活添上一絲光亮,添上一絲色彩。
這是真正的高貴、真正的堅強。
理想往往與現實不斷沖撞、搏斗,而甘心僅僅“活在現實中”的人往往輕易屈服,讓理想在社會的大熔爐里烤沒了。
的確,我們要尊重現實,不做違背常理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甘心做一個“棄甲曳兵而走”的現實的俘虜,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做現實的順民,而忘了自己的初心。
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是殘酷的物質現實,“有竹”是不滅的精神追求。
面對開頭所說的“詩書與饅頭”的選擇,我想,不妨退到吃饅頭的底線說話。即使不得不先吃饅頭,也要像一個紳士一樣坐得端莊,神情莊重,而不是像個餓死鬼一樣狼吞虎咽,目光貪婪;即使正吃著饅頭,也要做好讀詩的準備。
梵高所作的色調明亮熾熱的《向日葵》正是他對生活信心的最佳寫照。愿每個人即使身處黑暗,也要守望陽光燦爛的彼岸。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辯證思維。比如,作者引用吳非老師的文章,揭示當下教育界盛行的放棄教育理想的功利主義現象后,不是簡單否定“吃飽饅頭”的功利主義觀點,而是先肯定吃饅頭或先吃饅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再表達即使是吃饅頭也可以吃得優雅一點,以及可以邊吃饅頭邊“做好讀詩的準備”的觀點。此外,作者在所引用名句的解讀上也頗有特色。比如,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角度,解讀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甚為精妙。
但本文的題目較為平庸,缺少亮色;語言的彈性不夠,表達有點“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