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如今,網絡進入生活之后,也泛濫起許多新式詞語,特別有兩個詞非常受人喜歡,一個是“點贊”,另一個是“拍磚”。
“點贊”是現在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網絡詞語,表示“贊同”“喜愛”的意思。該網絡語來源于網絡社區的“贊”功能。送出和收獲的“贊”的多少、“贊”的給予偏好等,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映出你是怎樣的人以及處于何種狀態。
人們熱情點贊的背后往往反映了一種心理認同。比如“這條信息說得真好,有道理,內容是關于修身養性方面,也有正能量,我點個贊”;“雪域高原、藍天白云、山峰高聳,這照片令人心曠神怡,大家共享,轉發個微信,贊”;“動畫有意思,設計得很幽默,很放松,贊”等等。看到豐富多彩的微信,盡管嘴上沒說,網友腦子里也會出現類似上述的想法,進而免不了產生支持、贊同、偏愛等態度或出現欣賞、放松等主觀情緒感受。出于心理上的認同,點個贊就成了人們處理微信最主要、最基本的模式。
“點贊”雖然表示了對于某種事物或事情的態度或認知傾向。不過,點贊與贊同還是不能完全畫等號。贊同是對微信內容或微信形式等做出明確的支持態度,贊同作為態度的一種表達方式具有所謂的穩定性、指向性、評判性等,需要更多時間、更多分析后的內化,具有本質上的意義。相對贊同,點贊作為一種回應方式,除了與心理認同有關外,是否點贊還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點贊一按即可,不費心思,操作簡單,隨便就能給個贊;熟悉的人彼此支持一下,借此溝通感情,來個贊;點贊之后可以收獲“贊”,被點贊后表示感謝也給別人來個贊;點贊表明“朕已閱”,等等。
當然“點贊”既作為當下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確實反映了現在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潮流。“點贊人物”恰是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點贊是對他人的關心,是一種肯定與欣賞。被點者得到贊許,感到溫暖而信心倍增;點贊者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與網絡流行語“點贊”一詞相對的,也就是說“點贊”的反義詞當屬網絡流行語“拍磚”了。“拍磚”起初主要是用在論壇里,在BBS(電子公告板)上發表批評他人的文章。論壇中當某人發起一個話題,即發一個“主帖”,其他人的回復就叫作“跟帖”。回帖越來越多,就像蓋起一座樓一樣越來越高,所以把“主帖”的發布者叫作“樓主”,其余人的跟帖行為稱作“蓋樓”。眾所周知,實際生活中的“樓”一般是用“磚頭”蓋起來的。磚頭既可蓋樓,也可砸人。在跟帖中持反對、批評意見,就像是用磚頭砸人,故稱為“拍磚”。
說起“拍磚”這個詞,其實它還有很深的文化背景,還有一段有趣的來歷。北魏永安年間(528—530),莊帝的母舅,太傅李延實被任命為長安刺史,臨行前向莊帝辭行。莊帝對他說:“長安地方有‘懷磚的風俗,世人號稱難治。舅舅此去可要小心從事,別辜負了朝廷的委托。當時,黃門侍郎楊寬站在莊帝旁邊,不明白“懷磚”是什么意思,下來后私下里向舍人溫子升請教。溫子升說:“我聽人講,莊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長安刺史時,曾詢問當地風俗,有位從長安來的賓客說:‘秦地的百姓風俗淺薄,喜歡高談闊論,追逐名利錢財。凡新太守初次上任,他們都懷揣磚頭,俯首叩頭,以表示贊美歡迎之意;一旦被人接替離任歸京,便用磚頭砸他。這是說長安人擁護和反對一個人的態度,就像翻轉手掌一樣變化快速。懷磚一詞的意義就是由此產生的。”如今“拍磚”的風氣,源出于彼,是陜西人的專利。今人創造詞匯的想象力,其實古已有之。其具體操作,不過是將原來揣在懷里的磚頭,拿到網絡上來亂砸一通罷了。
“拍磚”這個詞與“點贊”一樣,現在也是相當火、相當流行。如2015年3月7日《甘肅日報》上的一篇題為《為公務員給人免費擦鞋拍磚》更是表現了“拍磚”一詞的獨有魅力。
其實網絡流行語,既是一種詞匯現象,又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某一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語,而不同的流行語則作為社會一根敏感的神經,反映出社會的變化。可以說,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還沒有哪一個時期能夠涌現出這么多的流行語,那么集中、大量地豐富漢語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