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民辦學校隱名出資人不具備行政訴訟原告主體資格
●陳偉
【要點】
以他人名義出資舉辦民辦學校,也即隱名出資舉辦民辦學校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隱名出資人的出資人權益不受法律保護,不享有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的權利,與行政機關針對民辦學校作出的行政行為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行政訴訟。
【案情】
2011年,房某某個人實際出資,但以A公司的名義,向某區社區教育辦公室提出辦學申請。該區教育辦公室經過審查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定,向A公司頒發了民辦學校辦學許可。
同年,該區社區教育辦公室接到舉報后,經核查發現,房某某為該學校的隱名出資人,該學校在申請設立過程中,提交了虛假的舉辦人材料,屬于提交虛假證明文件騙取辦學許可,且情節嚴重,遂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62條第(6)項之規定,吊銷了該學校的民辦學校辦學許可。
此后,該區社區教育辦公室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6、58條的規定,組成清算組對該學校進行了清算,并吸收隱名出資人房某某參與清算。清算結束后,該區社區教育辦公室作出注銷該學校的行政決定。此后,房某某對吊銷學校辦學許可和注銷學校行為,一并提起了行政訴訟。
【裁判】
一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涉案民辦培訓學校為非企業法人,該區社區教育的吊銷行政處罰以及注銷行政決定,都是針對該民辦培訓學校作出的,房某某并非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或相關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具有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遂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4條第一款第(2)項之規定,裁定駁回房某某的起訴。
自己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具備提起本案行政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一審裁定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改判。二審法院經過審理,裁定駁回了房某某的上訴,維持了一審判決。
【評析】
在二審審理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1條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取得合理回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說明民辦學校的出資人,對民辦學校享有出資人權益,即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的權利。隱名出資人也屬于出資人,房某某作為涉案民辦學校的隱名出資人,對該學校享有出資人權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影響了房某某出資人權益的實現,故而與其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房某某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行政訴訟。另一種意見認為,雖然從字面上來看,民辦學校的出資人包括隱名出資人和顯名出資人,但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立法目的,對該法第51條規定的出資人,必須作狹義解釋,只能限定為顯名出資人,也即申請設立過程中提交的出資人文件表明的出資人,否則就是對隱名出資行為的鼓勵。本案中,房某某作為涉案學校的隱名出資人,對該民辦學校不享有出資人權益,不能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的權利。所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影響房某某權利的實現,與房某某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房某某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行政訴訟。
合議庭最終采納了第二種意見,主要理由是,被訴行為系針對民辦學校作出的,而上訴人對該學校以及投入舉辦該學校的財產,沒有受法律保護的權利,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5條規定:“民辦學校對舉辦者投入民辦學校的資產、國有資產、受贈的財產以及辦學積累,享有法人財產權”,第36條第1款規定:“民辦學校存續期間,所有資產由民辦學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據此,民辦學校具有法人資格,享有法人財產權,經依法設立之后,出資人對投入舉辦學校的財產,即不再享有財產權利。本案中,涉案民辦學校為非企業法人,對房某某投入舉辦的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房某某對投入舉辦該學校的財產,不再享有任何權利。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17條規定:“審批機關對批準正式設立的民辦學校發給辦學許可證。”說明對設立民辦學校,法律采用許可主義,要求出資人必須如實提交申請材料,提交虛假申請材料騙取的辦學許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69條第2款的規定,應當予以撤銷。關于申請材料,《民辦教育促進法》第12條第(2)項規定,“申請籌設民辦學校,舉辦者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下列材料:……(二)舉辦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稱、地址……”說明出資人不得提交虛假出資人證明文件的申請設立民辦學校,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62條第(6)項之規定,提交虛假證明文件騙取辦學許可證的,應當吊銷辦學許可。根據“任何人不得從自己的違法行為中獲利”的原則,隱名出資人不能從自己的違法設立行為中獲利,不能對違法設立的學校享有出資人權益。
民辦學校的隱名出資人雖然不能享有從辦學結余中獲取合理回報的權利,但畢竟投入了資產,也有自己的正當權益,對其合法權益的保障,可以選擇兩種路徑。第一種,《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4條規定,“民辦學校舉辦者的變更,須由舉辦者提出,在進行財務清算后,經學校理事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報審批機關核準”,實際出資人可以通過以上變更程序獲得顯名出資人的身份。第二種,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定,隱名股東可以向顯名股東主張權利,同樣,民辦學校的顯名出資人沒有實際出資,但依靠實際出資人的出資獲得了合理回報權,與實際出資人之間形成了民事關系,實際出資人可以通過民事途徑,向顯名出資人主張權利。
(作者單位: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任編校:陳希國